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科技觀察】在印度這片新興市場,中國企業面臨的不确定性仍在不斷加劇。據多家外媒報道,當地時間 10 月 10 日,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 VIVO 有員工被印度打擊金融犯罪機構拘捕。實際上,除了 vivo 之外,華爲、小米、OPPO、比亞迪都曾在印度遭受印度稅務部門的調查。" 外企收割機 " 印度一次次瞄準中國企業,讓人不禁發問,所有出海印度的中國企業:你們,還好嗎?
多家企業受挫,罰款高昂
對于員工被捕問題,VIVO 方面回應稱:"VIVO 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正密切關注近期的調查事宜,并将采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
在印度市場,VIVO 已經不是第一次 " 渡劫 "。一年多前,負責調查金融犯罪的印度執法局突擊搜查了 VIVO 印度經營地點,聲稱 vivo 從印度向中國非法彙款,凍結 VIVO 及其關聯公司在印度 119 個銀行賬戶的 46.5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4.08 億元)資産。
除了 VIVO,中國手機廠商小米也多次遭遇逃稅指控和财産凍結。2022 年 4 月,印度執法局對小米進行指控,稱從 2015 年開始,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小米印度就以 " 特許權使用費 " 的名義向國外實體非法彙款,這違反了印度 1999 年《外彙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因此,印度當局扣押了小米印度子公司銀行賬戶 555.1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48.74 億元)的資金,幾乎相當于小米 2022 年經調整淨利潤的 56.7%。
此外,去年 7 月,印度稅收情報局宣稱,OPPO 逃避關稅近 439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37 億元,且在計算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時,并未包括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并向 OPPO 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繳納稅款。
當然也不止是中國企業,今年 1 月,印度稅收情報局指控三星對遠程無線電頭錯誤分類,試圖規避 172.8 億盧比,約合人民币 15.17 億元的進口關稅。可以說,雖然這些外企在印度獲得了市場和收益,但卻要付出高昂的隐性成本。
難舍市場誘惑,咬牙堅持
雖然中國品牌在印度劫難重重,但卻不敢輕言放棄,畢竟這是其重要增長點。據 Canalys 數據,今年二季度印度手機市場出貨量 3610 萬部,在全球手機出貨量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保持了相對穩定。其中,銷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三星、VIVO、小米、realme、OPPO,四家中國手機品牌拿下了 55% 的市場份額。尤其是 vivo,今年二季度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出貨量更是達到 640 萬部,實現了逆勢同比增長 7% 的成績,市場份額高達 18%。
公開資料顯示,VIVO 在 2014 年正式進入印度市場,并在 2015 年響應 " 印度制造 " 的政策号召在印度建廠,廠址位于在印度北部的大諾伊達地區。截至 2021 年,VIVO 在印度開設了 650 個以上的服務中心,在 500 多個地點開設 VIVO 獨家門店。2021 年,VIVO 在印度工廠的産能已達 6000 萬部每年。可以說 VIVO 在印度市場份額和供應鏈的體量已經逐漸成型,即便面對印度政府或明或暗的 " 威脅 ",也隻能 " 咬牙 " 堅持。
莫迪政府上台後,曾雄心勃勃地推出 " 印度制造 " 計劃,立志要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業中心。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如果離開中國産業鏈的支持,印度離這一雄心很難實現。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現在是進退兩難。一方面在印度市場深耕十餘年,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有了良好的市場培育和生态建設,未來随着印度進入人口紅利時代,可能會有更多的增量市場。
另一方面,在幫助印度構建了良好的消費電子産業生态,幫助印度完成智能手機消費者培育階段以後,卻不斷受到各種高額處罰。印度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着實傷了很多企業的心。
VIVO 絕不是最後一個受調查和處罰的企業,那麽誰會是下一個 VIVO,取決于印度當局的态度。但可以肯定,大概率不會是剛進入印度市場,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的企業。
以往經驗表明,當外資企業在印度市場有一定的規模、影響力、品牌力和産業基礎的時候,這類企業受到處罰的概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