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3 月 28 日至今,小米汽車的火讓很多汽車從業者眼熱。尤其是一些跨國車企,我聽到很多聲音,大緻意思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競争環境變了。在我看來,這種聲音恰恰說明,跨國車企許多職業經理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面對的中國汽車市場了。
過去 40 年,跨國車企在中國過得太舒服了。在那個開眼看世界的年代,中國一窮二白,大家趕上了生産材料與市場原始積累的好時候。最輝煌時,中國汽車 90% 市場都是合資與進口産品,大家想賣什麽就賣什麽,甚至連購買零部件支付的貨币都必須是外彙。許多跨國車企中國負責人就是這個時代的經曆者,也是在這個時代樹立的汽車價值觀。
對一家跨國企業來說,進入一個海外市場無非兩個條件,一是産品和技術的絕對優勢,另一個是當地市場在政策、資源的不完整性,經濟學統稱這兩點是跨國企業壟斷優勢。和過去相比,跨國車企現在面對的中國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舉一組數據,1990 年中國進出口貨物總額達 1154.1 億美元,汽車産量不過 50 萬台。2023 年,中國進出口貨物總額達到 59368 億美元,汽車産量突破 3000 萬台。43 年時間,中國進出口貨物總額翻了接近 52 倍,汽車産量翻了 60 倍。中國已經不再是那個 " 一窮二白 " 隻能拿市場換技術的經濟體,市場的變化,要求企業必須跟進。
對世界任何一個跨國公司面對的東道國來說,市場不可能永遠傾斜,加拿大對本國股權低于 25% 的外國公司征收高稅負,印度對外國企業投資和經營予以限制,美國也會通過各種方式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這些國家相比,中國在汽車上不僅沒有采取更多限制,相反在合資股比等政策上更加開放。隻不過這種開放,在跨國車企面對新能源時代時失去了産品壟斷優勢,因此也就天然感受到了不公平。
我們都知道可口可樂上世紀進入新中國的火爆,各大媒體紛紛關注,那種熱度像極了今天的小米汽車。但大家不要忽略一個問題,可口可樂進入中國也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從 1979 年到上世紀 90 年代,可口可樂爲了進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市場,做了四步規劃:第一步,1979 年到 20 世紀 80 年代初,通過采取委托寄售方式,從香港用火車将可樂運進内地,讓少部分中國消費者先感知到産品;第二步,贈送設備,促進進口原漿的引入;第三步,投資辦廠,擴大市場;第四步,擴大可口可樂的社會影響。從 20 世紀 90 年代起,可口可樂在中國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公益、體育活動。這四步每一步都切實根據當時中國整個經濟大環境制定,循序漸進地進軍中國市場,牢牢地掌握中國發展戰略步伐,緊跟中國一起發展。
對于現在操盤跨國車企的許多職業經理人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形成于 21 世紀初的中國汽車市場,一切以銷量爲導向,按照先跨國企業母國、後東道國的思維,将中國作爲消費市場,沒有真正與跨國企業總部戰略進行融合。部分跨國車企職業經理人甚至碎片化看待中國汽車市場的競争壓力,認爲自己輸在銷量、流量或者某些人爲因素上,不去從自身尋找和中國汽車市場的共容性。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曾描述,中國汽車産業是相對市場化的支柱性産業,這在全球都是如此。近幾年來,中國放寬了合資股比,甚至批準了跨國企業獨資在華建廠,這些政策傳導的信号很明顯,在生産資料積累逐漸成熟的市場下,中國汽車要引入更充分的競争,将原來看似井井有條實則競争不充分的汽車産業變得更加市場化。說得直白些,誰能刺激消費動能,誰就會得到更多資源。作爲跨國企業,大家要有這根敏銳的神經,不能老是想按部就班的過日子。
