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筒 Tech(tingtongtech),作者 | 饒言,編 | 小聽
整個 2024 年,AI 行業熱鬧非凡。這一年,不管是知名大廠,還是從零起步的創業者,都紛紛擠入這個賽道,唯恐錯過這場盛宴。
這一年,整個 AI 産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與 2023 年相比,AI 已經快速應用到各個行業,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商業流程,還影響了全球的社會、經濟,甚至政治動态。
但遺憾的是,盡管 AI 以迅雷之勢在發展,人才緊缺,依然是一個極爲嚴肅,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作爲某 AI 創業公司的合夥人之一,這一年,老李便一直爲 " 缺人 " 的事發愁,"AI 這個市場,也就天天喊得熱鬧,但實際上,沒有一個項目不缺人。"
" 你别看各家都在加快進度上項目,但真正拿得出手的沒幾個,和國外相比,差得也不是一點半點。" 在老李看來,國内很多 AI 項目," 都是虛假繁榮。"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卻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缺人,真正靠譜的技術人才少之又少,有好的人才,不是有新的想法,就是被大廠或頭部科技公司搶了,初創公司完全被卡住了脖子。"
" 尤其是初創公司,核心的東西,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确實不敢用。" 老李坦言,他知道這樣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一些人才的信心," 但考慮到公司的發展,有些事不得不顧慮。"
" 短期内不可能解決。" 老李對《聽筒 Tech(ID:tingtongtech)》直言," 大家都知道是供需關系的問題,但一個真正有職業操守的 AI 技術人才,不是短期能培養起來的。"
01 " 年薪百萬招不到合适的人 "
" 你能想到,2024 年馬上過去了,我們的項目還卡在缺人上嗎?"
80 後老李原本是一位投資人,過去多年,一直在科技領域摸爬滾打。他體會過科技公司缺人的棘手情況,但 AI 領域這麽難找到合适的人才,是他所意料不到的。
老李現在所在的公司在 2023 年底成立,合夥人原本就在矽谷一家 AI 公司工作,這家 AI 公司在美國已經有了一個 To C 的 AI 應用,合夥人是項目負責人,他在這個項目上獲得了第一桶金。之所以回國,是因爲合夥人認爲回國内做出海項目,更有機會。
" 他認爲,矽谷競争太大了,國内會有更多空間。" 在朋友的介紹下,老李和合夥人多次接觸後,決定和另外一名合夥人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項目還是 TO C,目标市場還是海外。
"我們不差錢,也不缺項目,我們就是缺人。" 幾次和老李見面,他都會對《聽筒 Tech》吐槽 " 缺人 " 的問題,"即便是開出百萬年薪,我們也招不到需求匹配的核心人才。"
" 我們做了幾個項目的初步模型,也找到了投資,但項目推進并不如預期。" 老李很是無奈。
" 缺人。" 老李說,全公司都爲缺人發愁," 從上到下,都缺人,尤其是底層工程師。"
其實,公司招來不少人,但真正适合的極少。根據項目的規劃,公司至少需要相關的 AI 技術人員 10 名左右,但一年過去,留下來的僅 3 人。
" 一是招的人簡曆看着漂亮,實操卻差太遠;二是真正能用的人才,最終都被挖走了。" 老李告訴《聽筒 Tech》,過去一年,他面試過不下百人,但最終留下的不多。
" 很多應聘者,簡曆都寫得非常漂亮,工作經曆很豐富,各種培訓證書。" 但老李一聊,就知道很多人都 " 很水 "," 絕大部分人沒有實操經驗,用‘誇誇其談’來形容他們,一點也不爲過。"
但老李清楚地知道不能要求太高,他們将就地留下了一些應聘者中相對優秀的人,初步的想法是 " 慢慢訓練和磨合 "。
但效果并不佳," 要培養一個能讓公司完全放心和放手的人才,并不容易。"
"AI 這個行業很卷,更新太快,培訓和磨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導緻老李公司的技術人員,流失率非常大," 超 80%。"
目前能留下來的,是本身對老李項目感興趣,且薪酬達到了預期," 更重要的是,這幾個人,脾氣很相投。"
老李認爲這很重要,"創業初期的公司,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如果沒有共同的認知,說什麽都是白搭。"
頭痛缺人問題的明顯不止老李,近一年,林姐同樣因爲招人的事,極爲苦惱。
林姐在一家有一定基礎的科技公司當人事,主要負責的就是 " 海外 AI 人才招聘 "。
林姐所在的這家公司不是大廠,但在國内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今年年初,老闆決定做 AI 出海業務,于是便緊鑼密鼓地開始布局。
" 快一年了,海外辦公室規劃的 30 個人,隻招到了幾個人。" 林姐壓力頗大," 前陣子好不容易招了一個,做了不到一個月走了,去了一家海外知名大公司。"
" 别以爲出海好做,海外人才更不好招。" 林姐感歎道,"海外的市場,比國内競争更大,相互之間的信任更不容易建立。"
02 " 難以建立的信任 "
" 這個行業非常卷,也導緻人員之間的信任極難建立。" 老李承認自己和合夥人都不會輕易将公司核心的内容輕易交給普通的工作人員。
人員流動過大,是老李和合夥人難以輕易信人的根本原因," 我們也看中過幾位技術不錯的人才,但很遺憾,真正能對創業這種事達成共識的人很少。"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麽?在老李看來,這并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行業太卷,誘惑太大。"
