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東的電影《燃燒》結尾。
窮小子鍾秀終于拿起刀,面對面,攮死了富家公子本。
替失蹤的惠美,也替被壓抑的自己,完成了複仇。
這個結局,從誘騙到偷襲,從補刀到燒車,最後到鍾秀全身赤裸,在豪車和富家公子屍體一起燃燒的火光中,從容離開。
既對應了片名,也讓壓抑許久的觀衆得到了釋放。
很爽吧。
但。
結尾之前,鍾秀在出租屋裏幻想着惠美幫他自渎,以及逐漸拉遠的伏案寫作鏡頭。
又似乎在提醒觀衆:
這個酣暢淋漓的結尾,可能隻是鍾秀的幻想。
現實裏,窮人依舊是窮人,他們隻會慢慢消亡,永遠沒法翻身。
但不論是電影《燃燒》,還是原著《燒倉房》,其來源的日韓社會,畢竟還是發達國家,有精英視角。
可以把痛苦寫得這麽隐秘,哀傷。
當同樣的故事,出現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時候。
注定不會再是雅緻的繪畫繡花和溫吞的請客吃飯。
而是暴風驟雨、鮮血淋漓。
甚至連片名都在提醒:
如果窮人再翻不了身,那後果是——
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是在去年被伊朗選送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評選的作品。
在 2022 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拿下了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
随後又在東京電影節,拿下了主競賽單元的評委會大獎。
應該是伊朗電影在 2022 年成績最好的作品。
Sir 知道,看到這個片名,看到伊朗這個國家,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國際局勢,地區沖突,好奇劇情會不會與現實政治、宗教等緊密相關。
但。
這部電影恰恰相反。
它的故事很小,視角更小,甚至連真實性,都一度模糊不清。
可,就是這樣的故事裏。
藏着當下的國片,已經鮮少見到的 ……
憤怒與哀傷。
01
先從一個很 " 熟悉 " 的場景說起。
集中營裏,一群人穿着囚衣的犯人,排着隊被送進了一個陰暗閉塞的小房間裏。
他們被迫脫下衣服,光着身子。
像牲口一樣,被驅趕着,走進下一個房間。
接着,被噴頭裏的水淋濕,被灑下幹燥劑。
最後,燈光漸漸暗下來。
意識到不對的犯人,開始不安,焦躁地拍打着門。
" 把門打開 "。
等待他們的是什麽,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猜到。
這是納粹用毒氣室搞種族滅絕的場景。
但。
畫風一轉。
鏡頭來到室外,在吵雜的敲門聲中,随着一聲 "cut",工作人員入鏡,一邊道歉,一邊打開了鎖着的門,把他們放了出來。
原來,這隻是一個二戰題材電影的片場。
被關着的這群人,并不是集中營的囚犯,而是制片方從當地找來的群衆演員。
然而詭異的是。
雖說是群演,可他們的體驗,卻和曆史上的集中營受害者們沒什麽區别。
除了要在毒氣室裏扮演囚犯。
他們大部分,還得負責片場的搭建、安保、維護。
扛建材,蓋房子,拉圍欄,綁鐵絲網。
在滿是泥濘的荒地上做重活,在逼仄的坑道裏刨坑挖土。
到後邊,衣服都不用換的,疲勞能讓人一秒直接入戲。
這打扮,這樣子,這工作強度。
按道理說,收入不菲吧?
确實。
一天 30 萬。
可别覺着多。
按照彙率,30 萬伊朗币,換算成人民币,還不到 50 塊。
更别說,早起晚歸,風裏來,雨裏去。
每天幹完回到住處,除了躺下睡覺,什麽想法都沒有。
可又能怎麽辦呢?
