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正見 TrueView,作者|鍾沁,編輯|TV
在京東與李佳琦因 " 強逼商家二選一以及壟斷雙十一 " 事件紛争不斷之時,在經濟周期輪動帶來的秩序破立中,除了 " 磨擦加劇 "," 開放合作 " 是賽道競對企業間的另一種 " 向上 " 選擇。
9 月 13 日,華爲和小米間的 " 友商關系 " 迎來曆史性轉折。雙方宣布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該協議覆蓋 5G 等通信技術。協議達成後,擁有專利的雙方将互相允許對方使用自己的專利。
這場合作可謂讓外界出乎意料。畢竟,自華爲和小米誕生起就互相标榜,雷軍那句铿锵有力的 " 幹翻華爲 " 仿佛還萦繞耳邊,而華爲曾經的子品牌榮耀,最初也是頂着對标小米的名号面世。
即便到今年,雙方還曾因專利糾紛對薄公堂。
2023 年 2 月,中國知識産權報刊發了一則《重大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受理公告》,請求人分别爲華爲技術有限公司、華爲終端有限公司,被請求人均爲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公告顯示,華爲認爲小米侵犯其四項專利,涉及無線通信技術、手機照相和解鎖技術等。
小米随即反攻。根據 2023 年 7 月 4 日國家知識産權局發布的口審公告顯示,小米對華爲名稱爲 " 一種鎖屏方法及移動終端 " 的專利發起了無效宣告請求。
還未等雙方的糾紛傳來勝負之分,吃瓜群主卻成了 "play 中的一環 ",等來的是握手言和。
華爲和小米則硬生生将對手轉化爲隊友,還頗有些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從雙方的角度來看,達成合作無疑是最優解,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将精力從糾紛中抽離,資源更傾斜在産品上。此外基于合作,亦能規避全自研的大量投入成本,這既是各取所需,也是共赢合作。
無論是華爲 Mate 60 系列 " 遙遙領先 ",還是小米 14 系列全渠道累計支付金額破 100 億元,都講出了 " 各表一枝 " 新的叙事,在蘋果 15 系列 " 破價破發 " 的窗口期。
如華爲所說," 在一起,就可以 "
從行業競争 " 打 " 到技術競争
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明确的時間點,來界定小米和華爲究竟是從什麽時候 " 杠 " 上的。從後續的競争态勢來看,溯源誰先挑起的戰火,也沒有太大意義。
留給外界印象最深的,當屬火藥味最濃的 2019 年。
彼時紅米正式宣布獨立,外界普遍認爲小米此舉意在榮耀。對此,榮耀副總裁熊軍民回應稱,榮耀與小米的競争早已結束,無論是整體銷量還是中高端産品線的市場表現,榮耀早就已經 " 遙遙領先 "。
在宣布紅米獨立的發布會上,雷軍帶着因感冒略顯沙啞的嗓音表示," 前幾天友商做出的回應,代表他們急了,也說明我們做對了。那麽我們也回應一下,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和屏幕上的八個大字一樣醒目的,還有雷軍當時必勝的決心。
在這期間,雷軍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在創辦小米之前,實際上是華爲的鐵杆粉絲,會背任正非多篇講話,我也一直強調國産手機要團結起來。但是友商子品牌(指榮耀)誕生以來,怼了我們很久,我們從沒有回怼過。"
眨眼間,紅米和榮耀雖尚未分出勝負,産業的風口卻已幾經變換。現如今無論是華爲還是小米,都難有當時隔空喊話的心境了。
但安靜不代表浪靜," 口水仗 " 升級成了 " 司法仗 "。
2023 年,華爲認爲小米侵權了四項專利技術,并啓動司法程序。小米則在 7 月反擊,認爲華爲的專利無效,不應該被授予專利權。
雙方口審時間爲 7 月 21 日,這是發明訴訟中的一種方式,需要無效方和被無效方在法庭上口頭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自己專利有效的理由,雙方需要經曆一場面對面的辯論。
當時小米方面回應稱:" 雙方就專利許可在積極談判;我國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提供了多元化的解決機制,包括行政和司法調解,通過第三方的調解機制解決許可問題是行業慣例。此外,雙方在繼續積極談判的同時,尋求利用多元化的調解機制,協助雙方達成協議。
調解最終赢來的是合作。在此之前雷軍就曾公開喊話華爲,表示如果華爲願意開放其自主研發的芯片和操作系統,小米将毫不猶豫地轉向華爲技術平台。
這番姿态可謂化幹戈爲玉帛,爲後續順利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預示着小米未來的技術走向。
" 掰手腕 " 不如拳頭對外
據華爲官網顯示,截至目前,華爲是累計獲得中國授權專利最多的企業,當前有效中國專利逾 4.7 萬件,在美國累計共獲得 2 萬餘件授權專利,在歐洲累計獲得約 1.5 萬件授權專利。華爲連續五年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量全球第一。
相比之下,截至今年 3 月 31 日,小米全球授權專利數超 3.2 萬件。
