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楊玲玲
技術大牛接連出走後,阿裏達摩院的業務線也開始收縮。
近日,有媒體報道,阿裏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重大調整,自動駕駛實驗室或并入菜鳥集團。這意味着阿裏自動駕駛将從實驗室前沿科技探索,轉入場景業務落地實戰。
5 月 14 日,阿裏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确認該消息屬實,并解釋稱 " 因業務需要 "。事實上,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推出的 " 小蠻驢 ",最早雛形就是誕生于菜鳥。
" 阿裏近期做了重大戰略分拆決策,自動駕駛業務也随之調整,從财務角度來看也有好處,減少了阿裏集團的成本負擔,增強了菜鳥的技術含量。"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
張孝榮進一步表示,近幾年,阿裏的經營策略趨向保守謹慎,創業激情減少而守成意願增強,這種轉變跟阿裏所處環境的不确定性無不關系。
始于菜鳥,回歸菜鳥
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并入菜鳥團隊,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因爲該業務線所研究的無人物流車,最早就是起源于菜鳥。
2015 年年底,菜鳥組建菜鳥 ET 實驗室,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發無人物流車,爲阿裏的電商業務探索科技對人工的替代,主要負責人爲陳俊波。
陳俊波,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博士,曾任阿裏雲搜索部門反作弊算法方向負責人,淘寶數據實驗室算法負責人,菜鳥 ET 實驗室無人車算法負責人,被稱爲小 G 之父。
小 G,即第一代末端配送機器人。2018 年,阿裏的物流無人車項目實際上是兩個團隊在同時推進,一個是陳俊波主導的菜鳥 ET 實驗室無人車團隊,另一個是阿裏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領導的自動駕駛團隊。
爲避免浪費資源,阿裏決定将兩個團隊進行整合,最終在幾個月内讓兩個部門完成合并。陳俊波的團隊從菜鳥體系剝離後完全并入王剛團隊,組成一個大約 300 人的新團隊。
蟄伏兩年,團隊在 2020 年的雲栖大會上交出第一份答卷——低速無人物流車 " 小蠻驢 ",并成立小蠻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旨在推進小蠻驢的研發和量産落地。
圖源:達摩院官網
當時,無人配送的概念比較火熱,可展望的落地場景很多,有外賣配送、末端物流配送、無人零售、園區物流等場景。小蠻驢最先選擇校園環境下投放運營低速無人車。在王剛的藍圖中,先從校園場景開始,跑通之後再延伸到其他的場景。
2021 年 9 月,在小蠻驢配送訂單達到 100 萬件時,王剛曾豪言,3 年後小蠻驢車隊規模将達 1 萬輛,日均配送包裹有望達到 100 萬件。時至今日,這一目标是否達到尚未可知。但次年 1 月,王剛便提出離職,開啓清潔機器人領域創業項目。今年 3 月,陳俊波也傳出離職創業消息。
同在 3 月,阿裏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啓動 "1+6+N" 組織變革。此次調整,意味着阿裏旗下業務将走出集團 " 溫室 ",獨立面對市場。在此背景下,長期價值模糊的自動駕駛實驗室,成爲調整的對象。
阿裏的無人物流車始于菜鳥的 ET 實驗室,成長于達摩院的自動駕駛實驗室,最終又回歸菜鳥,其結果難免讓人唏噓。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未來,自動駕駛在菜鳥集團内部主要應用可能是物流配送。" 自動駕駛配送的功能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好作用,但自動駕駛配送的需求場景并不普及,相對來說,物流運輸往往在封閉環境下,其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要求更低,實現更容易。" 盤和林說道。
在行業觀察人士龔進輝看來,阿裏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線重大調整,轉向非常幹脆和徹底,不光是業務方向調整,團隊從屬關系也發生改變。" 這與達摩院自動駕駛兩任負責人王剛、陳俊波先後離職創業不無關系,強如阿裏尚不能單獨做成無人配送,無疑給整個賽道潑了一盆冷水,并入場景方菜鳥集團尋求延續和發展,是一種不得不做的妥協。"
科研和盈利碰撞博弈
随着調整落地,阿裏自動駕駛業務不再是以前沿科技探索爲主的達摩院項目,而是從屬于菜鳥集團的技術團隊。
這意味着,在已有的大蠻驢(自動駕駛卡車)、小蠻驢(無人物流小車)無人車基礎上,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今後的工作都将圍繞菜鳥的實際落地需求展開。
往前追溯,達摩院是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一手發起創辦,也是其退休前最看重的人才聚集地。這個曾被馬雲提出 " 會比集團多活兩年 " 的科學家俱樂部,在度過早期的宣傳階段後,曾進入沉默的掃地僧模式。
畢竟涉及到基礎研究,出成果可衡量的時間維度都是按照 " 年 " 和 "10 年 " 來計算的。阿裏内部甚至戲稱,達摩院的工作是按照 " 初級難熬 "," 中級難熬 " 和 " 長期難熬 " 來劃分。
然而,馬雲也坦言:" 這個實驗室是要掙錢的,90% 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隻在實驗室裏面,必須在市場上。" 張勇同樣提出,阿裏從不做純粹的科學研究,而是将技術和商業結合在一起,服務于各類消費場景。
如此一來,技術大牛們的科研理想,不可避免的和現實的成本、利益等碰撞博弈。過去一年半時間裏,達摩院的 13 名 " 掃地僧 "(最初的核心技術人員)已有 4 人離開,占比 30% 以上。
圖源:圖蟲創意
其中,阿裏副總裁、達摩院金融智能負責人漆遠在 2021 年 11 月回歸學術圈,擔任複旦大學浩清教授及人工智能創新與産業研究院院長;阿裏副總裁、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王剛在 2022 年年初辭職創業;2022 年 5 月,阿裏開建研究院的功勳老将,阿裏副總裁、達摩院副院長金榕和阿裏副總裁、達摩院城市大腦負責人華先勝也相繼離開。
而與華先勝搭檔的城市大腦高級研究員張磊,在 2021 年年底離開達摩院。2022 年 8 月和 9 月,達摩院 XR 實驗室負責人譚平和達摩院大模型帶頭人楊紅霞也被曝離職。
今年 3 月,達摩院中的司羅、徐盈輝被爆已經離職,這是繼去年 M6 大模型帶頭人楊紅霞之後,另兩個大模型主力團隊的負責人離開。同月,原自動駕駛實驗室資深算法專家陳俊波也傳出離職消息,與前阿裏機器人 CEO 谷祖琳,達摩院某團隊負責人、浙大網新恒天 VP 王健共同創辦 " 有鹿智能 ",進軍戶外清潔機器人領域。
對于技術大牛的相繼出走,盤和林表示,很多技術都會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概念期,企業容易盲目上馬,一個階段是成長期,能夠幫助企業提升效益。" 大牛離開很正常,有些技術概念在泡沫破裂後,出現了團隊解散,說明一部分新興産業正在退潮,而退潮是爲了未來掀起更大的浪潮。"
據阿裏最新發布的 2023 财年第三季度(自然年 2022 年第四季度)财報顯示,創新業務及其他:包括如天貓精靈及達摩院等業務,收入爲 8.23 億元,同比下滑 20%;經調整 EBITA 爲虧損 12.35 億元,去年同期爲虧損 16.09 億元。
" 公司日益重視解決短期業績壓力,忙于内部精細化運營管理,降低了對前沿性技術的長期投入,這對公司長遠發展來說,或将形成深刻影響。" 張孝榮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