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喜劇片紮堆的春節檔,很久不見了。
"減重100斤"的賈玲,驚喜持續至今,成春節檔最大赢家;韓寒續作《飛馳人生2》,緊随其後,總票房破25億;張藝謀三戰賀歲檔的《第二十條》,題材新穎,表現也算亮眼,力證其老當益壯。
三大頭部影片競争激烈,幾家歡喜幾家愁。2月15日、16日,唯一非喜劇類型真人影片《我們一起搖太陽》,和甯浩、劉德華"不走合家歡"的新作《紅毯先生》,"打不赢就逃",先後宣布撤出春節檔,擇期上映。
今年格外熱鬧的場面,讓人再度想起一個缺席許久的身影,曾經的賀歲喜劇教父、如今幾乎淡出賀歲檔的馮小剛。
滑稽的是,就在不久前的元旦檔,馮小剛執導的《非誠勿擾》三部曲迎來了收官作。依然是葛優、舒淇黃金拍檔,還有當紅小花虞書欣的加入。
但上映後,引發一片吐槽,罵聲集中在"故事老套、内核陳舊"。目前,《非誠勿擾3》的豆瓣評分僅5.4,刷新了馮小剛電影評分的下限。
久違的馮氏喜劇,不叫好也不叫座。這樣看來,傳言多年的"馮小剛江郎才盡",這次真的要被坐實了。
去年,65歲的馮小剛宣布拿到了退休證。接受采訪時,他意味深長地表示,"可拍可不拍的,基本上就不拍了。"
一代電影宗師的時代,也随着這句話,輕輕地翻了篇。
電影《非誠勿擾3》(2023)
在馮小剛如日中天的2000年,他的家裏架起了一台攝影機。
這部名爲《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的紀錄片,内容正如其名,展示了導演馮小剛的一天行程。他走到哪裏,鏡頭就跟到哪裏。
彼時,新舊世紀之交,内地電影行業活得并不容易。外有好萊塢、港片的沖擊,内有市場化改革的不确定性。
一片頹勢中,唯獨馮小剛逆着潮流,先是開創賀歲檔的概念,又連拍三部票房逾3000萬的賀歲喜劇片,重新激活了觀衆和電影市場。
電影《沒完沒了》(1999)
一連串堪稱創造奇迹的舉動,把他送上了知名導演的寶座。
如此成就下,他受邀參加中影集團的内部會,分享成功經驗。台下齊刷刷坐着謝飛、于藍、韓三平等圈内前輩和文藝精英。
衆人用各種目光打量着這位新秀,好奇、欣賞、審視、批判、質疑......馮小剛不動聲色,一一接住。
春風得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面。離開舞台中心,鏡頭繼續跟拍他的日常。母親患病癱瘓,他得定期去探望。
病床上,老人一見他來,不停抹淚。馮小剛的姐姐在一旁照料,念叨着自己單位效益不景氣,托他在劇組找個工作,說着說着,也哭了起來。
紀錄片《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
馮小剛點燃一支煙,勸解她道,"我把家裏人都弄到劇組去了,讓人家怎麽說呀......咱别弄得沾親帶故的一大堆人。"
這些場景和交流,每個爲生計奔忙的普通人都再熟悉不過。人們驚訝地發現,光彩奪目的大導演,也是困在生活瑣碎裏的各種角色。
實際上,也正是這種接地氣,構成了"小市民"馮小剛最初的生命底色。
電影《甲方乙方》(1997)
1958年,馮小剛出生在北京西城區的東冠英胡同裏。生在京城、長在胡同的馮小剛,是地地道道的京片子。
但在他的身上,幾乎看不到所謂京圈的優越感。
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他的家庭。馮小剛的父親曾是名大學老師,母親是新華印刷廠的保健大夫,兩人性格合不攏,在馮小剛很小時就離婚了。
之後,母親帶着一對兒女搬進廠裏的宿舍,獨自拉扯孩子長大,生活很困窘。
馮小剛和院子裏的夥伴們雖玩得親近,但因爲是"沒爹的孩子"、"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那一個","誰也沒把你放在眼裏"。
紀錄片《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
年幼的馮小剛,對人情冷暖已深有體會。
高中畢業後,馮小剛沒多少選擇的空間,聽說入伍後有津貼,果斷進了部隊。從小喜歡畫畫的他,成了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的一名文藝兵。3年後,他因表現優異被提爲小幹部,又過3年,遇上部隊精簡,他接到轉業通知。
同一批轉業的戰友們,大多被分到了公檢法,隻有馮小剛一人,因爲沒有大學學曆,被分到"犄角旮旯"的西直門糧倉,還被周圍人嘲爲"西糧太守"。他抹不開面子,沒去就任,轉而找了份北京城建開發公司的工作。
隻是,他一邊幹着活,一邊還是放不下心裏的文藝夢,想着總有一天要進入夢想的電影行業,去畫電影海報。
馮小剛熱愛收藏名畫,圖爲其收藏的油畫家艾軒《聖山》手稿
