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汽車,最近圍繞吉利汽車出現的頻次非常高。
11 月 22 日,在 2024 烏鎮咖荟 · 汽車夜話現場,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出現并做了一番即興演講,他再次提出,甲醇汽車兼具環保和商業上的雙重價值。而在演講之前,他要求所有在場的媒體放下一切可以錄制的設備,畢竟,在純電作爲新能源主流路線的當下,吉利做甲醇究竟何爲?
大概已有四五年時間,李書福多次在各種場合爲 " 甲醇汽車 " 發聲。雖然直到現在,國家也沒有将甲醇、電子合成燃料等路線納入到政策支持體系當中,但他從來沒放棄。
有公開甲醇産品動向,目前市場隻有吉利、陝重、宇通客車及一汽等幾家企業。雖然從亞運會到亞冬會,吉利所提供的甲醇汽車開始進入到大型賽事,甚至在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主火炬全球首創采用甲醇燃料點燃(吉利負責),但儀式感之後也不了了之。相比于純電,混動乃至氫能源,甲醇汽車在新能源的普及中,依然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甚至不被坊間記住。
由吉利主導的零碳甲醇點燃 2023 亞運會主火炬
甲醇之優
和電池工藝的複雜和回收難題不同,甲醇路線的好處,是可以利用現有的燃油動力系統(當然,也需要做修改)。
原理很簡單。甲醇的來源決定了其環保屬性,這和氫能分爲灰氫、藍氫、綠氫等很相似。甲醇如果是由 " 風光 "(光伏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合成得到,就是 " 綠醇 " (制取過程 " 負碳排 ")。綠電電解水得到氫氣和氧氣,氫與碳捕捉手段得到的二氧化碳反應,得到甲醇。
上述過程,有人疑惑,爲什麽不直接用氫氣,還要多此一舉選擇繼續合成爲甲醇呢?
因爲活潑的化學性質和容易逸出的物理性質,氫無論哪種儲運形式,成本都很高昂,風險也相對大。而甲醇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實際上是過于穩定了(給發動機内點火帶來困難)。
無論汽柴油、電池、還是氫燃料、甲醇,都可視爲能量的載體或者介質。而西北光伏對大電網來說是 " 垃圾電 "(發電量不穩定,需要強大的火電調峰),多個項目已被拒絕上網。如何将發出來且用不掉的電儲存起來?電池儲能不是優選辦法,成本太高,且存儲能力和投資額直接挂鈎;水力儲能無法解決遠距離輸送障礙;氫有不穩定的問題。如此一來,甲醇的優勢就體現出來。
有人糾結于甲醇從生産到使用(所謂的 " 油井到車輪 "WTW-Well to Wheel)的能量效率不高。據 " 百人會 " 的數據,純電的 WTW 效率 77%,氫燃料 30%,電子燃料(包含甲醇、電子汽油等)13%。
但換個角度看,這些用不掉的電力本身就是要舍棄的,其原料就是空氣、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而燃燒産物則是水和二氧化碳,WTW 過程無碳排。反而生産所用的二氧化碳捕集問題值得研究。
吉利采用的辦法,是在工業園區捕集工業尾氣中的二氧化碳,每年可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15 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 15 萬畝,對于減排意義重大。但如果甲醇生産規模大了,二氧化碳還适合走捕集路線嗎?目前尚存疑問。
甲醇應用相對比較邊緣
全鏈研發
一些所謂推動 " 終極新能源 " 的企業,比較讨巧的做法,是在産品端和末端存儲上,構築嚴絲合縫的專利群,上遊制備儲運全都放任,不斷要求政府牽頭投入資金解決,補能基礎設施同樣依賴政府補貼,自己隻提供技術。這麽做的結果,是投了 20 年的賽道至今曲高和寡。