窮人總得吃飯。
這條亘古不變的道理,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放下尊嚴。
爲生活所迫,還是被人拿槍逼着,沒什麽區别。
我們的主角沙基蔔(莫森 · 坦納班德 飾)就是其中一員。
他的妻兒在地震中去世,制片人可憐他背井離鄉出來打工,允許他可以住在片場,除了當群演,還得負責各種雜活,比如安保,建築工,廚子 ……
不用舟車勞頓,還包吃住,還有長約。
相比于其他零工,群演已經是他們這群人眼中,相當不錯的工作了。
以至于他們一邊淋着雨拍戲,一邊還可以調侃開玩笑。
但,意外總會發生。
一場集中營 " 囚犯 " 們雨中迎接希特勒視察的戲。
飾演希特勒的演員,突發心髒病送醫,後續也無法繼續拍攝。
拍攝隻能中止。
可就在沙基蔔有些憂心忡忡的時候。
接到了導演的一個突如其來的要求——
你,沙基蔔,來演希特勒吧。
???
在片場,導演話最管用。
作爲群演的沙基蔔,不由分說地被安排剃了頭,刮了胡子,做了試妝。
不得不說,确實慧眼識珠。
明明是一個滄桑的中年大叔,換了裝扮後,居然頗爲神似。
可是。
就算趕鴨子上架,他不會演怎麽辦?
連台詞都說不利索的沙基蔔本能地想逃。
但副導演告訴他:
你說數字就行,我們後期配音。
于是我們見到了一個隻會念一二三的元首。
可以說,《第三次世界大戰》這部電影前半段有着一些荒誕喜劇的元素。
一個窮途末路的底層中年,在片場這個最專制且等級森嚴的地方,因爲導演的賞識,突然得以翻身。
像中彩票一樣。
雖然還是住在片場,但從漏水的毒氣室,變成了豪華的紅房子。
還不用做體力工作。
甚至在拍攝間隙,相比于那些衣不蔽體還淋着雨的 " 囚犯 ",他有體面的衣服穿,休息有椅子坐,還有人給他倒茶水。
即使原因隻是因爲讓沙基蔔坐地上會弄髒戲服。
但這個優待,依然足以讓沙基蔔對相好的妓女拉丹打電話自誇。
而這,幾乎是他每天最開心的事情。
可這自誇不要緊。
一誇誇出事來了。
02
如果故事順着這個脈絡走,可以想象,沙基蔔有極大可能,會因爲這部戲的 " 精湛演技 " 被觀衆看到,甚至因此走進電影圈,成爲無數群演們羨豔的對象,完成一個底層的逆襲傳奇。
就像《新喜劇之王》裏的 " 如夢 "。
再不濟也是《我是路人甲》裏的 " 萬國鵬 "。
但,事情往往難如人意。
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
即便沙基蔔可以住紅房子,演希特勒,但這一切,都不屬于他。
他隻是一個暫時有被利用價值的底層而已。
于是就在沙基蔔向相好的拉丹自誇後,後者卻直接從妓院逃跑出來投奔他。
怎麽辦?
電影在這裏把所有路都堵死了。
之前給他提供住所的朋友,是一個非常反感妓女的人,不可能收留她。
把人留在片場?
可沙基蔔當初能夠留在片場當保安的紅線就是,不能帶人來片場。
這有着被人發現的風險,惹惱了制片人,現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打水漂。
可把人送回去?
拉丹是個聾啞人,而沙基蔔恰好會手語,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小鎮上,他倆幾乎是對方唯一的傾聽者。
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所以當拉丹訴說妓院老闆虐待她,沙基蔔就實在做不出把她送回去的決定。
陷入了兩難。
最後也隻能折中——
在片場那間紅房子的地闆下,給拉丹先安置了一個藏身的地方,試圖先蒙混過關。
有意思的是,這種把人安置在地闆下的情節。
恰恰是很多二戰題材電影裏,猶太難民爲了躲避納粹搜查藏匿的方式。
△ 《無恥混蛋》
而在這部電影裏,藏人的居然是 " 希特勒 ",不得不說也是一種調侃。
回到電影。
白天,沙基蔔從食堂帶盒飯給拉丹吃,晚上,他和拉丹就這樣在片場過起了二人生活。
雖然提心吊膽,但也頗具溫馨。
可僅僅 40 個小時後,妓院老闆就找上了門,不僅把沙基蔔一頓胖揍,還開了條件:
後天,一個億,拉丹跟你走。
△ 一億伊朗币,差不多一萬六千多人民币
聽起來不多,可要知道,即便演了希特勒,沙基蔔的日薪不過才 50 元人民币。
不吃不喝也得攢大半年,怎麽辦?