這是馮小剛的起點,沒有富足的家庭背景,也沒搭上任何快車。快到而立之年,鼓搗半天,事業沒有眉目,生活也依然找不到方向。
對于自己的處境,馮小剛向來非常清楚。
在《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中,他坦露過往,提及另一位大導演張藝謀,言語中頗爲共情。
"像我,像張藝謀這樣的人,我覺得,這都是屬于生是自個兒砍殺出來的,沒什麽人幫你,别人你也指不上。"
在上世紀朝氣蓬勃的80年代,張藝謀攥着攝影機拼命,馮小剛也攥緊畫筆,渴望做出點什麽。念念不忘的,很快傳來了回響。
紀錄片《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
1986年,馮小剛和王朔的相遇,是影視行業開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兒。
在當時的文藝圈裏,青年作家王朔的名字無人不曉。其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拍一部紅一部。
1988年,《頑主》《浮出海面》《橡皮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這四部由王朔作品改編的電影同時搬上銀幕,引起巨大關注。
那一年,因此被圈内稱爲"王朔年"。帶有王朔大名,幾乎就是影視作品收視率和票房的最佳保障。
王朔舊照
彼時的馮小剛,也已碰見了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個貴人,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後來拍出《甄嬛傳》的鄭曉龍。偶然的一次機會下,兩人打了個照面。
鄭曉龍看馮小剛人機靈,畫畫也不錯,對他印象很好,于是邀他來劇組做美工。
鄭曉龍和孫俪
而鄭曉龍和王朔,淵源頗深。兩人同爲正牌"大院子弟",從小一起長大,互爲摯友。馮小剛經由鄭曉龍讀到了王朔的《浮出海面》,大爲贊歎,拜服之極。後來,鄭曉龍就成了介紹馮小剛、王朔認識的中間人。
許多年來,馮小剛都以仰望的姿态跟在王朔身邊。葉京曾經評價馮小剛,說他最大的聰明之處,就是善于利用更聰明的人。
在馮小剛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裏,講到王朔時,章節起名爲"擡頭望見北鬥星",内容更是一頓猛誇,留下名句"王老師是大海,我是一滴水。"
馮小剛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
即便後來摔了些跟頭,不可否認的是,馮小剛一生中的黃金時代,就從認識王朔拉開序幕。
1991年,在鄭曉龍引薦下,馮小剛和王朔首次合作,共同創作出中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這部劇播出後,轟動不已,紅遍大江南北,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的情景喜劇"白月光"。
之後,兩人趁熱開了家影視公司,取名"好夢"。
《編輯部的故事》(1992)
剛開始,這場好夢做得紅紅火火,但很快就難以爲繼。那時的馮小剛,一心想拍文藝片,得到圈内的認可。
好夢公司出品的第一部電影,也是馮小剛執導的首部電影作品《永失我愛》,泥牛入海,幾無反響。
之後,《過着狼狽不堪的生活》,開機不到10天就被勒令停拍。《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兩部影片,因其大膽尖銳的現實主義題材,在1996年問世後也接連遭禁。
不可抗力,無法言說。公司七八百萬投資款,很快揮霍一空。馮小剛這根苗子,剛冒出頭就成了"業内毒藥"、"反面教材"。王朔也風光不再,被批"宣揚灰色人生觀""流氓文學",輿論圍攻下,兩人分道揚镳。
電影《永失我愛》(1994)
人在低迷時,做什麽都了無生趣。馮小剛陷入絕望,日複一日地對着莊稼地發呆。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第二年,王朔受不了非議遠走美國的同一年,他将打出一個空前絕後的漂亮翻身仗。
很多人都知道,國産賀歲喜劇誕生之初"姓馮"。
在這背後,有馮小剛個人的努力,也離不開時代的造勢。
上世紀末,好萊塢、港片雙重夾擊之下,内地電影市場連年虧損,一片低迷。
而同時期的香港,經濟正在騰飛,文藝市場亟待挖掘。1995年,成龍主演的《紅番區》上映,首次以"賀歲片"的名義進行宣傳,得到了香港市民一擁而上的支持。
電影《紅番區》海報
北影廠廠長韓三平坐不住了。他心想,如果大陸也能借鑒香港經驗,拍一部專屬此地的賀歲片,春節期間上映,是否也能提振大家的心氣?