負責任的做法則是從制備開始,自己投資能源生産線,自己解決儲運。甲醇的儲運隻需要解決與某些金屬隔離的問題。而甲醇補能則更簡單,和加油過程基本一樣。技術和産能投資一直延續到車端,向全鏈技術和生産投資。不僅提供方法,還直接通過項目帶動行業投資。
這就是吉利不同于一些推動 " 終極新能源 " 企業之處了。
吉利旗下的醇氫生态科技參與建設的綠醇制備項目,首期 10 萬噸(全産能 50 萬噸)已在内蒙阿拉善盟奠基。而 2023 年 2 月,吉利與順成集團合作的河南安陽 10 萬噸綠醇項目投産。吉利作爲下遊車企,相當于以一己之力帶動了綠醇的上遊投資。
從長遠來看,隻要有利可圖,小衆或者備份賽道,同樣會催生商業價值。和純電一樣,不能試圖讓甲醇方案擁有全場景成本優勢,但隻要存在優勢場景就足夠了。
目前,甲醇取得突破主要集中于商用車領域。
吉利開發的醇氫電動商用車已經全面覆蓋幹線物流、短途運輸、城市配送、工程用車、城市公交等場景。和國六柴油車相比,醇氫電池車的顆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分别下降 98%、88% 和 82%。當前,市場上甲醇汽車存量大約 3 萬輛,其中吉利投放市場 2.8 萬輛。這一技術和商業路線基本跑通,剩下就是上規模了。
和汽柴油相比,甲醇燃料的麻煩被總結爲 " 三難一腐 " ——難壓燃、難蒸發、難相溶,具有腐蝕性(酸性)。這些問題在工程上都有解決方案。
吉利自 2005 年就開始研究甲醇發動機,掌握了低溫冷啓動、添加劑、耐醇材料、排放控制等技術。這些技術相對汽柴油發動機,會有成本提升,但甲醇燃料本身可以非常廉價。正負相抵,即便規模上差很多,甲醇的成本也未必高。目前甲醇的産能和補能節點仍偏稀少,比較适用于 " 點對點 " 運輸和起終點确定的商用車場景。一旦規模鋪開,和汽柴油使用相差無幾。
吉利布局甲醇動力
" 第二 " 的潛質
石油價格高企是所有新能源擴張的商業前提。
從國家戰略出發,不僅要考慮碳排,更要考慮能源安全。2023 年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高達 77.6%。而今年則可能下降 3%,這可能是電動車加速普及帶來的紅利。且不可再生的石油在化工領域無可替代的作用,作爲燃料燒掉非常可惜。
而綠醇則高度依賴光伏技術和陽光資源。我國的光伏全球占有率 90%(實際上可以輕松供給全球無壓力),也是陽光資源大國。整個能源産業鏈掌握在自己手裏,比什麽都重要。目前,我國政策主要向電動傾斜,電動也因此成了主流賽道。氫能隻獲得了少許支持,而甲醇幾乎沒有政策支持。
目前,豐田、現代掌握了大部分氫能使用技術專利。國内企業隻要走氫路線,很難繞過。但甲醇專利,國内企業卻具備領先優勢。
氫燃料路線繞不過日韓企業
我國對氫燃料運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商用,特别是城際重載貨運。這是電動的短闆(哪怕是換電,續航也不理想)。在該場景下,甲醇同樣相對電動擁有成本和續航優勢。而其生産、儲運、補能的成本和安全性,則相對氫能全面勝出。甲醇潛在的對手,其實是氫能,而非電動。考慮到相對氫能的優勢和技術門檻,甲醇可能後來居上,有成爲第二新能源路線的潛質。
中國和日本不同,作爲全球第一工業大國和能源生産第一大國,不應對技術路線進行押寶式選擇,更适合全路徑占位和試錯。不能因當前甲醇處于技術儲備和小規模生産階段,就低估了其商業價值畢竟,對中長期趨勢的預判錯誤,在電動、增程發展的初期,很多人都犯過了。
客觀地講,甲醇無須像電動那樣進行長達 10 年數千億元的補貼,隻要稍微給點政策支持(比如貨運碳積分之類),甲醇路線就可以進入主流。一旦規模鋪開,商業收益就可能取得爆發式進展。屆時,大家可能會覺得吉利長達 19 年的布局,具有超長的戰略眼光。
沒有政策扶持,沒有人帶頭做的甲醇汽車,吉利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