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的需求是燈塔,爲用戶帶來價值的這種感覺,讓你每天有用不完的勁兒。"
每天早上 7 點半,是李傳海與各團隊約定的早會時間,作爲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吉利汽車中央研究院院長,保持這樣充實的工作節奏,已經成爲李傳海的一種習慣。在他看來,通過對産品、技術的潛心研究和不斷叠代,将用戶需求快速落地所帶來的成就感,正是他與萬人研發團隊不斷前進的動力。
1997 年,大學畢業後的李傳海入職了一家位于湖北的汽車制造工廠,作爲廠裏的第二個年輕人,勤懇的李傳海很快便升任技術負責人被派往北京,機緣巧合下,李傳海擔任過技術總監、售後接待、銷售經理,摸清了産品從研發到市場、再到銷售端的整套流程,用他自己的話說:" 做研發的人一定要懂市場,才能了解用戶關注什麽、需要什麽。"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吉利汽車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傳海
這樣的曆練,爲李傳海的吉利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市場導向、用戶導向的研發理念,亦與吉利 " 以人爲本、以用戶爲中心 " 的造車初心十分契合。
2004 年 7 月,李傳海加入吉利,全程參與和推動了吉利從 2.0 至 4.0 戰略轉型及發展變革過程。近 20 年時間,逐步從基層的研發 " 小兵
" 成長爲吉利汽車研究院的掌舵人,在他的主導下,吉利汽車新能源戰略的 " 尖刀 " ——吉利銀河 L7,已于兩個月前完成上市。
令人側目的是,吉利銀河 L7 一經上市便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熱銷,兩個月以來,吉利銀河 L7 的銷量均穩定在萬台左右,這對于新 " 品牌 " 的首款車型來講,爆款并非易事,吉利是如何做到的?身爲研發一号位的李傳海又是如何面對市場壓力,迅速實現戰略轉型和産品落地的?吉利多年來不遺餘力積累的體系化實力,在智能電動時代是否依然能打?
帶着這些問題,車雲來到了位于甯波杭州灣的吉利汽車研究院,與李傳海展開了一次面對面的深入溝通。
四個階段自我革新
時間撥回到 2006 年,此時的吉利遠景、自由艦剛剛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逐步接棒吉利 1.0 時代的 " 老三樣 " ——豪情、美日、優利歐,雄心不已的吉利就早早謀劃了自己的下一步動作。作爲項目經理,李傳海開始着手帝豪 EC7/RV 的整車研發。
與此同時,吉利汽車也經曆着第一次戰略升級,從 " 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 進步爲 " 造最安全、最節能、最環保的好車 ",開啓了吉利造車的 2.0 階段。在人員短缺、研發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吉利開始構建整車、發動機、變速器、底盤等産品的研發驗證标準和技術體系,引進了全球高水準的設備和生産工藝,以此來保障全新産品的制造品質和研發生産效率。
面對這些革新舉措和理念變化,也給吉利的整個内部團隊帶來了旺盛的士氣。李傳海回憶:" 雖然當時面對很多困難,但有了頂層設計理念來指導産品開發,大家還是很堅定的,目标非常明确。"
三年之後,帝豪走向市場,一炮而紅。
制造水平的提升,直接提高了帝豪系列的産品品質。與之前的産品相比,不論是動态性能、靜态質感,還是用戶體驗,帝豪的産品完成度可謂脫胎換骨,其兩廂的 RV 版本也賦予了帝豪系列更年輕化的産品形象。值得稱道的是,帝豪系列在設計之初就兼顧了 C-NCAP 五星安全标準和 E-NCAP 四星安全标準,安全性處于同級領先地位。
消費者的态度,也從觀望轉變爲真金白銀地投票。時至今日,作爲吉利第一款基于體系标準打造的現象級國民家轎,帝豪系列的市場總保有量近 400 萬台,連續多年穩居中國品牌轎車銷量冠軍,其市場意義不亞于卡羅拉置于豐田。随之而來的,則是吉利品牌形象與認知度的跨越式提升。
經曆 2.0 階段戰略轉型的吉利,從技術研發體系、生産供應體系、産品營銷體系均發生了重大轉變,體系化造車思維的優勢開始逐步顯現。
爲了不讓帝豪成爲 " 昙花一現 ",吉利也一直在未雨綢缪。
