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郭寶昌導演去世了,臨時調整了稿子,想再來寫寫他的《大宅門》。
我真的很喜歡《大宅門》,幾乎每年都要重看一遍,哪怕那些橋段早已爛熟于心。
《大宅門》的好,在我看來是寫出了那個時代矛盾又鮮活的「宅院裏的人」,有兩個角色可以诠釋這一點,一個是白家老爺子白萌堂。
白萌堂剛出場時非常大男子主義,無時無刻不在散發一家之主的氣場。
《大宅門》的開端,是白萌堂的二兒子白穎軒去給詹王府格格看病,号脈發現格格懷有身孕,但問題是格格未出閣。
" 未婚先孕 " 放在當時是了不得的大事,白穎軒心思單純,直接告訴詹王爺你閨女懷孕了,相當于小範圍宣布了王爺家的家醜。
果然,詹王爺暴怒,吩咐下人把白穎軒的人打了、馬殺了、馬車砸了。
白萌堂得知此事後怒火中燒,心想你家閨女不守婦道關我們什麽事,放話一定要詹王府登門道歉,于是第二天老爺子親自上詹王府号脈,說格格并無大礙,實際給格格開了安胎藥。
白萌堂的算盤打得精明,告訴王府上下格格未孕,格格就得按方子吃安胎藥,等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孩子就不得不生下來,到那時候自能證明白家清白,詹王府也就不得不賠馬賠車賠不是。
斯琴高娃扮演的兒媳婦勸老爺子别這麽幹,人家畢竟是王爺,咱們小不忍則亂大謀。然而白萌堂說:我最讨厭 " 忍 " 這個字!
一切如白萌堂所料,格格懷胎足月不得不生下孩子,詹王爺賠馬車道歉。
但白萌堂還不滿足,讓馬車也停在宅子門口,拉着一家老小在家門口挂燈籠放鞭炮,比過年還高興,向全世界宣告:我們白家行得端走得正。
但想想看,一個王爺能做到這一步已是不易,白家再大的家業也并非皇親國戚,何必死咬着不放呢。
從這些事就能看出白萌堂的氣場,哪怕對方是王爺,他也毫不退讓。
一方面來看,這種人通常是幹大事的人,凡事有态度,遇到困難不軟硬。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白萌堂操持着巨大家業,全家上下長期聽從于他,以至于他霸權主義明顯,随着年紀增長越發專政。這種刻畫非常真實,有些企業家确實如此,無論是百年前還是現如今。
五年之後,風水輪流轉。
詹王府家的另一格格在宮中病死,實際上是被太後毒害,但這層紙不能捅破,需要找一個替罪羊,于是當天進宮請脈的白家大兒子白穎園便成了替罪羊。
五年前白家讓詹王爺下不來台,五年後詹王爺自然不會手軟。
很快老大白穎園被宮中帶走,判了斬監候,也就是死刑,白家和百草廳因此中道敗落。複盤一下,會發現如果當初白萌堂退一步,那一定不會是如今這個局面。
這時白萌堂想到當時勸他退一步的人是兒媳婦,同時他又看到這個兒媳婦人精明能成事,于是在年老之際将家交給了兒媳婦,也就白家二奶奶。
二奶奶想盡一切辦法想盤活百草廳,其中一個辦法是買通老佛爺身邊的紅人常公公,讓常公公拿着白家的草藥在宮中打廣告,讓宮裏的太後、妃子、格格阿哥吃百草廳的藥。這樣一來就有了官方背書,老百姓一看人上人都吃百草廳,自然看病拿藥也要去百草廳。
但當時白家已經沒什麽銀兩可用,二奶奶冒險把修繕白家祠堂的錢用來讨好常公公,給常公公買了一個宅院兩個貼身丫鬟。
白家老三一聽竟有此事,一個箭步沖到老父親白萌堂面前告狀,說二奶奶不幹人事兒。
其實想想也能理解,白家,大門大戶,修繕祠堂是應盡孝道,結果白家兒媳婦拿着這筆錢去讨好一個太監 ……
二奶奶也并非完全理直氣壯,見白家老三告狀,自覺地掏出白家大門小戶所有鑰匙,意思是要交權,結果老爺子白萌堂說:二奶奶自有道理,咱們家誰當家誰說了算。
看到這裏很難不對白萌堂肅然起敬,他确實霸道、大男子主義,但是他肯看到自己的錯誤,肯把家交給一個 " 外人 "(老話說兒媳婦就是外人),且用人不疑。
從這裏來看,完全可以想到白萌堂當年是如何一個人把百草廳做大做強的,而白萌堂這個人真正體現了一個商人的兩面,他有很清楚的一面,不然白家的家業也不會這麽旺,更不會在跌落谷底之後又回到巅峰;他也有很霸道的一面,一個人長期處在高位确實會意氣用事,想争一口氣。
這個角色拍得特别好,每每看都會覺得這才是活生生的生意人特質,而如今影視劇裏的總裁們,要麽是無敵好、要麽是無敵不好,要我說世間就沒有這樣的人,人身上總會有不同程度的灰色。
另一個拍得很好的角色是斯琴高娃飾演的二奶奶,這是我認爲最鮮活的女性角色。
《大宅門》很精彩的一部分就是看二奶奶一個女流之輩是如何重新盤活百草廳的,但這一部分拍得一點也不 " 爽文 "。
白家落敗之後,百草廳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迷,牌匾還落于他人手,那些人打着白家的招牌賣假藥,想要賺取暴利,如果長期這麽下去,白家的口碑會徹底崩盤,很難再起。
二奶奶當年爲了重拿百草廳的招牌,不惜挺着肚子沖鋒陷陣。一方面是親力親爲,另一方面她想利用 " 女性懷孕 " 得到輿論支持。
拿牌匾那天,二奶奶挺着肚子是這麽說的—— " 大家快看呐,仗着人多,他們想欺負我們孤兒寡母!"
