幾天前,網上又曝出一條陰間新聞——
高中女生稱,繼父在其房間裝攝像頭。
原視頻中,女孩情緒激動地質問門外的生母。
爲什麽明知繼父裝了攝像頭,卻仍然選擇包庇繼父。
别說是繼父了,就算是親生父親,在女孩房間安裝攝像頭,都是一種違法行爲。
而在這個事件中,無論繼父的偷窺還是生母的包庇,都讓人感到震驚。
好在,這個女孩尚且懂得自我保護。
據網友了解,女孩現已住進姥姥家。
并且,相關部門也已經介入。
偷窺、戀童、别有用心的繼父,讓人無比惡心。
包庇、縱容他的生母,更引發了許多争議。
借着這個新聞,魚叔今天想要回顧一部關于戀童繼父的禁忌老片。
六十年前,這部電影所引發的争議,現在依然不能被忽視——
《洛麗塔》
一座天空充滿地獄之火的顔色的天堂
1955年,一位俄羅斯作家發布了一本驚駭世俗的小說。
作者以第一人稱叙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人對12歲少女洛麗塔近乎病态的迷戀。
作家名爲納博科夫,小說則是衆所周知的争議名著《洛麗塔》。
最初,這本書的原稿被無數美國出版社退稿,因爲沒人敢出版這部超越倫理道德的作品。
幾番周折之下,《洛麗塔》被一家巴黎出版社看中。
随着書籍出版,果然引來大量争議,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多個國家遭禁。
被禁的原因,除了對情色的書寫,最重要的一條在于将戀童犯變态心理的展示。
對于大衆而言,這樣的文學等同于罪惡的幫兇。
與之相反,另一部分人對這部作品贊賞有加。
美國《名利場》雜志評價它是「本世紀唯一的愛情故事」。
這也就留下了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謎題——
《洛麗塔》講述的究竟是愛情還是戀童癖的犯罪實錄?
這部小說,先後兩次被搬上銀幕。
離我們較近的一次,是在1997年。
由情色片大師阿德裏安·萊恩執導,性感男神傑瑞米·艾恩斯主演。
另一版,則拍攝于久遠的1962年,出自「電影之神」庫布裏克之手。
由于年代限制,當時的電影别說激情戲,連親吻鏡頭都不可以有。
作爲最愛挑戰禁忌的庫布裏克,究竟如何還原這個備受争議的故事呢?
年輕時的庫布裏克
庫布裏克很早就對這部小說産生興趣。
爲了将其改編成電影,他花了150萬美元買下版權,并試圖說服作者本人親自撰寫劇本。
但在當時的社會輿論之下,想把這本書改編成電影仍然很困難。
20世紀50年代,正是好萊塢電影檢查法《海斯法典》執行的高峰期。
禁止電影出現露骨的性内容。
不得以任何方式提倡「糟糕的價值觀」或「堕落」。
單單這兩條,《洛麗塔》根本就不可能有影視改編的機會。
爲了順利改編,庫布裏克在征得納博科夫的同意後,将洛麗塔的年齡從12歲的幼女,改成15歲的青春期少女。
不僅如此,電影中也沒有一個與「性」相關的鏡頭。
1962年,首版《洛麗塔》在美國上映。
電影宣傳照上用很大的字體寫着「他們是怎麽把《洛麗塔》拍成電影的?」。
極具争議的原著,使得票房收入遠超片方預計的數量,很快就飙到了900萬美元。
要知道,當時美國一張電影票價僅售0.69美元。
這樣的票房成績幾乎可以算得上是奇迹。
與此同時,電影的編劇、原作作者納博科夫也榮獲當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提名。
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訪時,納博科夫對庫布裏克贊賞有加——
我認爲這部電影絕對是一流的,四位主要演員都當得起最高的贊譽。
然而,後來納博科夫似乎從影片風靡的熱情中清醒過來,亦或是看到書迷對影片的評價。
他在接受第二次采訪時,話鋒漸漸有些變動——
就電影而言,我很崇拜《洛麗塔》這部片子
但很遺憾他們沒有給我機會參與制作
喜歡我的小說的人說影片不太完整
電影上映四年之後,納博科夫的話頭更是直接調轉,明顯表現出對改編電影的不滿——
我不願說庫布裏克的電影平庸
就電影而言,他是一流的,但那不是我寫的東西
我從來沒有想明白過他爲什麽不按我的指示
不照我夢想的那樣去做
納博科夫之所以不斷改變對影片的評價,他心中的郁結其實早就有迹可循。
雖然庫布裏克承諾讓納博科夫做編劇,但就後來出版的電影劇本來看,庫布裏克對劇本的修改相當之大。