電影有意思的地方來了。
因爲希特勒演得不錯,制片人也好,導演也好,都無法接受中途換人的成本了。
而作爲底層人的沙基蔔,突然發現自己擁有了能夠和他們談判的本錢——
那就 …… 借(騙)吧。
對,沙基蔔也并不是一個所謂的好人。
他用母親病重的借口,從制片人那裏騙來了 2000 萬(大約 3260 元人民币)。
又借此,在沒戲拍的時候,逃班離開片場,找妓院老闆拖延時間。
注意此時的他,神采飛揚,喜笑顔開,嘴裏叼着支票,高興地自顧自跳起舞來。
他已經開始幻想給拉丹贖身之後,兩人一起過上幸福生活的樣子。
爲此,做了飯,開了可樂,還讓拉丹洗了澡,坐在火堆旁,兩人一起暢想未來怎麽過,會生幾個孩子。
但。
不幸又很快找上了他。
就在他從妓院回來的路上。
那座他居住的紅房子,炸了。
一個悲劇就此誕生。
而跟悲劇一起的,還有一場羅生門。
03
一個問題:
現實世界中,如果你看穿了權貴者們的謊言與詭計,但又沒有任何證據去揭穿,你該怎麽辦?
憑一口之言,說自己是對的?
還是說,接受這個世界本來就撕裂的真相?
沙基蔔的選擇是,前者。
紅房子的爆炸并不是意外,實際上是爲了拍攝需要,按照計劃毀掉,炸掉前會清場,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出提醒,按道理說,也不會出現什麽意外。
可巧就巧在,拉丹,是一個聾啞人。
而且還是一個藏在地闆下,沒有人知道的聾啞人。
更湊巧的是,急着去給妓院老闆還錢的沙基蔔,因爲請假溜号,完全沒有注意劇組在這一天的工作計劃。
種種巧合的結果就是。
房子燒毀。
拉丹也消失了。
可爲什麽說消失了?
因爲,當沙基蔔找到制片人,說當時房子裏還藏着人的時候。
沒有人相信他。
爲什麽?
從制片人、導演、副導演,甚至片場大部分人都認爲,拉丹從來沒有在片場出現過。
隻是單純的不相信嗎?
不。
在沙基蔔眼中。
片方所有人都在合謀欺騙。
人不會憑空消失,能讓一個人消失無蹤的,隻有别的人。
于是他發現制片人連夜找來挖掘機,清理事故現場,而這一切完全沒有任何人通知他。
而這是導演授意的,爲此還超出了拍攝計劃。
于是他發現制片人問了妓院老闆的電話,之後等他打電話過去問,得到的答案是拉丹已經回去了。
但實際上趕過去才發現,老闆隻是被收買了。
疑點重重。
但那又怎樣呢?
當他口口聲聲堅持 " 我們殺死了一個人 " 時,卻沒有人能夠相信他。
從藏人,到燒房子,到事後處理。
每一個環節,在劇組其他人的眼中,沙基蔔的話都站不住腳——
你明明也參與了搬燃燒物的工作,燒房子的消息卻說不知道?
你明明看到了爆炸,當時爲什麽不及時告知?
在劇組大部分人眼中。
沙基蔔更像是在瞎胡鬧。
他滿嘴謊言,他小人得志,他毫無感激,他在這發瘋。
爲什麽所有人都不相信沙基蔔?
或者說,爲什麽所有人都不願意相信沙基蔔?
道理很簡單,經濟損失。
因爲警察介入會讓劇組停工。
因爲停工會帶來大量經濟損失。
爲了繼續拍攝。
他們甯願相信沙基蔔産生了幻覺,甯願相信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于是到了最後。
由于制片人的威脅,連妓院老闆都在勸沙基蔔認慫:
但真的能這麽算了嗎?
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麽憑空消失了。
一起消失的。
更是沙基蔔對于所有美好生活的期待。
沒錯,沙基蔔是個膽小的人,他在爆炸時吓得要躲起來打電話,他在告訴别人廢墟下有屍體時卻有意不提妓女的身份。
但,妓女的命,就不是命麽?