" 公司之間相互挖角,是常有的事。" 老李的公司便挖到過幾位不錯的技術人才,其中一位讓老李印象深刻," 微軟出來的,我們找了幾次,開了很好的待遇,才挖過來。但做了不到半年,人還是走了,去了頭部科技公司。"
原因是 " 大公司更有空間和機會 "。老李說,連挽留的機會都沒給他們,留下一條辭職短信,人就走了。
馬哥便是一位從一家 AI 初創公司轉跳到大廠的算法工程師,他去年剛碩士畢業,在導師的推薦下,進了一家 AI 初創公司。
馬哥的公司創始人原來是一家大廠的中層管理,2023 年從大廠離職後,拉了幾位大廠出來的人創業,做 AI 應用公司," 他們做了一個翻譯的應用,投放在海外市場,但效果不是很好。"
公司的核心人員是老闆帶出來的幾個人,馬哥稱自己是 " 最底層的打工人 ",做的是最基礎的工作,核心的内容并沒有機會接觸," 不過,作爲畢業生,待遇還可以。"
認識到自己不可能接觸到更多東西,且上升空間極小後,馬哥便有了走的心思,他告知《聽筒 Tech》,後來,他和不少同行交流才發現,大部分的初創公司,除非特别優秀,新人幾乎很少有上升的空間,"有些初創公司,由于各方面都處于從零開始的狀态,人際關系的處理,更微妙。"
最終,馬哥主動投了幾家大廠的簡曆,并且成功上岸," 待遇雖然沒比原來那家公司高多少,但大廠還是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東西。如果肯學肯幹,上升的空間也大。"
" 再說,進了大廠,以後再找工作,也相當于鍍了一層金。" 馬哥笑言,盡管大家嘴裏說不在乎大廠,但實際上,他身邊的同學,最先考慮的,還是進大廠。
陳強也在今年年中跳了槽,他本來在國内一家知名 AI 初創公司擔任小組負責人,手裏帶了幾個人,主要負責技術維護。
陳強承認自己考慮過在原來所在的公司長期做下去,畢竟那是一家在業界看來頗有前途的公司,"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國内 AI 領域的快速發展,給陳強的公司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年初,公司原本在國内處于領先的業務受到市場擠壓,陷入突破困境," 領導們缺乏市場經驗,疲于應付。"
" 在這種情況下,明顯能感受到,初創公司的發展,是存在天花闆的。" 陳強直言,正在此時,另一家公司向陳強抛出了橄榄枝,在與家人多次商量後,陳強最終選擇了跳槽。
雖有愧意,但陳強并不認爲有不妥之處,"AI 行業競争激烈,公司之間相互挖角,是很平常的事。"
03 " 短期内不可能解決 "
老李理解陳強的做法,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但對于招人這種事,老李卻是極爲無奈,"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供需問題,但很遺憾,這個問題短期解決不了。"
" 因爲真正的人才,少之又少。" 老李直言,目前市場上的所謂 AI 人才,真正能夠直接用到相應崗位上的人,鳳毛麟角。
老李所在公司的算法工程師,是目前 AI 市場最吃香的崗位之一,經常會出現同行在搶一個的情況," 有時候同行之間聊天,才發現幾家公司找的是一個人。"
馬哥和陳強亦承認,即便是現在,他們仍會收到獵頭的邀請," 多的時候,一個星期能接到幾個電話。"
老李的擔憂顯然不無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據估計,到 2030 年,中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從目前的 100 萬人,增加到 600 萬人,需求增長達 6 倍。而據估計,到 2030 年,國内外大學及現有頂尖人才儲備隻能提供約 200 萬 AI 人才,缺口将達 400 萬。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虹吸效應,使得大部分基礎人才更爲集中,互聯網大廠和一些頭部科技公司才更是成爲這些人才的 " 集中地 "。
" 别看現在不少年輕人平時‘吐槽’互聯網大廠和一些頭部科技企業,但找工作,他們還是會優先考慮這些地方。" 對此,老李頗爲無奈," 即便是我們開出同樣的待遇,也搶不過這些公司,而作爲初創公司,普遍開出比他們更高的待遇,顯然也不現實。"
但大公司也有同樣難題。
就職于某頭部半導體公司的李林告訴《聽筒 Tech》,從去年以來自己所在的項目組一直在招人,主要崗位集中在 AI 算法工程師。
但李林坦言," 很難招,這行業不是照本宣科,剛畢業的學生肯定不适合。而真正有成熟經驗且履曆靠譜的工程師很少。畢竟,AI 是一項需要有職業‘操守’的工作,一旦用人不當發生信息惡意破壞,損失就巨大。在國内,我們也就發展發展身邊背景好的師兄弟,或者挖一些友商做同樣項目、知根知底的老朋友。"
而對于想出海的林姐公司而言,AI 領域海外人才的困境更爲嚴重。
" 一方面,與國内出海的企業相比,海外本地的公司本身就具備極強的競争力;另一方面,在這個行業,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工作。" 林姐告知《聽筒 Tech》,盡管市場有不少報道稱,海外不少科技大公司在裁員,但在 AI 領域,真正的人才的搶手程度,遠超國内。
" 更令人擔憂的是,AI 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老李坦言,一個真正能用的 AI 核心人才,畢業後沒有 3-5 年的高水準的培養,很難真正承擔重任,"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所謂人才,即便接觸市場,也不到 2 年。"
" 這顯然不是一個短期能解決的問題。" 老李無奈地搖頭," 未來幾年裏,扼住 AI 發展的,還會是人。"
" 别逗了,連人的問題都沒解決,AI 談何發展?" 在老李看來,AI 要談發展,談增長,緊迫的事,是要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 人是最大的變數,對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
(文中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