他最初的想法,是結合90年代末的下崗潮,拍一部反映下崗工人再就業的喜劇,最大程度地引起大衆共鳴。
這樣一部背負着非凡意義的電影,主角自然得是當時最出色的演員,已憑借《活着》獲得戛納影帝的葛優。但關于導演,韓三平拿不定主意,腦海裏先是跳出鄭曉龍、趙寶剛等如雷貫耳的名字。
再一番思索後,韓三平卻找上了馮小剛。
韓三平舊照
這是"三爺"的眼光厲害之處。韓三平很清楚,名導們出身大院,向來心高氣傲,而要拍這麽一部接地氣的平民喜劇,不一定能比得過真正從"小市民"爬上來的馮小剛。親身在那個位置待過,才有足夠的閱曆和體悟。
馮小剛知道這一機會多麽來之不易,仍然大膽提出了異見:
"這樣的題材有人看嗎?不是所有的社會熱點都能成爲電影的賣點。
下崗工人是沒有心情去看電影的,在崗的人又不能理解下崗人的心情。在現實中承受苦難的人,在電影裏要獲得解脫。"
韓三平拗不過他,最後隻明确唯一的要求——内容要積極。馮小剛腦子一轉,立刻想到了王朔的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
王朔在創作這部小說時,給主角定名馮小剛,沒想到後來,它被導演馮小剛看中,翻拍成了《甲方乙方》。
電影《甲方乙方》(1997)
王朔畢竟是争議人物,爲了順利過審,電影沒署他的名字。馮小剛過意不去,後來在自傳裏向讀者聲明,"電影《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小說",算是彌補了幾分當年的缺憾。
韓三平極其重視《甲方乙方》,先後和馮小剛讨論了8次劇本,作了11次修改,并要求其他在拍電影都爲其讓路。
馮小剛沒讓他失望,《甲方乙方》的呈現效果達到預期,幽默中混雜着荒誕,細節處又透露着匹配春節氣氛的綿綿溫情。
電影《甲方乙方》(1997)
投資300萬元左右、拍攝周期40多天的《甲方乙方》,最終成功創造了兩個"内地第一":第一部爲特定檔期拍攝的電影;第一部導演不拿固定片酬,而是從票房利潤中分成的電影。
3600萬票房,馮小剛一個人分走117萬,在當時幾乎不可想象。
1998年、1999年,馮小剛又拍出《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兩部賀歲喜劇,開啓了和華誼的兄弟情。
連續三年,票房都超過了3000萬,賀歲檔教父的寶座,此後十多年間無人敢搶。
電影《沒完沒了》(2000)
馮小剛的黃金時代,終于到來。他在歌裏給自己填詞:
"1997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個導演在中國拍了一部賀歲片,神話般地傳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在中國著名導演之列裏,馮小剛一直是獨樹一幟的那一個。
他出身草根,沒有光鮮的學曆、家庭背景和人脈資源,也非科班。而同時代的其他大導演,要麽是幹部子弟,要麽正經學過電影,要麽家裏有行業前輩。對比起來,馮小剛幾乎是毫無競争優勢。
也正因此,哪怕他獲獎無數、票房逆天,和陳凱歌、張藝謀并列被譽爲國産電影的"三駕馬車",也始終不夠資格跻身第五代導演序列。
在那個年代,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存在明目張膽的鄙視鏈,馮小剛頂着"隻會拍商業片"的名頭承受了無數冷嘲熱諷。
起初,他擰巴了一陣子,後來想清楚且嘗到了甜頭,就不再刻意去追求所謂高雅、深刻的文學性。
電影《甲方乙方》(1997)
他公開宣導,喜劇不是陽春白雪,而是老百姓的表達工具,因此要讓大家樂意聽、聽得懂。
把觀衆都哄高興了,再摻雜着讨論普羅大衆最關心的話題。
實際上,善于讨好和迎合,一直是馮小剛性格中的鮮明特點。他不符合刻闆印象裏對藝術家"孤傲清高""曲高和寡"的想象,更像是一個精明、世俗的生意人。"一直下來都是滿處找錢",到處巴結投資方、求人拍電影。
