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車企二季度财報密集出爐。銷量如何?賺沒賺錢或者虧了多少?關心者多,輿情高漲。首次亮相财報的小米汽車就是個中焦點," 小米賣一輛車虧 6 萬多 " 和雷軍的回應,先後登上了社交平台熱搜。
粉絲和路人圍觀個新奇:挾大廠之威," 勞模 " 也得熬日子。雷軍深夜轉發評論倒是坦然:" 造車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小米汽車還在投入期,希望大家理解。"
細想想,小米汽車很新,但造車虧損不奇。雷軍的發自肺腑,同樣出現在李斌、李想、何小鵬那裏。蔚來、小鵬、理想創業均近十年,談及盈利均是一番苦澀。
小米賣一輛車虧 6 萬多元。根據最新财報數據,蔚來(一季度)賣一輛車虧 16 萬元,小鵬(二季度)賣一輛車虧 4 萬元。
理想是唯一連續季度盈利的造車新勢力,(一季度)賣一輛車賺 1.6 萬元,但賺錢幅度弱于去年。吉利旗下的極氪表示,在香港财務準則下,實現了二季度扭虧爲盈,全年目标瞄準盈虧平衡。
奮戰銷量,是車企競争關鍵。奮戰毛利率,是車企共同的财務目标。
" 我不買了,車企直接打錢,還能少虧點 ",不少網友的玩笑,卻反映了造車内卷、價格戰持續等競争要素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期待、對造車新勢力誰能笑到最後的憂心。
有機構不完全統計顯示,國内曾湧現多達 50 家左右新勢力品牌,但已經消失了一半以上,有的止步于 PPT 造車,有的已然交付但後繼乏力。
即便上述看似成績斐然的品牌,目前最好市場表現不過年銷量 40 萬輛左右。距特斯拉、比亞迪銷量尚遠,距撼動豐田、大衆、現代等老牌巨頭更是不易。
決勝未來的生死線,可能比盈虧更爲波動、更爲複雜,要求管理者的戰略定力和産品魄力。
實際上,造車新勢力競争三維度:産品對線很精彩,技術路線有分歧,營銷 PK 有鋒芒。産品和技術見仁見智,營銷卻有點鬧騰騰亂哄哄。
大佬互怼幾乎成了營銷密碼,華爲餘承東拔劍四顧,小鵬、比亞迪接連中招;極越夏一平隔海痛批 FF 賈躍亭;蔚來、吉利高管公開反對 " 理想周榜 " ……
就在雷軍回應 " 小米賣一輛車虧 6 萬多 " 之後,極越徐繼業在朋友圈開炮 " 虧那麽多你還賣那麽多幹嘛 "。
憋不住的車企互怼,除了貢獻流量,恐怕消費者得不到任何實惠。
既然老闆閑不住,各種花式鬧劇在車圈更是見怪不怪。隔三差五道歉删視頻的車評人,蜂擁而至的水軍和網暴,甚至不久前出現了某醫療公司 " 詛咒 " 李想患癌……讓人摸不着頭腦又讓人感到車圈輿情水深火熱。
有多少無妄之災?又有多少陰謀詭計?造車很苦,不能亂來。CEO、工程師、銷售多受點累是好事,法務不要成了最忙碌的人。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