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通用計算設備是什麽?或許 AR 眼鏡、MR 頭顯是絕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但蘋果前設計師 Imran Chaudhri 和 Bethany Bongiorno 似乎并不這麽認爲,兩位聯合創立的 Humane 公司,就在日前推出了一款号稱要 " 替代手機 " 的可穿戴 AI 智能硬件 Ai Pin。
根據 Humane 方面的說法,小巧如同胸針的互聯智能可穿戴設備 Ai Pin 可固定在衣服上,并使用内置的一系列傳感器來實現對環境的感知,帶來小巧、無屏幕的個人移動計算體驗。它的具體使用方式,是利用激光将顯示界面投射到手掌上,然後通過點擊、手勢,或是語音命令來完成交互。如果單純從交互設計上來看,Ai Pin 确實與科幻電影中的未來科技設備如出一轍,确實頗具想象力。
其實通過投影的方式來讓智能硬件實現無屏幕的效果,Ai Pin 并非首創。早在 2018 年就有智能手環廠商推出了 " 投影手環 ",可以将皮膚變成屏幕,并通過投影和位置傳感器相互協作,可直接在皮膚上進行觸控操作。如果這一設計确實擊中了消費者的痛點,那麽過去五年間投影手環應該會大行其道才是,然而現實顯然很骨感。個中原因無外乎兩點,設備本身的平行投影,以及在皮膚這樣不規則曲面上的投影效果難以解決。
事實上,Ai Pin 與早年間的投影手環還是略有區别的,前者隻需顯示文字内容即可,但其必須對準手掌才能看清投影内容的設計,大概率不能讓用戶滿意。
至于能用 Ai Pin 來幹什麽,Humane 方面号稱它可以獲得人工智能體驗,并且在 OpenAI、微軟、谷歌、Slack 等一衆 AI 大廠的加持下,借助雲服務獲得 AI 大模型的相關能力不在話下。并且通過訂閱音樂流媒體服務 Tidal,Ai Pin 還能化身 "Ai DJ"。
那麽問題就來了,通過激光投影在手掌上顯示 AI 大模型輸出的内容,這是一個好的設計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通常成年男子的手部大小平均爲 7.44 英寸,手掌部分則更小,這也就意味着 Ai Pin 投影的可視面積有限。同時智能手機采用的 OLED 材質屏幕是自發光的,可人類的手掌顯然不能發光,這也就意味着 Ai Pin 投影的字體也不能太小。與智能手機相比,更小的顯示面積和更大的字體,帶來的就必然是更少的單個畫面信息量。
最終的結果,就是 AI 大模型輸出的内容在通過 Ai Pin 投影到手上時,用戶需要花費比在手機上更頻繁的滑動或類似操作才能完成閱讀,這就對體驗并不友好了。當然,如果抛開價格,Ai Pin 确實是一款新奇、且有趣的消費電子産品。可 699 美元的價格和每月需要支付 24 美元的訂閱費用,顯然就讓 Ai Pin" 替代手機 " 的說法變得滑稽了起來。
根據 Humane 的綜合訂閱計劃,每月的 24 美元包括一個專有的電話号碼和無限制的通話時長、數據、文本,以及雲存儲等,由 T-Mobile 獨家合作提供。且不提目前一部 iPhone 15 在美國的售價最低隻需 799 美元,每月 24 美元訂閱費用的更是讓 Ai Pin 變成了消費電子産品中絕無僅有的存在。
畢竟在此之前沒有哪一款消費電子産品會同時使用買斷 + 訂閱的雙重收費方式,Ai Pin 這一模式開了個極其不好的先例,會極大增加用戶的使用負擔,同時還會産生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 Ai Pin 的所有權歸屬模糊。
以智能手機爲例,一旦賣給了消費者、歸屬權就變成了後者,甚至于廠商即便倒閉,也不會讓手機變成廢鐵。比如說早已退出手機市場的 LG,目前在閑魚上依然能找到大量以 " 洋垃圾 " 身份存在的 LG 手機,這些産品并沒有因爲 LG 的退場而變得無法使用。可 Ai Pin 的問題在于,如果不支付訂閱費用,那麽它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個無法使用的産品。
也就說一旦 Humane 解散,Ai Pin 立刻就會變成一個電子垃圾,徹底失去使用價值。這一設計的好處,就在于将用戶與公司強行捆綁在了一起,讓用戶在 Ai Pin 的使用存續期間一直可以爲 Humane 貢獻價值。至于爲什麽 Ai Pin 會采取如此扭曲的定價策略,或許高昂的成本是唯一的答案。如果不使用付費訂閱模式,其售價大概率會超過 1000 美元。
毫無疑問,Humane 并不是蘋果這樣的公司,沒法讓消費者爲一款前途未蔔的消費電子産品花費上千美元。所以自然也就隻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将價格壓低到有嘗鮮意願的消費者普遍能能夠受的區間。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