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2 月 28 日訊(編輯 潇湘)最新迹象顯示,全球各地的消費者正越來越多地選擇購買 iPhone,而非高端安卓智能手機,這一趨勢在年輕群體中正變得尤爲盛行……
從北美到歐洲再到亞洲,蘋果在高端市場的領先優勢不斷擴大。民調顯示,被稱爲 "Z 世代 " ( 1996 年後出生 ) 的十幾歲和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正大量成爲 " 果粉 ",這其中甚至包括了蘋果主要競争對手三星的 " 大本營 " ——韓國。這一現象正使得蘋果在多個産品類别中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
連韓國年輕人也開始心儀蘋果?
在韓國,三星一直在手機市場上長期占據着無可争議的主導地位。不過,自 2018 年蘋果在韓國開設首家官方零售店以來,蘋果在韓國的影響力一直在增長。蘋果目前在韓國已總計開設了四家官方門店,其移動支付服務 Apple Pay 很快就将在韓國正式推出。
根據蓋洛普韓國 ( Gallup Korea ) 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截至 2022 年,韓國 18 歲至 29 歲的年輕群體中,已有約有 52% 在使用蘋果智能手機,高于兩年前的 44%。三星在這一年齡段的市場份額則從此前的 45% 下滑至了 44%。
雖然在韓國所有更爲年長的年齡段中,三星手機仍然是最流行的。但 iPhone 在韓國未來一代中不斷攀升的市場份額,顯然已足以引起三星的警覺。
在首爾上學的 22 歲大學生 Chung Kyung-rim 稱,她的同齡人幾乎都在使用 iPhone。她表示,雖然她認爲三星手機在外觀上已有所改進,同時也很喜歡三星最新翻蓋手機的各種配色,但蘋果更漂亮的外觀設計和拍照體驗,多年來一直在她的同齡人中更爲具有吸引力。
一位韓國家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 她孩子的高中同學中,有七成是 iPhone 用戶,他們認爲用蘋果顯得更爲‘時髦’。"
在歐美市場上,蘋果在年輕群體中建立的優勢地位,顯然比在韓國更爲明顯。
市場情報機構 Canalys 去年對來自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的 4000 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西歐,25 歲以下的安卓用戶選擇蘋果作爲下一部智能手機的可能性,幾乎是年齡更大群體的三倍。
調查發現,25 歲以下的蘋果用戶中有 83% 計劃繼續使用 iPhone。而同齡的安卓用戶中,計劃堅持使用安卓的比例還不到一半。
在美國,蘋果手機在年輕群體中更是幾乎 " 一家獨大 "。根據 Canalys 的數據,去年蘋果在美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爲 77%。廣告技術數據平台 Attain 的最新數據顯示,1996 年後出生的 Z 世代用戶占美國所有 iPhone 用戶的 34%,而 Z 世代用戶在美國三星總用戶中的占比則僅爲 10%。
爲何越來越多年輕人會變身 " 果粉 "?
對于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往往會被一些蘋果獨有的功能所吸引,比如 AirDrop,這一蘋果 iOS,iPadOS 和 macOS 系統下特有的功能,可以用于在多台設備之間分享文件,讓朋友們輕松地在 iphone 上分享信息。
iPhone 的設計和美學也通常被年輕人視爲更爲時尚、精緻和現代,吸引了 Z 世代對時尚和潮流技術的渴望,蘋果在創造吸引年輕一代的品牌塑造方面一直要做得更好。
此外,蘋果的社交屬性顯然更是不得不提,尤其是在美國。iPhone 在美國年輕人中廣受歡迎的一個原因是 iMessage 的流行。
iMessage 是蘋果的即時通訊應用,相比于在歐洲盛行的 WhatsApp 和在中國盛行的微信,iMessage 在美國被更多廣泛使用,這本身就爲蘋果建立了無可比拟的優勢。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問題是,安卓手機無法通過蘋果的 iMessage 系統發送信息,這意味着一個安卓用戶參與 iPhone 用戶的群聊時,所有用戶發出的信息都會變成綠色,而不是藍色。
" 任何安卓用戶發出一條綠色信息都會打斷整個聊天,因此,在美國購買 iPhone 的社會壓力非常大," 有美國用戶表現。
毫無疑問,蘋果在年輕人中的崛起可能會鞏固這家美國公司在其一直領先的高端手機業務中的地位。Canalys 的數據顯示,去年蘋果在全球 800 美元及以上售價智能手機發貨量中的份額從 2018 年的 65% 升至了 76%,而三星的份額則從 27% 降至了 17%。
慕尼黑咨詢公司 Philoneos 的 Z 世代品牌策略師 Jakob Ledermann 表示,他對 Z 世代對某一品牌如此重視感到不安,盡管他們被認爲是迄今爲止 " 最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一代。"
雖然三星自 2012 年以來一直是全球總出貨量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但即使在這方面,蘋果也在逼近它的競争對手。根據 Canalys 的數據,過去五年,三星的市場份額基本穩定在 21% 左右,而蘋果的市場份額從 2018 年的 15% 攀升至了 2022 年的 19%。
" 随着年輕消費者對蘋果生态系統的忠誠度越來越高,三星将更難與蘋果競争,"Canalys 高級副總裁 Nicole Peng 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