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網傳 Apple Vision Pro 的上市時間,越來越近了!就在昨天,蘋果公開了新的宣傳片,開始新一輪的預熱。國外狂熱的果粉們,甚至已經開始提前準備 Apple Store 門口的排隊帳篷了。
作爲蘋果今年最重要的産品,Vision Pro 的一大亮點——EyeSight 功能,卻是爲你的身邊朋友而設計的。
在蘋果的官方介紹視頻裏,你能一眼就看懂 EyeSight 的功能:當你佩戴設備時,你身邊的朋友能通過外屏,看到你的眼睛,就像透明鏡框一樣。當你開始沉浸在虛拟世界中時,則會顯示一段彩色的炫光,告訴對方,你在 VR 上忙着呢。
根據 Patently Apple 媒體的挖掘,蘋果剛剛獲得了一項關鍵專利,并且直接和 EyeSight 功能息息相關。
盡管 Vision Pro 自稱擁有 7 年研發曆程,還有 5000 多項專利的支撐,但這一專利的公布卻特别引起了包括 The Verge 在内的多家海外媒體的特别關注。
在深入讀完這份由蘋果公司前首席設計官 Jony Ive 親自提交的 42 頁專利文件後,我想我可能找到了 Vision Pro 的殺手锏。
爲什麽 MR 頭顯,不應該擋住眼睛?
在最初的演示裏,蘋果隻展示了這塊外屏的 " 透視 " 功能,許多人推測這塊外屏的唯一功能,就是展示使用者的面部表情。
但随着這份五年前就已提交的專利的公開,蘋果的真正用意才逐漸清晰——蘋果在試着給你一雙更好玩、更生動的雙眼。
在這份 42 頁的專利中,蘋果用多個示意圖,直接公開了這塊外屏的多功能性。
展示你的眼睛隻是最基礎的功能,之後你還能爲自己的雙眼裝扮上各種風格,你可以戴上墨鏡耍帥,也可以假裝閉眼睡覺中:
想象一下,你現在可以換任意眼睛的造型了 / 來自專利文件
再進一步,你可以直接無縫切換成大貓眼睛、二次元眼,并且眼神的細微變化也能充分展示出來。
來自專利文件
當身邊人很好奇你戴着 Vision Pro 在幹嘛時,你可以讓外屏成爲 " 通知欄 "。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我正在 IMAX 看電影,請勿打擾!
來自專利文件
如果要用 Vision Pro 專心工作,或者需要完全沉浸無打擾的環境,你甚至可以這樣賽博閉眼。
來自專利文件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古怪比較奇幻的新用法,比如查看股票、天氣,或者直接打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點陣圖。
極高的自定義程度,也說明蘋果在眼睛的玩法上,可以說是徹底放飛了。
來自專利文件
有網友已經馬上聯想出了一個神級用法
值得一提的是,專利還揭示了 Vision Pro 的兩大新特性:眼動追蹤和多角度通透顯示。
眼動追蹤顧名思義,外屏中的虛拟眼睛,一樣會跟着你轉動眼球。
而多角度通透顯示技術,則使得旁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能在屏幕上看到真實的眼部輪廓。而這種立體透視效果是實實在在通過軟件模拟出來的,可别忘了外屏隻是一塊平面玻璃屏而已。
來自專利文件
這兩個新特性,也确保 EyeSight 這一功能更加自然順暢。在與身邊朋友進行溝通時,就好像隻是戴着一副普通眼鏡一樣,簡單直觀。
蘋果在交互上,似乎有自己的堅持
蘋果公布了 Vision Pro 後,許多媒體跑來詢問 Meta 公司董事長馬克 · 紮克伯格的意見。作爲帶領公司大舉入局元宇宙,并接連推出 MR 設備 Quest 的領頭人,他在評價 Vision Pro 時有一段話很有趣:
Meta 對元宇宙産品願景,本質上就是社交。它關乎人們以新的方式互動,并以讓人們新的方式感受到更親密。我們的設備是關于行動和工作的。相比之下,他們展示的每個演示都是一個人獨自坐在沙發上。
紮克伯格的批評,似乎表達了 Meta 與蘋果在願景上的根本差異。他認爲 Meta 的元宇宙願景是圍繞社交構建的,而 Vision Pro 則似乎更多鼓勵個人獨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但随着這項新專利的公布,我們知道蘋果從未打算讓技術成爲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相反的,蘋果更進一步在消除隔閡。
在以往,一旦進入 VR 世界,也就一刀切斷了與現實世界身邊朋友的互動,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玩,另一個人圍觀。前面三個豎排塞滿攝像頭的 Quest 3,似乎也在告訴旁人,我戴着頭顯時,離我遠點。
時至今日,隻有蘋果在堅持着 " 對外也要開一扇窗 " 的理念。
這份專利也表明了,蘋果并非僅僅關注于佩戴者本身,而是在重塑我們與周圍世界的互動方式。
不管是在戶外公共場所、公司、家中,還是在朋友聚會上,即使你佩戴着 Vision Pro,旁邊的朋友也能感受到參與感。
而戴着 MR 頭顯的你,并不會看上去像個機器人,一個賽博朋克的高科技産物。你的一舉一動,生氣皺眉還是開心大笑,都會直接傳遞給對方。身邊人隻會感覺,在跟一個生動活潑的大活人聊天。
爲了精确捕捉你的眼球運動和面部表情,在外屏上顯示出這些細微動作,Vision Pro 在内部嵌入了多個攝像頭和 LED 照明器,以實現高精度眼動追蹤。
