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 肖望 編輯 | 王偉凱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 堅持過緊日子,勤儉辦行。" 在近日召開的 2024 年建行中期業績會上,建設銀行行長張毅表示,該行加強重點項目成本管控,上半年經營費用同比下降 1.7%。
" 堅持精細化管理,向管理要價值,努力從微利時代的‘幹毛巾’裏‘擠出水來’。"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該行業績會上表示。上半年郵儲銀行成本費用精打細算,可控成本減少近 18 億元。
随着上市銀行中考交卷,盡管銀行業利潤看似仍然可觀,但諸多迹象表明,淨息差收窄、利潤增長放緩的挑戰已擺在銀行行長們面前," 躺着賺錢 " 的日子早已遠去。
銀行業中報中,還藏着居民投資、消費的哪些秘密?銀行行長們又該如何精打細算過緊日子?
存款大增令行長們頭疼
2023 年,上市銀行大多在營收負增長的背景下保住了淨利潤正增長的成果。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 " 不裝了,攤牌了 ",多家主要銀行營業收入、淨利潤均出現負增長。
曆來被視爲銀行業 " 優等生 " 的招商銀行也未能例外。中報顯示,招行上半年營收 1729.45 億元,同比下降 3.09%;淨利潤 753.79 億元,同比下降 1.38%。
業績會上,有分析師犀利發問,招行相較于國有大行有較高的估值溢價,就是因爲利潤增速較高。如今利潤增速和國有大行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一些大行。未來如何保證利潤增長?
招行行長王良表示,整體來說,商業銀行的營收和利潤都出現負增長是基本面。招行和其他主流銀行一樣。
王良強調,招行會通過資産質量的提升、風險成本的下降來提升盈利水平,不會簡單地通過回撥撥備、降低撥備覆蓋率來實現利潤的增長。
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指出,在淨息差、手續費收入等指标趨同的情況下,資産質量和撥備計提仍是不同銀行歸母淨利潤增速差異的首要原因,其次爲資産擴張速度。各類型銀行的撥備計提力度均有所下降,部分銀行可能存在撥備 " 餘糧 " 逐步消耗的情況。
(前 20 家上市銀行營收、利潤增長情況;按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類)
淨息差代表着銀行的盈利能力。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二季度末,銀行業淨息差爲 1.54%,與上季度持平。這一水平處于曆史低點。
作者統計,在主要銀行中,招商銀行淨息差水平較好,達到 2.0%。民生銀行壓力較大,在 1.38%;國有大行中,郵儲銀行淨息差水平達到 1.91%,建行爲 1.54%,農行、中行、工行不相上下,分别爲 1.45%、1.44% 和 1.43%。
近年來,爲支持實體經濟和減費讓利,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多次下調,銀行對優質資産項目的競争也更加激烈;而另一邊,銀行存款規模大增,且呈現長期化、定期化趨勢,導緻銀行利息支出成本居高不下。
壓降存款利率仍然是行長們的重要任務。
農行行長王志恒介紹,随着今年存款陸續到期重定價尤其是中長期定期存款重定價,新發生存款利率明顯下降,存款成本壓力有所緩解,存款付息率已較上年一定程度下降。
今年 7 月,政策利率及 LPR 再度下調。與此相對應,國有大行在 7 月 25 日也再度下調存款利率。王志恒表示,這基本抵消了 7 月份 LPR 下調的影響,有利于穩定淨息差水平。
建行副行長李運在業績會上介紹,存款定期化趨勢有所持續,6 月末定期存款占比略有上升。而定期存款的長期化趨勢則有所減緩,上半年新吸收 3 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在全部定期存款中的占比,較去年全年下降 4 個百分點。
不過,這或許與銀行自 4 月以來主動下架 3 年期、5 年期大額存單等舉措有關。銀行客戶經理介紹,可以直接去存定期。但在此次國有大行帶頭下調存款利率後,五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僅有 1.8%,令大量投資者視之如雞肋。
" 現在是考驗商業銀行資産負債管理能力的時候。" 招行副行長彭家文坦言,結構變化對淨息差的影響遠遠超過定價的影響。以存款爲例,當前負債成本受益于利率下調有所降低,但是,活期存款日均餘額占比下降。這意味着,活期存款占比下降大幅抵消了降息所帶來的成本減少。因此招行堅持把核心存款(不含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成本較高的存款)作爲考核重點。
中行副行長劉進表示,加強負債精細化管理,嚴格控制高成本存款占比,增加托管結算類資金沉澱,強化負債結構的多樣性。
提前還貸還沒停,
住房貸款下降 3000 億
曾經,個人住房貸款撐起了銀行業新增信貸投放的半壁江山。但如今,個人住房貸款規模雖雖一直有投放,但提前還貸仍然洶湧。作者據 Wind 統計,15 家主要上市銀行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規模下降了 3083.24 億元。
其中,郵儲銀行、中信銀行、浙商銀行房貸餘額還有增長,分别新增 236.18 億元、186.37 億元、174.51 億元;工行、農行餘額下降較多,分别減少了 1230.92 億元和 1006.71 億元。
這并非是銀行不願支持房貸業務發展。而是在銀行發放按揭貸款的同時,居民提前還貸規模仍然居高不下。
以農行爲例,上半年其個人住房貸款投放 3096 億元,但餘額仍出現下降。興業銀行上半年按揭貸款投放 766 億元,但餘額下降了 107 億元。
北京購房者劉波告訴作者,在幾次 LPR 下調後,他的按揭貸款利率從 5% 下降到了 4.5%,但股票、基金均大幅虧損,較爲穩健的銀行理财近期也出現了波動,收益水平在近期更是降到了 1.5% 左右的水平。" 提前還款也是一種理财。" 有這樣心态的購房者不在少數。
