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和日本相關的事,讓人感覺非常矛盾。
第一是 10 月 24 日,日本各大媒體同時報道了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發表的 2023 年世界各國 GDP 預測值:美國第一,中國第二,原本排在世界第三的日本後退一位,讓位于德國,排名第四。
1968 年日本的經濟規模首次超越了當時的西德,排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日本第二維持了 42 年,到 2010 年被中國超過。其世界第三的位置維持了 13 年後,被德國超越。進入 21 世紀後,日本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停滞現象。
第二是不斷有人來筆者這裏詢問去日本投資的問題,從并購企業,尋找技術及産品,到買套自家用的住房,日本成爲了很多中國投資者的追捧對象。
有一項日本的民意調查表明,這個國家對中國持厭惡或者不抱有好感的人居多。但去日本觀光或商務行的中國訪客、遊客并未受到歧視。
日本的物價大緻穩定,日元彙率的貶值讓這裏的商品更加廉價,日本的尖端材料、高端設備制造水平依舊領先,這讓國人有了來這裏投資置産、與日企合作的願望。
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在世界上的排位連續下滑,與這個國家的社會生活超級穩定、工業基礎依舊雄厚形成了一種矛盾。
分析日本經濟的專業書籍,如辜明朝《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聖杯》(2016 年第一版)、伊藤隆敏 · 星嶽雄《繁榮與停滞——日本經濟發展和轉型》(2022 年第一版)均出現了多次再版的情況,好評如潮,在各種論壇上經常可聽到對這些書籍的引用,評述。日本的衰退、停滞似乎成爲了一種經驗教訓,有時讓人細思極恐,但回到現實世界,日本的超級穩定又成爲了一些人羨慕、追捧的對象。
談這種矛盾的日本經濟時,筆者想用 " 爛熟 " 這個詞。中國、日本都使用這個詞,但詞義略有不同。蘇轼《寄題刁景純藏春塢》詩中有 " 楊柳長齊低戶暗,櫻桃爛熟滴堦紅 ",說的是熟透了的櫻桃。日本文豪夏目漱石《随想諸事》中有 " 餘因病而得此陳腐之幸福爛熟之寬裕 ",重點在于對衰微的某種預感。
筆者在這裏想以 GDP 數值爲切口,簡要地概述一下日本經濟的停滞原因,也會對日本因停滞而産生厭華情緒的社會背景做粗淺的描述。
" 同盟國的衰退 " 中日本最爲慘烈
日本評論家寺島實郎在 2023 年 8 月号的《世界》月刊上,談美國的衰退時,認爲美國的同盟國出現衰退,導緻了美國主導的 " 國際主義 "" 産業主義 " 和 " 全球化 ",最終走向破局。
" 我們迎來二十一世紀時,換句話說,在結束東西冷戰過了十年以後,美國及其同盟國英國、日本這三個國家在世界 GDP 中占比高達 50%。但到了 2022 年僅剩下了 32%:美國占比從 30% 下滑到了 25%,英國從 5% 降到了 3%,日本更是從 15% 直接下滑到 4%。這對美國來說,同盟國的衰退比本國的衰退更讓人感到問題的嚴重性。" 從寺島的行文中能看到美國對日本的不滿,日本經濟占比的極速下滑,相當影響了同盟國對世界的領導力。
其實日本經濟并非一進入 21 世紀就發生嚴重下滑。從 IMF 發表的數字看,2000 年,日本的 GDP 爲 4.96 萬億美元,到了 2012 年提升爲 6.27 萬億美元。2012 年 12 月,安倍晉三當選爲内閣首相後,2013 年下滑到了 5.21 萬億美元,2020 年安倍辭職時,日本 GDP 衰減到 5.05 萬億美元。安倍政治的繼承人,堅定執行安倍經濟學政策的菅義偉、岸田文雄,也讓日本經濟規模持續收縮,2023 年日本 GDP 大緻爲 4.23 萬億美元。
|日本 GDP(單位:十億美元)
具體地看,IMF 預測 2023 年日本 GDP 比上一年減少 0.2%,爲 4.2308 萬億美元(約 632 萬億日元)。IMF 預測的德國 GDP 爲 4.4298 萬億美元(約 662 萬億日元),這讓德國相隔 55 年,将再度超越日本。