窮人的念想、尊嚴、期冀,就一文不值麽?
不是這樣的吧。
至少在沙基蔔看來,這個世界不該這樣。
如果這個世界執意如此,那它就該被毀掉。
他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
04
電影片名叫做《第三次世界大戰》,看起來有點無厘頭。
它更像是在前兩次世界大戰的主題上,往下續寫了一個貧富差距,階層對立會引發的悲劇故事。
但,如果仔細去看就會發現。
電影裏散發的窒息感,那種無可奈何的悲傷。
是由内而外的。
因爲細思這件事裏,很難說有人犯了什麽滔天罪過。
如 50 塊人民币一天,劇組似乎在讓這些群演毫無尊嚴地幹活。
但注意,别的工作,也不一定會比這份工更輕松,這些底層人在就業市場上,也是被挑剩下的。
片場秩序看起來慘無人道?
但經曆過拍攝現場就知道,究其原因,不過是爲了保持效率,控制成本。
爲了拍這個電影,制片人自己已經付出了全部身家,因爲意外(希特勒演員換人),基本已經确定虧本,而且這部戲關系到在場所有人的飯轍。
可細數制片人對待沙基蔔的态度——
可憐他在地震中失去妻兒收留他工,相信他的借口給他錢,一次次對他妥協。
很難說他是個什麽壞人。
更别說一直關心沙基蔔的女副導演。
在找拉丹事件中,她一直站在他的一邊。
爲此不惜與導演和制片撕破臉。
甚至是那個一開始收留沙基蔔的朋友。
不過是比較傳統,勸沙基蔔少去妓院,也有錯麽?
唯一可能有點錯的,不過是那個哈桑。
可他讨厭沙基蔔的原因,是因爲沙基蔔搶了他表弟的工作,想把他擠走而已。
可。
電影的結尾,他們都死了。
△ 《最後的晚餐》式構圖
心如死灰的沙基蔔,從朋友那裏偷來了老鼠藥,利用對廚房的熟悉,給劇組所有人下了藥。
在此之前。
他甚至還親手打死了曾收留他的朋友,以避免下藥的消息外洩。
整件事,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
他終于成爲了他扮演的希特勒,也拉響了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的号角聲。
但所謂的世界大戰,指責的是誰呢?
在 Sir 看來,是當下這個被資本浸透的世界,是金錢對于人的異化。
電影裏有一句台詞,挑清了故事的主旨。
在沙基蔔看來,人命應該是無價的,拉丹的死,必須有人付出代價。
可真實情況,不論在電影裏,還是在現實中。
人命,都是有價的。
電影裏,就算是拉丹死于房子爆炸的事故,但頂多是意外傷亡,在場所有人大部分都是可以給妓院老闆,也就是拉丹名義上的丈夫,交付賠償來脫身的。
反而是沙基蔔可能會因爲涉嫌綁架被抓。
而在現實裏,人命的價值是多少?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各省市交通意外事故、安全生産責任事故的賠償标準。
甚至就在不久前的電影裏《不止不休》裏,賈樟柯飾演的礦老闆,給礦難工人家屬的賠付價格,就是當時當地的人命價。
很紮心,但也很真實。
爲了掙錢,有人可以豁出命。
但有些錢,卻可以買人命。
一個被金錢異化的世界,泯滅的人性,驅使着所有人自相殘殺。
Sir 覺得這才是相對于《燃燒》裏,底層複仇上層的階級沖突,更值得思考的東西。
尤其是放在當下。
相對于發達的包括日韓在内的西方國家來說。
來自伊朗這個第三世界國家的聲音,之于我們,是一個更好的參照物。
當資本和市場的力量席卷全球,當所有東西都可以用價值來衡量,在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接受這些觀念時。
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必然有惡意在滋生。
有仇恨在累積。
真到了那一天。
燃燒的恐怕不會僅僅是一座虛幻的紅房子。
而更大的悲劇。
恐怕會是如電影的結局一樣。
每個憤怒絕望的人,都會迎來自己的 " 第三次世界大戰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