此外,華爲在 5G 等領域也有着明顯的專利優勢。據今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 5G 标準必要專利及标準提案研究報告(2023 年)》顯示,在 5G 标準必要有效全球專利族排名前 10 的企業中,華爲以有效專利族數量占比 14.59%,位列第一,高通和三星位列其後。小米排名第十,有效專利族數量占比 4.1%,這是小米首次進入全球前十。
研發背後是大額的研發投入。2022 年,華爲研發費用支出占全年收入的 25.1%,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币 9773 億元。
其中,2023 年上半年,華爲研發費用爲 826.04 億元,上年同期爲 790.63 億元,增長了 4.4%。同期華爲實現營收 3082.90 億元,淨利潤爲 465.23 億元,研發費用超過淨利潤。
而據小米财報顯示,2022 年小米研發投入爲 160 億元。雷軍透露,預計 2023 年小米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将超過人民币 200 億元,2022 年到 2026 年研發投入将超過 1000 億元。
雖然外界普遍認爲華爲可從此次合作中收取專利費。但根據數據顯示 2022 年,華爲專利許可收入僅爲 5.6 億美元。此外,華爲曆史上累計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約是許可收入的三倍。
5.6 億美元的營收規模對比千億元的研發投入下,雙方放下 " 掰手腕 " 的競争姿勢一緻對外,通過降低研發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更廣泛的市場準入,獲取雙方的技術專長,提高創新力和競争力,顯然是一種更合理的解釋。
此外,華爲當前的重心是重回全球市場。除 Mate 60 Pro 的發售被視爲華爲重回全球手機市場的第一槍外,另據《财經》報道,多位接近華爲的人士證實,華爲已經啓動全面回歸全球手機市場的通盤計劃,國内市場先行,海外市場後發。過去三年多重技術突破爲這次回歸打下了基礎,後續啓動是産品、渠道和市場。
從市場端來看,今年 5 月,華爲 P60 Pro、折疊屏 Mate X3 等産品已在德國、阿聯酋、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發布。9 月中旬,華爲還在西班牙發布智能手表新品。
而在華爲 Mate 60 系列掀起的熱烈氛圍中,小米史上最大規模的 " 底層重構 " 小米澎湃 OS 系統也正式發布了,雷軍表示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是邁向 " 人車家全生态 " 的關鍵跨越。在具體應用上,雷軍解釋小米澎湃 OS 将串聯起米家智能設備,爲用戶帶來類似鴻蒙系統的多屏協同和跨端操作體驗。
顯然,這并非 " 對标 " 姿态。
在一起,就可以
将時間撥回 2020 年,那時華爲正處于 " 至暗時刻 ",頂着巨大外部壓力如約發布 Mate40 系列手機。
和以往發布會不同的是,在華爲終端 BG CEO 餘承東表達感謝後,大屏幕上緩緩出現了華爲首支品牌短片《在一起,就可以》。
在發布會現場餘承東表達了華爲的觀點:" 在乎我們的人,和我們在乎的人一起向前,就沒有害怕二字。中國科企需要‘在一起’潛心強化自己的産業鏈縱深,才能打破外界的封鎖,真正走上自立之路。"
自古以來,屬實如此," 孤舉者難起,衆行者易趨 "。打破行業桎梏、沖破外部枷鎖的最佳途徑,是中國科技企業團結一緻,增加整體競争力。
中同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及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彭靖雯曾表示,企業間通過實施專利交叉許可,以合理付費或技術交換的方式讓創新者得到合理回報,将更加有助于推動研發創新,從而全面提升産業科技水平。在當下的數字化時代,随着人工智能技術、共享經濟概念等的大面積應用,相信企業間在專利方面的合作也将迎來嶄新的局面。
雖然今日外界的束縛對華爲的影響已逐步減弱,尤其是華爲 Mate 60 系列的發布,頗有 " 輕舟已過萬重山 " 的暢快之意。看似華爲當下遙遙領先,但小米也好,其他國内手機廠商也罷,仍需要 " 在一起 " 的精神。
從國内市場來看,數據顯示,2023 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6570 萬台,同比下降 2.1%,上半年出貨量約 1.3 億台,同比下降 7.4%。
可以看出,當下整體智能手機的需求還相對疲軟。在這其中,根據調研機構 IDC 公布了上半年中國高端手機市場品牌份額排行榜顯示,蘋果市場份額爲 67.0% 排名第一。這就表明,在本就疲軟的市場下,高端手機還仍被蘋果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由此可見,國産手機沖擊高端化的還有一段路要走。隻有 " 建立足夠強大的全球品牌力、足夠獨立的技術自研能力、足夠韌性的企業主導供應鏈,以及足夠持久的企業生存能力 " 才能走出嚴冬或擺脫制裁。如此短期内,僅憑單一個體的努力是不夠的,基于專利交叉協議進行深度合作捆綁,和同行一起前進,才是産業向上的最優解。
從 " 互掐 " 到合作,華爲和小米面臨的命題不同,但使命相同——加強品牌及技術底座,在海内外市場打造一張屬于國産手機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