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這裏是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今天,武漢大學迎來了 130 歲誕辰!
130 年,13 億
冬日的暖陽如約而至,武大也如約收到了一筆13 億元的捐贈,捐贈人是武大1987 級計算機系校友、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
這次捐贈刷新了武大建校以來單筆最大捐贈額,也是全國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筆校友個人現金捐贈。此次捐贈主要聚焦三個方向,支持數理化文史哲六大基礎學科研究,支持計算機領域科技創新,支持大學生培養。
36 年前,雷軍在武大圖書館看到的那本《矽谷之火》,點燃了自己一生的夢想。求學武大時,雷軍獲得了 2000 元的最高獎學金,那時他便暗下決心," 将來要十倍、百倍、萬倍還回來 "。
如今,從武大發源的創業夢想成真,雷軍也圓滿了那個年輕時種下的願望。
" 武大教給我知識,讓我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指導我走上了科技探索的畢生道路,給了我一生最重要的财富。在我心目中,武大就是全球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
" 全球最好的大學 " 是所有武大人的心聲,事實上,1999 年,《Science》就将武漢大學列爲了 " 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130 年間的辦學曆程,武大确實無愧于這一稱号。
最傑出的大學
百餘年間," 學大漢,武立國 " 立在了珞珈山下,而風骨承續,生生不息。
山河飄搖之際,它是自強學堂,新式教育的星火從這裏開始燎原;
烽火連天之時,它赓續紅船薪火,中共五大在此召開,抗日大計于此籌謀,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在這裏指點江山,竺可桢、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在這裏激揚文字;
改革開放時期,它勇立時代潮頭,首倡恢複高考,推行學分制改革,發出尊重知識的最強音。
進入新世紀,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而成的武漢大學,曆久彌新。
自 2000 年以來,武漢大學囊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88 項,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SCI 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第四輪學科評估中 19 個學科評爲 A 類,11 個學科入選 " 雙一流 " 建設學科。
近五屆院士增選中,武大有6 人當選兩院院士,學校現有12 位中國科學院院士、5 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而截至目前,已有柯俊、王佛松、李方華等100 餘位兩院院士從珞珈山啓程,走向科技最前沿。
我國39 次南極科考中,武大人從未缺席。從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到西電東輸、載人航天,無數國之重器上镌刻着武大的名字;從雜交水稻到" 雲端 " 水稻,武大堅定着 " 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 的決心;從建立國家高端智庫到鑄造戰疫利器,武大始終将自身前途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
2018 年,武大将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 珞珈 1 号 " 送上太空。2022 年 2 月,搖二火箭發射升空,我國首顆 " 學生造 " 遙感衛星 " 啓明星 "随之踏上了浩瀚宇宙的征途,它的背後是武漢大學以青春之力攻克 " 卡脖子 " 技術難題。
疫情期間,武大向世界證明着 " 這是一所偉大的大學 ",三年賞櫻之約是刻在武大骨子裏的自由與浪漫。
在武大,《二十四史》《故訓彙纂》開後世之來篇,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對接國家戰略,國自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打造學術高地。
1932 年,時任武大校長王世傑曾說," 請大家看看我們所走的路,是不是中華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類向上的路!"
130 年,武漢大學堅韌似珞,光華如珈,走出了一條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康莊大道。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黉,武漢大學。
祝武漢大學 130 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