這裏同樣用 IMF 的數字比較一下日德的國力。日本人口 1 億 1251 萬人,德國 8380 萬人;從國土面積看,日本 37.7 萬平方公裏,德國 35.7 萬平方公裏。換句話說,國土面積大緻相當的兩個國家,日本人口比德國多出 2871 萬人,但 GDP 要比德國少将近 2000 億美元。
日本輿論及中國的一些自媒體将安倍經濟學描繪成日本經濟複蘇的靈丹妙藥,2023 年連續兩個季度日本 GDP 漲勢迅猛,讓隻看幾個月數字的國内一些自媒體立即得出結論,認爲日本經濟已經走出失落的 30 年。但 IMF 給出的數字則非常骨感。2023 年和執行安倍經濟學前的 2012 年比,經濟收縮了 32%。
寺島已經總結了日本經濟在世界上的占比變化(15% → 4%),不論從日本國内看,還是從國際經濟的角度分析,日本在衰退是個不争的事實,這種衰退直接導緻了美日英同盟的衰退,日本國内輿論對這種頹勢非常不滿,出現了遷怒于人(厭華)的極端現象。
日元貶值與技術革新的停滞
用美元計算的 GDP 往往受當時彙率的影響,不少人認爲日本 GDP 數值的收縮,與安倍經濟學堅持的日元貶值政策相關,是長期偏好日元貶值政策,造成了用美元計價的日本 GDP 數值變小。
但是,我們從 IMF 發布的日元彙率變化表,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1989 年的日元年平均彙率 137.96 與 2023 年的 137.98 大緻相當,經過了 34 年周期,日元彙率回到了原點,但日本經濟規模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已經今非昔比。
1989 年世界 GDP 爲 20.12 萬億美元,日本的 3.11 萬億美元,占到了全世界的 15.45%。但到了 2022 年,日本的 4.23 萬億美元 GDP 隻占到了世界 99.99 萬億美元的 4.23%。在彙率相同的情況下,日本占比減少了 11.22%。
|日元彙率(單位:日元)
第二,進入 21 世紀後,日元彙率從 2000 年的 107.77 日元兌換 1 美元,上升到了 2012 年的 79.79 日元,之後再下滑到 2022 年的 131.50 日元。日元彙率在變化,但日本經濟規模在世界的占比下滑的趨勢未變。
2012 年是日元彙率最高的一年,這年的日本 GDP 爲 6.27 萬億美元,占世界(75.17 萬億美元)的 8.34%,比 2022 年的 4.23% 要高,但和 1989 年的 15.45% 比,已經大緻腰斬,減弱的态勢非常明顯。
換句話說,日元彙率并不是造成日本經濟規模看上去變小的重要原因。國内一些自媒體将日本經濟在世界的排名不斷後退的原因歸罪于日元彙率,這樣的分析實際上站不住腳。
筆者認爲,缺乏技術革新才是日本停滞的根本原因。日本企業在電池、電動車、工業互聯網、IT 通訊、尖端醫療等方面有充足的技術,但因缺乏國内市場,企業不願意在日本國内投資,技術革新速度、新産品研發能力下滑,企業經營創新嚴重不足。
最爲明顯的例子是,進入 21 世紀後,世界最先進的手機技術、手機産品均在日本,但日本最終未出現蘋果、華爲這樣的企業。日本手機一直與電話号碼捆綁在一起,直到完全失去了國産手機的優勢地位後,這幾年才能夠在使用現有手機号的情況下,換其他品牌的手機。看似保住了國産手機在國内的優勢地位,但實際上失去了日本手機在世界市場上的競争能力,時至今日日本手機幾乎已經全軍覆沒。
失去了手機市場,還讓日本失去了 5G 研究上的推動力,現在日本很多地方還在用 3G。通訊上的落後,拖累了整個社會的研發。
此外,電動車在日本的年銷量不過 4 萬多台,不及中國一些省市一個月的銷量。日本過去失去了手機市場,現在在逐步失去電動車市場。
不是沒有技術,是在有充足技術的情況下,不開發産品,不開拓市場,失去了技術革新、市場開拓後,日本經濟走向停滞成爲了必然結果。
這樣的結果是,日本國際競争力出現下滑,2023 年已經下滑到了 64 國中的第 35 位。瑞士國際經營研究所(IMD)發布的《世界競争力排名 2023》中給出了上述數字。