這種近乎卑微的低姿态,馮小剛從不遮掩。
紀錄片《2000年馮小剛的一天》
"我從一個小市民的家庭裏頭出來,最後要走上一條成功之路,也就決定了我的很多接人待物的方式。
一方面我們内心非常主動,我們不斷地要從内心根本的願望出發,我們要出擊。一方面我們又很被動,更多的還是取決于你取悅别人的程度。"
"老百姓家的孩子從小就說謊,因爲他們承擔不起說了真話之後會産生的惡果,所以這就注定了我們隻能謹小慎微地做事。"
但馮小剛心知肚明的是,他渴望的成功,不是翻來覆去地拍同一種類型。姜文甚至曾直白地對他說:
"電影應該是酒,哪怕隻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挂着霜。小剛,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電影《一聲歎息》(2000)
2000年,當年沒能拍完的《過着狼狽不堪的生活》,換名《一聲歎息》上映,獲五項國際大獎。
馮小剛看到了新的可能性,開始爲馮氏喜劇注入更多元素。
2004年,劉德華、劉若英主演的《天下無賊》,講述了一對小偷情侶的荒誕悲劇。電影結尾,劉德華飾演的王簿死在了黎叔的鈎子下。燈光亮起,觀衆還沒走出悲傷。
人們隐約看到,馮氏喜劇的内涵,好像和從前不一樣了。
電影《天下無賊》(2004)
新世紀,世界風雲變化,中國電影市場愈加開放。
千禧年,李安的《卧虎藏龍》橫空出世,震撼華語電影屆。2002年,張藝謀嗅到春風,轉型執導商業片,用《英雄》開啓"華語商業大片"時代。2005年,陳凱歌也趕緊跟上,執導"東方奇幻史詩電影"《無極》。
年近50歲的馮小剛看在眼裏,知道市場的風向已經轉變,緊随着古裝大片的潮流,斥巨資拍出東方版"哈姆雷特"《夜宴》,成其導演風格轉型的一大标杆。
電影《夜宴》(2006)
然而,巨星雲集的《夜宴》,票房創記錄,口碑卻慘遭滑鐵盧。追随馮導多年的影迷,看完後也紛紛沉默,對劇情和台詞笑而不談。
隻有兩位女主演,章子怡飾演的婉後和周迅飾演的青女,成爲觀衆"嘴下留情"的唯一共識。
人們懷念起那些年的馮氏幽默,祈禱着這隻是馮小剛的一次戰略失誤。
沒曾想,馮氏喜劇這個詞,終究成爲過去式了。
"前十年,順流而下;後十年,逆流而上"。
談起自己的轉型,馮小剛這樣總結道。八九十年代,文藝大于商業,他選了後者,如今商業片崛起,導演們紛紛湧向這一市場,他又選擇了回溯文藝。
電影《大腕》(2001)
很多人以爲馮小剛變了。他不再以街井市民的喜怒哀樂爲創作主線。《天下無賊》之後,馮小剛甚至逐漸淡出春節檔,放棄了這一曾經捧紅他的市場。
他似乎極力地想摘掉"隻會拍喜劇"的帽子,開始把精力放在曆史、戰争、災難等更加宏大叙事的影片類型上。
2007年,背景爲解放戰争的《集結号》,是很多人眼裏,馮小剛首部徹底轉換風格的成熟之作。影片瞄準了一個戰争洪流中最底層的士兵,拍他如何一步步艱難尋找,查明當年連裏兄弟們的陣亡真相。
電影《集結号》(2007)
喜怒哀樂,被離合悲歡所取代。這或許是如今的馮小剛更想呈現的東西。
他曾在微博回應道:
"我已經快六十歲了,借社會新聞裏經常使用的一句形容‘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我就不願意妥協了,因爲時間無多。當初賺錢的目的,就是現在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折了也不用愧對金主。這是長時間發呆時暗下的決心。"
随後,2017年《芳華》上映,成爲了馮小剛最近一部有大衆記憶的電影。
《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原著,聚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文工團。複雜年代中的少男少女,情窦初開又受限于更大的命運。
