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9 月 14 日訊(記者 肖斐歆)IPO 與再融資放緩了嗎?這是近期市場特别關注的話題。
8 月底,證監會明确,将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 IPO、再融資節奏作出安排。事實上,數據顯示,今年 7、8 月發行節奏階段性收緊,尤其是 IPO 數量有所減少。
近兩日,坊間又流傳出大量關于 IPO 降速的小作文,其中主要提到,創業闆、主闆關閘時間可能會一年起跳;隻有确實解決 " 卡脖子 " 問題的企業才能上科創闆;創業闆、主闆對利潤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産能過剩行業、周期性強及天花闆過低的行業将被創業闆、主闆歧視,迎來撤材料潮……
在投行人士看來,監管不可能出如此細化的窗口指導。而在坊間往往一遇到監管收緊,就開始紛紛猜測。
但關于近期的 IPO 與再融資節奏,财聯社曾發布一組數據:
首先,截至目前,2023 年新受理企業 IPO 申請 507 家 ( 含平移 ) ,IPO 在審企業 ( 含注冊 ) 684 家,187 家公司首發上市,276 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資發行。
其次,今年 1-8 月,證監會核發 IPO 批文、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和企業首發上市數量分别比去年同期減少 34 家、33 家、34 家,此外,IPO 融資實現 2954 億元,比 2022 年同期下降 29%。今年前 7 個月上市公司再融資金額也比 2022 年同期減少 574 億元。
第三,今年 7 月 IP0 融資額比 6 月減少 83 億元,下降 18%;8 月,核發 IPO 批文、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和企業首發上市數量分别比 7 月減少 4 家、10 家、4 家,降幅均在 10% 以上,其中企業首次公開發行數量降幅爲 31%。
針對上述數據的變化,多位受訪的市場人士稱,自 7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包括科學合理保持 IPO、再融資常态化,加強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對 IPO 節奏階段性收緊,以及對再融資行爲進行規範等政策正維持投融資兩端的動态積極平衡,對促進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實質作用,市場感受明顯。
說法一:投行目前普遍認爲這次創業闆、主闆關閘時間會長于以往,時間可能一年起跳。
對此說法,多位業内人士表示有失偏頗。" 當下大環境,要呵護市場,但必然也支持企業融資需求,關閘時間這麽長不符合政策導向。" 華南地區某中部券商保代向記者分析。
從 8 月至今的過會審核結果看,并沒有出現創業闆、主闆 IPO 全部被暫停的情況。8 月 1 日至 9 月 12 日 IPO 共審核了 40 家公司,37 家審核通過,1 家取消審議,2 家暫緩審議。具體而言,北交所審核 13 家獲通過;滬主闆審核 10 家獲通過;創業闆審核 10 家獲通過;深主闆審核 4 家獲通過;科創闆審核 3 家獲通過。
正如政策所導向的,北交所 IPO 的過會數量有所增加,但結果也表明,創業闆、主闆 IPO 并未 " 關閘 "。
說法二:科創闆将更爲關注 " 卡脖子屬性 ",隻有具有軍工航天核心技術,或在廣泛民用領域确實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企業才能上科創。在此基礎上,企業最好還要有利潤。
近期科創闆 IPO 上會數量的驟降使得這條傳言似乎有模有樣。但受訪保代也表示,如果 " 卡脖子屬性 " 如此嚴苛的話,那麽科創闆目前沒有幾家企業能上市。
8 月至今 37 家 IPO 審核通過的公司裏,僅有 3 家來自科創闆,分别是專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合信息,圍繞半導體上下遊環節的艾森股份、上海合晶。3 家公司除了科創屬性突出之外,近三年的營收、淨利潤也保持連年增長。
合合信息是一家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科技企業,基于自主研發的領先的智能文字識别及商業大數據核心技術,爲全球 C 端用戶和多元行業 B 端客戶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的産品及服務。公司近三年的營業收入、淨利潤、經營現金流持續增長。專利情況和研發投入也盡顯企業的 " 含科量 "。