爲了你能自如交談,Vision Pro 還需要準确地跟蹤環境和身邊人。爲此,它前部配備了 12 個攝像頭、5 個傳感器和 6 個麥克風。
而機器除了内置的最強 M 系列芯片,還額外增加了特别設計的 R1 新芯片,确保内外兩塊屏幕的畫面處理時間,保持在 " 恐怖 " 的 12 毫秒以内。
隻有滿足了上面這些硬件條件,再加上持續的軟件和算法優化,這塊 " 鏡框 " 才能真的做到 " 又透又可玩 "。
如此大費周折,也正體現出蘋果在交互上一貫的态度:蘋果要讓每一個用戶,在使用産品時,能保持在最自然的狀态。
在追求 " 最自然的交互體驗 " 這一目标面前,所有的技術都要爲之服務。也正是在交互上的堅持,也讓蘋果的 MR 頭顯在行業裏直接殺出重圍。
一旦明确了交互體驗放在首位的方向後,蘋果最厲害的取舍之道便開始發揮了作用:
既然續航和散熱都很難照顧,那就直接外接一塊電池,等待第三方豐富的配件廠商來補全體驗。
一體機性能很難照顧,所以迎來了七年的芯片大計。
在重量控制方面,蘋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重的金屬、玻璃,用多塊屏幕,在追求時尚質感的目标上一路狂飙。
既然成本 Hold 不住,那就大大方方地貴下去,告訴大家次世代的計算設備就值這個價。
對于 VR/MR 市場而言,Vision Pro 的殺手锏,或許不是極緻的顯示效果,也可能不是一呼百應的生态号召力,而是蘋果對交互邏輯的深刻洞察,還有那死磕到底的精神。
曾經,紮克伯格也對蘋果在用料上的 " 奢侈 " 表示過費解:
他們沒有任何一種神奇的解決方案,可以解決我們的團隊已經探索和考慮過的物理法則的限制。
他們選擇了更高分辨率的顯示屏,并在其中加入了各種技術來支持它,這導緻成本翻了七倍。而且還帶來了大量的耗電,以至于還額外需要一個外接電池和連接線來使用它。
爲了體驗,蘋果付出了巨大的工程代價,這也是紮克伯格無法理解的地方。
然而等到 Vision Pro 正式上市,當你再把它和 Quest 3 兩台設備放在一起對比時,你就能充分感受到蘋果在用戶體驗這條路線上,走得有多紮實。
這份專利文件裏,怎麽還有 Jony Ive?
許多人都注意到,這份涉及 Vision Pro 的專利文件上,赫然寫着蘋果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的名字。
盡管他已經離開了供職 27 年的蘋果公司,但作爲蘋果在設計上的靈魂人物,他也确實深度參與到 Vision Pro 設計策劃的各個環節中。
随着對專利的深入挖掘,Jony Ive 對 Vision Pro 在設計上的創新理念,也逐漸浮出水面。
據内幕人士透露,在設計過程中,Jony Ive 反複要求有三件事情一定要堅持:完全獨立的一體機、一塊朝外的屏幕、虛拟和現實要确保可以無縫切換。
特别是向外的屏幕,這是 Ive 一直堅持的重要原則。
他認爲,即便通過語言進行互動,如果佩戴者的眼球運動和面部表情被遮擋,許多溝通中的 " 非語言信号 ",這些傳遞情緒和信息的關鍵要素則都被剝奪了。
Ive 的願景,是打造一個可以獨立運行的便攜設備,一個能夠随時與周圍人無縫溝通,同時充分展示個性的 MR 設備,這在當時幾乎沒人敢想。
最終,在蘋果 CEO Tim Cook 的支持下,經過超過八年的不懈努力,Jony Ive 的這一理想終于實現:這款透明、直觀、自然的全新設備,它不僅擁有最佳畫質和最新的娛樂體驗,還消除了手柄的束縛,讓信息在三維空間中自然交互。
1992 年加入蘋果時,Jony Ive 隻有 25 歲。他參與的第一個項目便是第二代 " 牛頓 ",此後他主導了 iMac、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 等多個重要産品的設計,也爲 iOS 7 和後續系統帶來了全新界面和交互方式。
如果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就會發現 Vision Pro 的設計理念與他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直觀、本質、有人味。他的作品也經常展現出對細節的極緻關注,對材料和工藝的深刻理解。
透過這份專利和 EyeSight 功能的探索,讓我們看到 Ive 和蘋果對交互體驗的堅持,讓蘋果用自己的方式,大膽開創了一個混合現實的新時代。
而在今年 7 月,LoveFrom 與蘋果的三年合作關系也接近尾聲,雙方同意不再續約。Vision Pro 也很可能也成爲最後一款由 Jony Ive 參與設計的蘋果産品。
但 Jony Ive 的旅程還在繼續:離開蘋果之後,Jony Ive 開始專注于自己的設計工作室 LoveFrom,在這裏他可以繼續追求他心中設計的樂趣和激情。
無論是爲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設計的一系列标志和視覺元素,還是與 Linn 合作推出的極簡風格黑膠唱機,都延續了他對簡潔、直觀、人性化設計的追求。
在 Vision Pro 的這份專利背後,我看到 Jony Ive 這麽多年,還堅持讓設計不僅僅是美觀的造型,而是通過設計創造出有意義的體驗,讓技術爲人服務。
讓我不禁開始期待,Jony Ive 在 AI 時代和空間計算時代全新的大航海旅途中,還會有哪些新産品帶着死磕到底的精神,闖入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