不難想象,在電影《洛麗塔》的創作過程中,兩人之間應該進行過持久的拉鋸戰。
對繼父和女兒的關系評判,本就處于模糊的領域,創作者的立場在評判中占據主導地位。
對作品觀察視角不同,立場必定會産生變化。
納博科夫的文字對亨伯特的心理動機進行細緻描畫,本身是就在加劇立場的模糊性。
到了庫布裏克手中,他則是努力用中立的态度去對待《洛麗塔》,電影也因此則呈現出一種失衡的、不可預期的狀态。
兩人的立場的偏差,是導緻庫布裏克和納博科夫之間的矛盾的關鍵。
作爲「燃燒着地獄之火的天堂」,争議就是《洛麗塔》的天然屬性。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庫布裏克對待《洛麗塔》的态度,更像一個冷峻的旁觀者。
97版的電影雖然質量不俗,但過于唯美和浪漫化的叙事,會給不少觀衆産生一種誤會——
認爲《洛麗塔》是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原本充斥着扭曲心理的情感,在電影的美化下,逐漸變得合理。
兩情相悅的感情爲什麽要遭受道德束縛,也成爲了觀衆爲亨伯特辯白的重要論據。
然而,庫布裏克拍攝的《洛麗塔》卻将亨伯特的假面撕碎,在主題上強化亨伯特對洛麗塔毫不壓抑的欲念。
陽光下身着泳衣的少女。
從見到洛麗塔的第一面,亨伯特就失了魂魄。
他将自己的邪念,用充滿詩意的文字記錄在日記中。
自此,也将洛麗塔囚禁于自己身邊。
欲念點燃的第一把火,欺騙感情。
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對亨伯特漸漸生出愛意,威脅他如果不和自己結婚,那就請搬離自己家。
這也就意味着,亨伯特再也見不到洛麗塔。
被欲念沖昏頭腦的亨伯特隻能答應,和洛麗塔的母親結婚。
在庫布裏克的鏡頭下,亨伯特将婚後冷漠的态度體現得淋漓盡緻。
比如,在發生親密關系時,他必須看着床頭洛麗塔的照片才能進行下去。
直白得令人作嘔。
欲念點燃的第二把火,意圖殺妻。
妻子漸漸察覺亨伯特對自己的冷淡。
兩人之間也因此争執不休。
當她準備将洛麗塔送去寄宿學校時,亨伯特情緒崩潰。
甚至想趁妻子洗澡,将其謀殺。
在他看來,隻需将此假裝成新婚夫妻的玩笑,而自己救援不及時。
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犯罪。
欲念點燃的第三把火,控制洛麗塔。
妻子車禍去世後,亨伯特帶着洛麗塔來到任職的學校。
禁止洛麗塔和其他男性社交。
當看到洛麗塔和别的男生出演話劇表演,并獲得觀衆贊譽時,亨伯特被醋意沖昏了頭腦。
他無法接受洛麗塔和除他以外的男人産生聯結。
即便洛麗塔會因爲自己的控制欲而恨自己。
并決定再次帶着洛麗塔去汽車旅行。
欲念點燃的第四把火,謀殺。
後來,洛麗塔失蹤了。
帶走她的人是劇作家,奎特利。
這個人比亨伯特還要變态、肮髒。
洛麗塔消失了三年,亨伯特也找了她三年。
等再次見到洛麗塔時,她已經懷孕,和一個年輕的小夥結婚同居。
亨伯特得知了她失蹤的緣由,并且确定了洛麗塔不會再回到自己身邊之後。
于是,萬念俱灰的他前往豪宅,打算殺死奎特利。
這段謀殺戲,被庫布裏克放置在了影片開頭,也就此奠定下了全片的基調。
奎特利代表的是一種極惡的力量,一種始終貫穿在亨伯特心中的魔障。
在他午夜夢回之時,也要與之鬥個你死我活的夢魇。
他是亨伯特嫉妒和占有欲的集合體。
借助《洛麗塔》原著正文的第一句話——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麗-塔。
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颚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
洛-麗-塔。
如果說97版本的電影着重展現「生命之光」和「我的靈魂」那一面。
那庫布裏克的版本,則是用理性的表達,犀利地呈現出「欲念之火」和「我的罪惡」。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樣都可以
縱然庫布裏克嘗試理性對待,但仍有局限性存在。
無論電影還是原作,都不可避免地選擇從亨伯特視角展開故事。
在過多加害者自我辯解和洗白的作用下,事件本身的罪惡感被削弱。