艾森股份圍繞電子電鍍、光刻兩個半導體制造及封裝過程中的關鍵工藝環節,形成了電鍍液及配套試劑、光刻膠及配套試劑兩大産品闆塊布局,産品廣泛應用于集成電路、新型電子元件及顯示面闆等行業。公司兼具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新材料的行業屬性,屬于科創闆重點推薦的新材料領域。公司财務數據表現良好,營業收入、淨利潤穩定增長。
上海合晶是中國少數具備從晶體成長、襯底成型到外延生長全流程生産能力的半導體矽外延片一體化制造商,主要産品爲半導體矽外延片。半導體矽片行業爲國家重點鼓勵、扶持的戰略性新興行業,符合産業政策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同時公司的業務經營情況、核心技術産業化情況表現良好。
反觀 8 月科創闆撤材料的 2 家企業樹根互聯和榮盛生物,兩者營業收入、淨利潤均表現不穩定,甚至存在虧損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從科創闆撤回材料的 2 家企業選擇的上市标準都爲第二套(預計市值≥ 10 億元,營業收入最近一年≥ 2 億元,最近 3 年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業收入≥ 15%),而近期于科創闆成功 IPO 過會的 3 家企業的選擇都爲标準一(預計市值≥ 10 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0 且累計淨利潤≥ 5000 萬元,或者最近一年淨利潤>0 且營業收入≥ 1 億元)。不難看出,淨利潤逐漸成爲 IPO 考核的一大硬指标。
有中部券商投行負責人認爲,僅憑研發投入是沒辦法看清未來成長能力的。審核标準嚴格一些,具備一定盈利能力再上市,在現階段的資本市場,也是對投資者的保護。
說法三:創業闆、主闆更看重利潤,基本行情是創業闆最後一年 8000 萬利潤,主闆 1 億利潤起跳,同時報告期三年内均盈利。此外,所處行業最好天花闆高,市場空間廣。申報後的排隊期,過會後等待挂牌期間業績不能大幅下滑。
這一說法得到了較多受訪投行人士的支持。該做法對 IPO 受理标準有所拔高,有一定可實施性。
淨利潤作爲一大直觀指标,IPO 每每收緊之時,各闆塊對淨利潤的要求也都有相應提升。從數據來看,8 月 1 日至 9 月 12 日,創業闆撤回材料的 13 家企業中,7 家最近一年淨利潤不足 8000 萬元;10 家從滬深主闆撤回的企業中,4 家最近一年淨利潤低于 1 億元。
除了營收利潤達标以外,行業屬性也要較爲出色,行業龍頭企業通過率更高。大量消費型企業很少能符合 " 天花闆高,市場空間高 " 這一定位,所以出現了在創業闆、主闆上闖關難的局面。
說法四:創業闆、主闆歧視産能過剩行業、周期性強及天花闆過低的行業,且很快迎來撤材料潮。目前産能過剩的行業,周期性強或天花闆很低的行業,除非企業利潤很厚,否則難以上市。
受訪的幾位投行人士表示,來自産能過剩行業、周期性強及天花闆過低行業的企業确實難以過會上市,因爲缺乏核心競争力。
8 月至今,從主闆撤回材料的 10 家企業中來看,有超過一半是涉及衣食住的消費型企業,分别爲大洋世家、書香門地、老鄉雞、沃隆食品、鮮美來、同富股份。
但部分企業的财務數據并不差。如 8 月 14 日止步 IPO 的大洋世家,近三年的淨利潤超過億元,2022 年上半年利潤就達到了 2.34 億元。審核曆時 777 天,大洋世家還是未能闖關成功。老鄉雞 2019 至 2021 年三年利潤也均在 1 億元這一标準之上,同樣未能獲批。
業内人士表示,消費型企業 IPO 在早前就已有限制,比如去年受到市場關注的蜜雪冰城沖擊 A 股上市,但在全面注冊制落地後并未實現平移。伴随着主闆 " 紅黃燈 " 行業限制政策的流傳,消費型企業 IPO 闖關的難度越來越大。部分消費型企業選擇通過港股上市,但是面臨着估值縮水的風險。
不少消費型企業在主闆謀求上市但頻頻碰壁。" 質地較好的消費型企業,可以考慮北交所。" 某知名律所合夥人此前向媒體表示。
記者留意到,8 月北交所就有一家涉及消費類的企業成功過會——騎士乳業。公司的主營業務爲牧草、玉米和甜菜種植、奶牛集約化養殖和有機生鮮乳供銷、乳制品及含乳飲料的生産與銷售以及白砂糖及其副産品的生産與銷售。
同期,從創業闆撤回的 13 家企業中,也有部分企業面臨财務數據達标但未能成功過會的情況,
聚成科技就是其中一家。主營業務爲電鍍金剛石線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的聚成科技最近一期淨利潤爲 2.39 億元,報告期内三年均處于盈利水平。但該行業的競争相對激烈,有多家公司同樣具有金剛線規模化生産能力、研發實力且金剛線業務營業收入占比超過 30%。招股書中也揭露了行業競争加劇可能會給公司帶來産能過剩的風險。
目前,滬深京三市的上市企業已接近 5500 家,有階段性放緩的需求。某中部券商投行負責人指出,在市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監管更希望将資源用于扶持高科技和戰略新興産業。所以來自産能過剩行業、周期性強及天花闆過低行業的企業難上市,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