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英 在 11 月 30 日的第九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廣州産投資本董事長魏大華表示,部分地方給國資基金設置容虧率的做法是不專業的表現。
今年以來,多方輿論呼喚耐心資本、大膽資本,這些讨論更多針對的是國資屬性的資本方。魏大華說,這些話題讨論得越多,越說明國資基金目前還不夠大膽、不夠耐心。
他認爲,原因在于許多國資基金還是在用傳統的保值增值思維看待股權投資,沒有看到股權投資的高風險屬性,也沒有看到醫藥創新的高難度。
2024 年 6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提出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鼓勵率先将國資和政府投資基金培育爲耐心資本。魏大華認爲這是一個積極的信号,但部分地方在具體落地容錯免責機制時,提出設置基金容虧率。
"(設置容虧率)這是一個不專業的行爲,容虧率 10% 還是 20%,都是拍腦袋的決定,還是屬于保本保收益的傳統思維,不是高風險投資的思維。" 魏大華說,在生物醫藥領域,大家比較認同的最多也就 10% 的成功率,在 10 個創投中,投中 1 個項目基本可以回本,10% 的容虧率意味着 10 個項目中有 9 個項目是成功的,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魏大華認爲,引導國資成爲耐心資本、大膽資本,首先要用市場化、專業化的視角去運營,在耐心這個問題上,市場化的專業投資機構比國資屬性的機構踐行得更好。
" 有的市場化專業投資機構幾十年都專注在生物醫藥賽道,在很多項目的天使輪就進入,之後多輪追加投資,以它的專業性來體現耐心和大膽。" 魏大華說,作爲 2000 億元母基金管理運作平台的廣州産投資本,目前主要就是與市場化的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合作。
其次,他認爲國資基金在風險問題上,更多地應該 " 算大賬 ",即如何通過投資打造區域的産業生态,爲區域帶來更長遠、更大範圍的收益,而不是隻計算單個項目盈虧的 " 小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