這句話說完,路人紛紛站在二奶奶的陣營中,認爲是對方不講道義,欺負一個柔弱即将生産的女性。
要是擱現在,這個劇情大概率是會被罵的。觀衆會認爲是在看不起女性,影射女性利用自身特點去博同情博關注,從而獲得一定利益結果。
但說實話,現實生活中成大事的女性一定不是靠着非黑即白闖蕩江湖的,她們熟練運用黑白之間的灰色面,然後逐漸靠近目标。男性和女性一樣,隻不過體現在不同方面。
二奶奶另一處很矛盾的地方,體現在她和楊九紅之間。
白景琦逛窯子看上了楊九紅,要娶楊九紅進門,第一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便是二奶奶,她覺得楊九紅出身不幹淨,一個青樓女子怎麽能進白家的門?
白景琦是個倔脾氣,親媽越是反對他就越是要娶楊九紅爲妻,最終突破重重阻礙,讓楊九紅成了白家的媳婦兒。
二奶奶一直看不慣楊九紅,以至于楊九紅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叫白佳莉,白佳莉出生之後,二奶奶明确告訴白景琦 " 這個孩子要送到我身邊來養 "。
在白佳莉的成長過程中,二奶奶不斷灌輸 " 你親媽是窯姐兒,不配當個母親 " 這樣的思想,導緻白佳莉長大後不認楊九紅這個媽,覺得自己親媽出身不好,不想讓親媽成爲自己的人生污點。
白佳莉懂事後,二奶奶曾當着衆人的面問白佳莉:" 這是你娘嗎?" 楊九紅不甘示弱說:" 我是佳莉的娘 ",結果二奶奶氣不過讓白景琦當着一家老小的面扇楊九紅巴掌。
以及當年楊九紅第二次懷孕後,執意要回濟南生孩子,因爲她怕二奶奶再一次搶走孩子,誰知半道兒上流産,孩子沒了。
二奶奶因此對楊九紅更加痛恨,認爲是楊九紅害死了她的孫子,對楊九紅恨之入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不要讓楊九紅戴孝。
我們從最開始來看這個矛盾,楊九紅爲什麽會去做窯姐?不是因爲她想,而是因爲她被不做人的哥哥賣到窯子裏去的,然而二奶奶是完全不理會這一層原因。
二奶奶從一開始就認定了 " 出身論 ",慢慢演變成了近乎病态的思維方式,她沒有站在女性角度去想楊九紅的苦出身,而是以一個宅院掌事人的身份看不起出身卑賤的楊九紅,在孫女面前罵親媽不配,利用各種方式讓孫女不認親媽。
沒有二奶奶也許就沒有白家後幾十年的輝煌,二奶奶是白家的功臣,可是二奶奶就一定事事正确嗎?不是啊,單是她和楊九紅之間的恩怨就足以證明。
但這就是活生生的人啊。
現實生活中,張蘭憑借一己之力讓阿蘭酒家發展成了俏江南,五十多歲創辦麻六記,六十歲在鏡頭前直播十個小時不喊累。她是真正吃過苦、白手起家的女老闆。
可是她面對張穎穎,說的是 " 蘭姐不住二手房,更不要二手貨 "" 一定要将臭蟲送進牢籠 "……
即便張穎穎自身也有很大問題,但一個女性說另一個女性是 " 二手貨 "" 臭蟲 ",終歸是過甚其辭。
這就是真實情況,當一個女性通過自己的力量坐至高位,一定走過了很多艱難險阻的道路,在她們功成名就之時,性格其實是模糊的,她們既知曉自身可利用價值是什麽,又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許多男性視角的處事方式。
一個具備傳統意義上的優良女性是很難獲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的。張蘭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你說張蘭她不優秀嗎,她真真正正奮鬥了幾十年,但你說她的家事亂不亂?那也是真的可供我寫上好幾天的稿子。
而這一點,早在很多年前就被郭寶昌拍出來了。
郭寶昌甚至拍出了很多隐晦的點。
我看了很多遍《大宅門》,最近幾次總感覺有哪裏不對勁,後來發現自己看了這麽多遍根本不知道二奶奶叫什麽名字,劇中也沒有寫她的名字,隻知道她是白文氏、是白家二奶奶,是一個依附于夫家的女性。
看到這個細節甚至起了雞皮疙瘩,一個看起來很成功的女性,底色是非常矛盾的,而如此成功的女性,後人是記不得她的名字的。
這是爲什麽我喜歡《大宅門》的原因,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常看常新,這裏面有最複雜真實的人,這些人的命運又撐起了那個時代的命運,兩方揉在一起。
一個白萌堂、一個二奶奶,這兩個角色在我這裏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巅峰,他們的好不是這個人有多麽美好善良,而是他們身上折射出的人性,過了幾十年、百年仍然适用。
郭寶昌去世了,留下了最真的人。
能看到《大宅門》,是我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