中國現在需要 " 與時代做朋友 " 的企業。在全球經濟尋求安全的大環境下,發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是發展,就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問題。過去跨國企業做中國生意,隻需要在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至于海外講什麽幹什麽,和中國業務完全無關,大家既不清楚也不關心。但現在不行,中國消費者不僅是全球汽車消費最大的客戶,也是最懂全球汽車商品的市場。對跨國企業來說,在任何一個地方對中國的評價,都會第一時間傳導到中國市場,這充分說明,中國汽車市場全球感知度在變化。
跨國車企之所以對中國市場中心化的這種感知不強,其實需要一個過程。美國從區域市場到全球經濟和消費中心也用了一段時間。現在,哪個跨國車企敢說美國不是消費中心?爲什麽到了中國大家就接受不了?原因還是中國過去的營商環境太順着跨國企業了。現在稍微一平等,按照中國消費需求和思維鼓勵中國具有活力的企業,跨國企業就覺得中國怎麽變了?這種理念我勸大家要不得。
講好中國故事,就應該真正走進中國消費者的心裏,甚至在這一點上做的比中國企業還要多、還要深。就像這次來華參加高層論壇的美國高通 CEO,爲了規避美國貿易壁壘給高通造成的發展風險,這位美國芯片巨頭拜訪了很多汽車在内的中國企業。和高通相比,還有哪家跨國車企在中國具備高通那樣的技術壟斷競争力?連高通都知道和中國好好聊聊,更不要說其他跨國車企。
最近很多跨國汽車企業都在中國推進社會責任建設,無論在宣傳還是投入上我認爲都還不夠。就像前不久寶馬支持大運河文化保護,如果單單做成一次社會責任的例行公事,就把這件事情的影響力看小了。對現在的寶馬來說,你是第一個嘗到合資股比開放甜頭的企業,既然中國都已經讓出 25% 的股權利益,根本上就是爲了鼓勵寶馬集團進一步參與到中國汽車産業的建設中,甚至應該把中國作爲德國之外最重要的技術與市場基地。這一點,寶馬不僅要在口頭上天天說,也要在經濟甚至社會行動上,從上到下去集中力量讓中國感受到寶馬。這件事的戰略重要性比銷售部門多賣一兩萬車要重要得多。
現在看,跨國車企中國業務負責人千萬不能算小賬,不能停留在 2010 年前後那個躺着賺錢的中國汽車時代,認爲做一些具象的競争工作就能解決問題,認爲和中國企業拼流量、拼打法就能赢。大家要看到,從中關村到亦莊的 " 汽車創業 ",雷軍不把小米裝在溫室裏,而是參與到智能企業發展的時代浪潮中。雷軍隻要兢兢業業的去做好這件事,當然會有無數的資源爲小米汽車賦能。有了這個認知,跨國車企就應該重新認識中國,而不是在原有 PPT 上删删減減。
北京車展快到了,相信許多跨國車企老大都會來到中國,我認爲做什麽比講什麽重要的多。因此結尾給跨國車企提幾個不成熟的建議,權當是一種激勵和共勉:
1、理解中國,和時代做朋友,參與到中國汽車新時代的建設中,并讓中國消費者感知到這種認同感;
2、跨國理念的核心是現地化,而不是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從思想上首先從 " 我想幹什麽 " 轉型到 " 中國需要什麽 ";
3、把跨國企業對中國的聲音國際國内統一化,不要被中國誤讀;
4、要接受小米和華爲,就像當年中國接受可口可樂、牛仔褲一樣,這是中國市場的成長,而不是對跨國企業的威脅。
5、放開合資股比的同時,跨國企業要接受新的造車充分競争環境,站在互利角度擔負相應責任,認識到中國汽車競争格局是從過去傾斜跨國企業轉向公平。
—— END ——
目前已入駐平台
新浪财經|富途牛牛|同花順|東方财富|雪球
鳳凰|騰訊|搜狐|網易|易車|知乎|百家号
商務合作
郵箱 | [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汽車十三行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