民生銀行上半年按揭貸款餘額下降 61.82 億元。該行副行長張俊潼介紹,上半年民生銀行按揭貸款投放同比降低 9.22%。雖然提前還款的金額也有較大幅度地下降,但是提前還款總量仍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不過,張俊潼提到,6 月單月按揭的業務已經出現了投放量大于還款量的情況,規模已經開始企穩回升。
購房者期盼房貸利率能再次調整。近期市場有傳言稱,可能會出台 " 存量房貸轉按揭 " 的政策。該消息一度引發了 8 月 30 日銀行股大幅下跌的行情。
招行行長王良在業績會上回應,稱還未接到監管部門的相關意見,也未征求過商業銀行方面的意見,目前政策還未得到确認。
在 9 月 2 日舉行的瑞銀證券中國 A 股研讨會上,瑞銀大中華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顔湄之認爲,當前存量按揭利率平均爲 4.1%,新發放按揭貸款利率平均爲 3.3%,近期有大城市的按揭利率已經降到了 2 字頭。利率相差過大消費者會有怨言,政府也希望鼓勵消費,因此存量房貸有下調的可能。
據瑞銀測算,如果存量房貸利率從 4.1% 下調到 3.1%,在銀行存款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對銀行息差會造成 11 個 BP(基點)的負面影響,對銀行利潤有超過 10% 的負面影響。因此如果政策通過,還會下調存款利率進行對沖。
不過,在 9 月 5 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央行貨币政策司司長鄒瀾提到,受銀行存款向資管産品分流的速度、銀行淨息差收窄的幅度等因素影響,存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還面臨一定的約束。
在市場人士看來,當前銀行業淨息差已處于曆史低位,政策需要統籌考慮銀行業合理的利潤水平以可持續支持實體經濟。
王良也表示,如果 " 存量房貸轉按揭 " 政策推出,對銀行業存量按揭利率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宏觀管理部門會做好充分的論證和研究再推出。
零售貸款不良上升,但還是好資産
招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零售貸款餘額爲 3.47 萬億元,占貸款的 54.32%,較上年末下降 0.39 個百分點,主要是上半年受消費增長放緩和房地産市場低迷的影響,信用卡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規模有所回落。該行積極推動小微、消費貸款業務增長。
國信證券王劍也指出,目前零售信貸需求仍然疲弱,2024 上半年上市銀行新增貸款以對公爲主。對公貸款的行業分布上,以城投基建、工業和批發零售業爲主,房地産開發貸也有一定新增。從存量結構變化來看,近幾年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下降,工業批零和城投基建類貸款占比則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包括按揭貸款在内的零售貸款不良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
作者統計,15 家主要銀行的個人不良貸款規模在上半年新增 741.79 億元。披露按揭貸款不良的 8 家銀行中,僅郵儲銀行按揭貸款不良規模有所下降,其他銀行按揭貸款不良規模均有所上升。8 家主要銀行房貸不良合計新增 206.82 億元。
其中,上半年工行、建行按揭貸款新增不良較多,分别新增 92.75 億元、74.53 億元。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工行個人房貸不良率靠前,分别爲 0.83%、0.75%、0.60%。
在中期業績會上,零售貸款資産質量及風險防控也成爲分析師和媒體抛給行長們的熱門問題。
" 現在想起來後怕,如果去年再多做幾千億這種高風險産品,今年可能出現的情況就不可收拾了。" 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在業績會上坦言,平安壓降了高風險的信用類零售貸款 1500 億左右,對營收的沖擊非常大。半年報顯示,平安銀行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 12.95%。
冀光恒表示,去年停下(高風險業務)非常痛苦,營收下降非常快的時候内部也有不同聲音,但平安基本上還是抵住了誘惑。
平安銀行在半年報中指出,受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調整資産結構、銀保渠道降費等因素影響,同時因部分個人客戶還款能力繼續承壓,本行零售資産核銷及撥備計提仍保持較大力度,零售業務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下降。
招行副行長王穎表示," 整個行業在(零售貸款)風險管理上都将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壓力。我們一點都不敢松懈,保持了高度的敬畏之心。" 招行預測,下半年及未來一段時間零售信貸資産質量管控仍然面臨挑戰, 招行零售信貸的不良率、關注率、逾期率逐季可能還會略有上升,但整個零售信貸的風險穩定可控。
銀行業曾轟轟烈烈開展 " 零售轉型 ",當前,零售信貸還是好資産嗎?
招行副行長鍾德勝表示,盡管零售有一定的潛在風險壓力,但從質量、效益、安全性等各方面綜合評估來看,零售貸款還是最優的一類資産。由于零售貸款高度分散、抵押充足且客群優質,實際損失非常小。" 因此我們的整體抗風險能力、穿越周期能力更強。"
今年 4 月份,建設銀行董事長張金良在 2023 年度業績會上提出,金融是一場馬拉松,要有能力經得起長周期的考驗。摒棄 " 以規模和速度論英雄 " 的傳統思維。
這一表态在市場上引發關注。長期以來,銀行業存在 " 以量補價 " 的趨勢,即通過加大信貸投放規模以對沖貸款價格的下滑。但當前,越來越多的銀行行長們意識到,這條路不好走了。
興業銀行高管也表示,從三季度開始,整體市場的貸款需求在逐步萎縮,這個現象比較明顯。因此下半年信貸投放的關注點不再是規模上多不多, 而是質量上好不好。貸款投放的重心,主要是在優化結構和加強定價管理,不會去刻意追求規模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