因爲高度還原的氛圍和場景,有豆瓣網友給出五星後評論,"我婆婆刷了3遍。"
電影《芳華》(2017)
《芳華》也爲馮小剛造了一場私人夢境。在他的自傳裏,講到自己在文工團的那段日子,他寫道:
"女兵這種穿軍裝的方式在夏天裏很普遍。洗完澡,披着濕漉漉的頭發,光着脖子空堂穿上軍裝,把軍帽塞進軍挎包裏走出軍營。嚴格地說,這種着裝方式是不符合條例的,但看上去卻是楚楚動人。"
"直到今天,我都想爲這個細節拍一部電影。"
59歲的馮小剛,圓了這個年輕時的心願,但屬于他的時代,也緩緩落幕了。
電影《芳華》(2017)
2019年《隻有芸知道》後,馮小剛的節奏越來越慢。
這部充滿感傷的愛情片,改編自馮小剛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沒有恢弘場景,隻有主角慢慢傾吐的三兩心事。
此後,關于他的消息越來越少。微博設置成"僅展示半年内",很少露面也很少公開說話。
馮小剛再次出現,是"下凡"執導網劇《北轍南轅》和《回響》。大銀幕轉戰互聯網,新的介質,部分影迷保留着馮小剛寶刀不老的幻想。
題材上,一個是順應潮流的女性群像,一個是近幾年大熱的懸疑,後者還和愛奇藝迷霧劇場合作,請來諸多客串的大咖。結果播出後,幾無好評,惹來一片罵聲。
網劇《回響》(2023)
讓馮氏喜劇幾乎全面失效的是,2024年元旦檔,馮小剛捧出了自己橫跨15年的《非誠勿擾》系列的收官之作。
影片中,多巴胺的布景、時下最火的AI議題,都能看出馮小剛有多希望讨好新一撥的年輕觀衆。
電影《非誠勿擾3》(2023)
隻是,流于表面而内核空洞,年輕人并不買賬。這部看上去像是爲了拍而拍的電影,讓人忍不住歎息。
意味很明顯。時代在提速,而馮小剛在老去。他努力跟了一陣子,越發感到力不從心了。
馮小剛接受了這個現實。去年,65歲的他拿到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退休證。"一紅的皮兒,光榮退休。"
對比感強烈的,則是越發老當益壯的張藝謀。年過古稀、比馮小剛更早出道的張藝謀,幾乎每年都有新作推出。
2020年,整70歲的他拿出了《一秒鍾》,又監制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口碑俱佳。同時,他還擔任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閉幕式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
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圖源/東方ic
甚至在奧運會開幕式的前三天,他執導的電影《狙擊手》正式公映,最終獲得6億票房。休息不到半年,《滿江紅》開機,于當年春節檔上映,票房突破45億,暫列中國影史票房榜第6位。
緊随其後的,是國慶檔的《堅如磐石》和春節檔的《第二十條》。三戰春節檔,不論影片質量高低,任誰見了,也都會敬一聲"勞模"。
僅僅從2020年張藝謀70歲時算起,3年時間,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總票房,已達94.34億。而就在2月19日,《第二十條》已經逆轉成爲今年春節檔,單日票房冠軍。
電影《第二十條》(2024)
3年100億,張藝謀即将達成。而馮小剛,對于接下來的創作,坦白道,"可拍可不拍的,基本上就不拍了。"
兩個靠自己"砍殺"出來的人,最終沒有殊途同歸。
時過境遷,1997年已經過去太久。
對馮小剛而言,如今,連說出"我很懷念它"這句話,都變得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