反而包裹上了一層以愧疚感爲名的虛假外衣,以此掩蓋他對未成年少女肮髒的迷戀。
《神奇隊長》裏一段對《洛麗塔》的評價
納博科夫曾公開表示過,他筆下的亨伯特對自己的不道德心知肚明。
在無法控制對洛麗塔渴望的情況下,他很在意公衆道德對自己的評價。
正是亨伯特身上這種矛盾感,被庫布裏克所關注。
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将這種由矛盾感外化。
當亨伯特載着洛麗塔旅行時,他舉手投足之間,都呈現出一種焦慮狀态。
兩人第一次入住酒店,他反複強調自己和洛麗塔的父女關系。
并表示妻子晚點會來酒店。
奎特利假扮心理醫生找上門,亨伯特表現得局促不安。
不斷制止對方談論和性相關的話題。
之所以選擇放棄安穩的學校生活,也是因爲鄰居稱有人懷疑亨伯特和洛麗塔的關系。
不同于第一次旅行,察覺自己被其他人跟蹤的亨伯特恐懼值達到頂峰。
愧疚感的趨勢下,他始終擔心自己和洛麗塔的關心被警察發現。
即便如此,他依然無法擱置對洛麗塔的迷戀。
在情節之外,庫布裏克選擇很巧妙的叙事手法,使得觀衆始終站在亨伯特的思維中對待整個事件。
仔細看的話,洛麗塔在電影中幾乎沒有表達自己對這段情感表态的場景。
她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态。
與此同時,自從母親去世後,洛麗塔的活動空間,也僅僅局限于車裏和房間中。
哪怕洛麗塔離開亨伯特一秒,也會立刻被亨伯特抓回身邊。
觀衆很容易被亨伯特所謂的「愛」洗腦。
甚至可能會有人同情亨伯特,認爲他不過是受愛欲蠱惑的可憐人。
還是最初的問題——
《洛麗塔》究竟是愛情故事還是戀童癖犯罪?
其實,作品本身已經給出答案。
隻是在其精美的包裝之下,觀衆選擇性對此視而不見罷了。
亨伯特再怎麽用純情的「愛」包裝,用可憐巴巴的模樣爲自己博得同情,都無法掩蓋其極端個人主義的虛僞和醜陋。
而更爲重要的是,女孩的狀态才更需要被關注。
消失幾年之後,洛麗塔寫信向亨伯特求助。
她對亨伯特的稱呼是爸爸,并要求他不要再提及往事。
在亨伯特拿錢要挾洛麗塔,坦白當年帶走她的人是誰之後。
洛麗塔如此回答——
我想他是唯一能讓我爲之瘋狂的男人
看到洛麗塔結婚後,亨伯特依然糾纏着洛麗塔,央求她離開現在的丈夫。
但洛麗塔一句話,立馬點明了自己過去受到囚禁的事實。
以及,她對亨伯特一直以來的看法。
的确,很多時候看上去是洛麗塔主動誘惑亨伯特。
但這裏存在兩個關鍵問題容易被模糊。
一是,未成年人的性生理發育與性心理發育不同步,導緻她們無法正确對待這個時期的性行爲。
所以,兒童的性同意,不能看作是有效的性同意。
認可兒童的性自由,會發展成成年人對她們的剝削。
二是,洛麗塔後期的性同意,存在脅迫性。
在《洛麗塔》原著中,亨伯特給洛麗塔下藥,試圖猥亵強奸。
并以溫柔的言辭,「告知」失去母親的洛麗塔,如果不跟自己走,就會被送去福利院。
女孩不得不滿足男性的欲求,才能讓自己好好活下去。
正如長大後的她,最後告訴亨伯特。
我真的很抱歉,說了那麽多謊
但,我想我必須得那麽做
如此一來,事實再清晰不過。
亨伯特就是戀童犯,他一直以來都在利用洛麗塔的無知和經濟上的無依無靠,來實現自己控制和剝削她的身體。
這一點,毫無争議。
庫布裏克在開頭和結尾,用了一個相同的鏡頭,極具象征性地揭開亨伯特所作所爲的本質和後果。
奎特利在被追殺的過程中,躲到了一幅少女畫像之後。
亨伯特用槍擊穿了畫像,射殺了奎特利。
這場謀殺,既是爲了複仇,也是爲了殺死自己心中的暗黑欲念。
而已經付出的代價,卻是一個少女的毀滅。
歸根結底,洛麗塔始終是戀童犯魔掌下的一個受害者。
她的母親被亨伯特欺騙,并間接性地害死。
她自己也被亨伯特和奎特利,輪番利用和剝削。
被迫辍學,受人擺布,無依無靠。
最終,流離落魄,一生被毀。
誠然,藝術作品的争議是可讨論的。
從書籍到影片,《洛麗塔》既是一部禁忌之作,也被無數人捧爲經典。
但現實中的案件,卻不應該有任何的含糊和搖擺。
從納博科夫寫下這個故事的原型,直到數十年後的今天,仍有數不清的「洛麗塔」們在天真無知的情況下,慘遭戀童犯之手。
對此,我們隻需要謹記一點:
無論一個戀童犯多麽巧舌如簧、賣慘求情,都不能爲他犯下的罪行開脫。
他的深情與無奈,不過是一場獵手僞裝成獵物的遊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