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創業," 最安全 " 的人來了!
吳翰清,前阿裏雲首席安全科學家、P10 級研究員在今年 5 月離職阿裏後,現在被曝投身 AI 創業。
量子位了解到,他在杭州成立了一家名爲 KMind 的公司,年中時已經完成一輪融資。
KMind 創始團隊堪稱大牛雲集、星光四溢,吳翰清隻是代表之一,據悉還有西湖大學某實驗室的博導加盟,同爲公司聯創。
而且吳翰清在 KMind 擔任的是 CEO 角色,技術條線有另一位高人把控,擔任 CTO。
量子位獨家獲悉,這位曾經 " 讓馬雲安枕無憂的男人 " 現在要做的事,關乎一個新穎的概念:
個人 AI 計算機。
個人 AI 計算機是什麽?
今年 5 月,吳翰清的狀态在阿裏内部顯示爲 " 離職 " 時,消息就已經不胫而走。
不過,按照當時坊間傳言,吳翰清這次離開阿裏,想要在 AI 短視頻賽道創業。當時有媒體向吳翰清本人及阿裏求證,均未獲得回應。
現在一切水落石出,吳翰清創業要做的事确實和持續火爆的大模型相關,但做的事卻是 " 個人 AI 計算機 "。
搜索中文互聯網,關乎這個名詞的結果很少,它既不是業内共識,也暫時沒有誰站出來爲其下一個定義。
所以個人 AI 計算機,究竟是什麽?
量子位多方打聽後,替大家勾勒了一個大體輪廓,大概能勾勒吳翰清及其創業團隊想要做什麽。
首先簡單地了解一下大背景——
個人計算機出現之前,大型計算機是被大企業所壟斷;到了互聯網時代,數據被互聯網巨頭所掌控,再一次形成了壟斷。
吳翰清想做個人 AI 計算機,主要是基于這個背景做兩方面的事。
一方面關乎大型計算機小型化。
據量子位多方挖掘,KMnid 團隊正嘗試把大型計算機小型化,并且在這個過程,把大模型作爲這個計算機的 CPU。
另一方面,他們還想破除數據被巨頭壟斷的情況,讓數據能夠爲個人服務。
這個目标已經部分被雲計算實現——算力公平讓所有人享受到了計算服務,但這依然沒有完全打破數據壟斷的現狀。
在 KMind 眼裏,要改變這個現狀,還得靠 AI。
同時,據說 KMind 将解決大模型存在的問題(包括不僅限于幻覺)。
吳翰清是誰?
大緻了解了這個創業團隊要做什麽後,我們回頭說說創始人本人。
出生于 1985 年的吳翰清,江湖人稱 " 道哥 "。
除了在阿裏使用的 " 道哥 " 這個花名,他還有很多爲人熟知的代号,比如 " 阿裏守護神 ",也有人稱他 " 中國年輕一代頂級黑客 ",又或者還有一個親昵的代号 " 小黑 "。
至于這個人身上的面紗,我們一點點來揭開看。
2000 年,湖南人吳翰清進入西安交大少年班,選擇了計算機專業,是外界眼中意氣風發的天才少年。
一年後,16 歲的他創立了中國安全圈内極具影響力的信息安全組織,幻影旅團。
這個論壇集結和培養了很大一批白帽子黑客。最後在 2003 年,幻影接連不斷受到 DDoS 攻擊,因資金短缺無力回擊,不得不關閉,也是後話了。
2005 年時,20 歲的吳翰清大學畢業,加入阿裏,參與安全建設工作。
在其個人所寫的《白帽子講 web 安全》一書前言裏,吳翰清分享了自己的入職面試經過:
在面試過程中主管要求我展示自己的能力,于是我遠程關閉了阿裏巴巴内網上有運營商的一台路由設備,導緻阿裏巴巴内部網絡中斷。
剛巧,阿裏在這一年成立了 " 阿裏神盾局 "(即阿裏巴巴集團旗下安全部)。
接下來,吳翰清的工作就與阿裏建設風險防禦能力息息相關,包括但不限于設計阿裏巴巴 B2B、淘寶、支付寶早期的應用安全體系。
3 年後,他已經成爲了安全技術團隊的帶頭人,也是阿裏巴巴集團最年輕的技術專家。
2009 年,吳翰清被時任阿裏巴巴 CTO 的王堅相中,成爲了阿裏雲初創團隊成員,參與了整個 " 飛天 " 系統的安全設計。
然而,在加入阿裏巴巴的第七年,也是阿裏雲成立的第三年,吳翰清提出了離職。
并在 2012 年 9 月加入了一家名爲 " 安全寶 " 的創業公司(基于 SaaS 模式爲用戶提供安全防護服務),擔任聯合副總裁。
不過這次創業之旅持續時間并沒有特别長。二年後,安全寶被分賣給了百度和阿裏。
創始人馬傑帶着大部隊去了百度(現在馬傑加入了國産 AI 大模型公司零一萬物),吳翰清則帶着一小隻隊伍回到了阿裏雲—— 2014 年 9 月,吳清翰回歸,成爲 " 雲盾 " 的負責人,主要維護雲平台、雲網絡等雲上安全。
就在他回歸的第二年,阿裏雲發生了自建立以來最大的 DDoS 攻擊,"901 事件 ",這也是當時全球互聯網史上最大的 DDoS 攻擊,峰值流量達到每秒 453.8Gb,攻擊高達 5 億次。
30 歲的吳翰清帶隊抵禦了這場攻擊,一戰成名。
漸漸的,有人稱他爲 " 中國最強大的黑客 "。
不得不說,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總是不乏黑客的身影,伯納斯 - 李、 彼得 · 柯斯坦、理查德 · 斯托曼都是黑客,喬布斯被傳早期也是黑客出生。
2017 年,32 歲的吳翰清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評選爲 2017 年度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創新人才(TR35)。
谷歌創始人佩奇、Meta 創始人紮克伯格、Linux 之父林納斯 · 托瓦茲、Apple 設計總監喬納夫 · 伊森都曾榜上有名。
不過有點好笑,因爲吳翰清在安全領域的強悍技術,有些流言越傳越離譜,以至于他自己不得不下場澄清了一波。
2020 年,吳翰清發了個微博,一邊辟謠,一邊對外發聲:
" 近幾年都在做人工智能領域,沒有做安全了。"
于是,當 38 歲的吳翰清選擇再次從阿裏雲出走創業,躬身如今 AI 2.0 時代,也就沒有那麽突兀和令人驚訝。
而且冰山下的隐情有蛛絲馬迹可尋——
在其今年出版的另一本個人專著《計算》的第 12 章,談及與 ChatGPT 有關的話題,也提到大模型的現存問題,他在書中提到過一個簡單的 " 通用任務框架 " 和 AI 網絡。
或許,這個就是吳翰清及其創業團隊要做的個人 AI 計算機的思想來源?
這名曾被稱爲 " 中國最強大的黑客 ",不知道這次要做的個人 AI 計算機是否會對整個互聯網産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讓現在的互聯網進入 3.0 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