這個排名中,在社會基礎設施、經濟表現力、政府效率及經營效率上有分項目,日本分别爲第 23 位、第 26 位、第 42 位和第 47 位。尤其是經營效率上,日本竟然排在第 47 位,可見其很大問題出在了企業經營上。
日本生産性本部發表的《勞動生産率國際比較 2022》的數據表明,2021 年日本平均勞動生産率(每工作一個小時的附加價值)爲 49.9 美元,在經合組織 38 個成員國中排名第 27 位。技術革新的停滞,還讓日本的勞動生産率出現了很大的下滑。
筆者認爲,日本經濟規模的收縮在統計上和日元貶值有一定的關系,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技術革新的停滞,在勞動生産率方面,日本已經不能和世界主要經濟體進行比較。
用厭華情緒去覆蓋一切
日本的言論 NPO 組織在 10 月 10 日發布了民意調查結果:92.2% 的受訪者對中國沒有好印象(見 2023 年 10 月 10 日《東京新聞》)。筆者平日也接觸一些日本媒體、官員,從他們的言談話語中,能夠明顯感受到日本對中國的厭惡。
比如,日本向太平洋傾倒核污染水受到中國輿論的批評後,他們認爲毫無道理。麻生太郎等日本政治家反複強調核污染水可以直接入口,經産省一直在強調核污染水安全,符合國際排放标準,對于來自中國輿論的批評,日本輿論感覺不可思議。日本媒體不斷炒作中日間的島争問題,也讓民衆對中國不具好感。
日本爲何如此煽動仇視中國、厭惡中國?爲何日本民衆肯接受這樣的輿論?
核污染水問題恐怕不是五年、十年就能夠解決的。把核污染水說成是 " 處理水 ",并不能保證順利處理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事故。日本需要用上百年、數百年時間去處理核事故。
壓服住中國,才能穩定國内輿論,如果幾乎所有人都不對中國有好印象的話,那麽來自中國的批評就可以聽而不聞,或者因爲中國反對而讓國内愈發支持現有的核事故處理方式。
擴充軍備需要有一個輿論上的敵對國家。數年來,日本一直在談台海戰争問題,美其名曰 " 台灣有事 "。中日在 45 年前的 1978 年 10 月 23 日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确認了不以武力解決沖突的原則。但今天日本在中國周邊爲越南、菲律賓、印尼等提供軍用船隻,訓練一些國家的軍隊,在強化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
日本要用短短的 5 年時間将軍備預算擴充 1.5 倍,動作之大,同樣爲戰後罕見。在日美軍事同盟的基礎上,聯合中國周邊國家,做好 " 有事 " 準備,日本磨刀霍霍。
日本在亞洲最先成爲工業化國家,在日用品的開發、消費服務上有長久的積累,經濟發展的停滞,并未造成生活質量的明顯下降。這讓日本超級穩定結構不會被輕易打破。另外,在單晶矽、光刻膠等尖端材料方面,日本幾乎是世界最有技術的國家,地位不可能簡單地被其他國家取代。在半導體制造裝備的配套設備上,日本依舊保有大量其他國家不可取代的技術、産品。
日本的問題在于經濟上的不作爲,及巨大的核事故,讓這個國家不僅僅失去了發展速度和規模,更沒有了重新振作的信心。經濟停滞後,便希望通過制定與中國在高技術上脫鈎的經濟安保政策,同時通過依靠美國,聯合在軍事上與中國抗衡的國家,來限制中國的發展。這是安倍晉三的外交政策,而這個政策在岸田文雄時代獲得了進一步的 " 發揚光大 "。
厭華既是經濟發展停滞的宣洩方式,也構成了保守政治的深厚民意基礎。
蘇東坡詩裏 " 爛熟 " 的櫻桃,如果現在不去品嘗的話,就不能再吃了。夏目漱石文中 " 爛熟之寬裕 ",盡管含着淡淡的憂傷,但那該是一種最讓人享受的感覺。去經濟發展停滞的國家尋求發财機會,多少有些緣木求魚,但因停滞而出現日元貶值,并未下滑的服務質量,豐富的日用産品,雄厚的尖端材料、先進的工業制造裝備等等,日本的魅力未減。住高級飯店、享受精美日料、購買豐富多彩的商品,依舊讓人感覺良好,在尖端材料、配套設備等方面,中日經濟交流不會銳減。
停滞與穩定是日本經濟特點,這個特點還深深地投影在了今天的中日關系上。
作者:日本經濟研究者。
「 圖片 | 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