2010 年 3 月 28 日,瑞典哥德堡,一場中國 " 布衣 " 迎娶歐洲 " 公主 " 的佳話正在上演。吉利集團與福特汽車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以 18 億美元的金額,正式收購了世界上 " 最安全 " 的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
在外界看來,曆經 8 年的孜孜追求和兩年的漫長談判," 造車狂人 " 李書福終于如願以償,而吉利則讓中國擁有了第一個全球豪華品牌。
但對于吉利而言,更像是挖到了全球汽車工業的寶藏。
從這一天開始,吉利不但擁有了沃爾沃轎車商标的全球所有權和使用權、四個整車制造工廠、涵蓋平台、整車、發動機、安全技術等 1 萬餘項專利和專用知識産權,更收獲了沃爾沃 80 多年的整車和關鍵零部件開發經驗、擁有數千名高素質科研人員的研發體系、以及分布于 100 多個國家的銷售服務體系等一系列的寶貴資源。
正如李書福在記者發布會上所言:" 并購沃爾沃,不能隻考慮輸血,而是要形成造血能力。"
2013 年 2 月,吉利與沃爾沃在瑞典哥德堡聯合成立中歐汽車技術中心(CEVT),并開始構建 CMA 模塊化架構。爲吉利邁入 3.0 精品車階段乃至 4.0 架構造車階段,CMA 模塊化架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借此也得以窺見吉利汽車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主義布局與全球化視野。
" 通過與沃爾沃的聯合開發和項目協同,吉利的技術标準體系與制造工藝完全拉升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談及 CEVT 的意義,李傳海如是講到。
換而言之,歐洲強大的汽車基礎研發能力,與中國強大的學習創新能力相互融合、疊加,其成果很難不強大。根據計劃,吉利集團将投資百億元用于 CMA 架構的研發,爲吉利與沃爾沃兩個品牌提供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同時在開發、測試、成本控制等方面發揮協同效應和規模化優勢。
與 " 造血 " 能力同步進行的是,吉利在醞釀着一場 " 爆款 " 計劃。
随着行業競争的日趨激烈,合資品牌不斷拉低主流市場的産品價位,中國品牌的成本競争優勢逐步削弱,吉利再次調整了戰略規劃,開始向精品車時代進階。在此背景下,基于全球化和 " 品質吉利 " 研發理念打造的旗艦車型——博瑞破殼而出。
作爲當時吉利造車技術的集大成者,博瑞不但承擔了品牌的變革使命,更引領了中國品牌的向上突破。通過博瑞全生命周期的開發與管理,吉利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整車開發體系,同時也爲日後導入 NPDS 整車開發流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傳海向車雲表示,在博瑞項目上,吉利采用強項目組織的方式,将研發、制造、銷售、質量、采購各個領域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戰單元,集中資源讓産品更好的适應市場,滿足用戶需求。此外,作爲吉利 iNTEC 技術品牌戰略落地的首款産品,博瑞搭載了諸多前瞻性的科技成果。
" 我們當時非常大膽地用了很多新技術,像第一代智能駕駛輔助,在當時都還是豪華車才有的功能配置,另外在座艙方面,我們提前兩三年就規劃了 12.3 寸的液晶屏,在當時來說還是比較激進的。博瑞上市以後,整個中國品牌不管是從整車廠還是零部件行業,都加速了智能配置的普及。"
通過多年研發體系建設與融合創新的過程積澱,吉利在産品數量、質量,經銷商網絡建設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碩果,并一步步走上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的寶座,全球知名度不斷提升的同時,吉利也在醞釀着新的發展階段。
2020 年 6 月,吉利宣布進入科技 4.0 時代,轉向全面架構造車,同時依托多個技術架構進行智能電動的轉型升級。而此時手握 BMA、CMA、SPA、SEA 全球基礎四大模塊架構,以及雷神動力、神盾電池、銀河 OS 等領先科技的吉利,還同時擁有超過 10 個子品牌和戴姆勒、路特斯、阿斯頓 · 馬丁等海外車企的股份,形成了多品牌的全球化布局。
吉利通過不斷地 " 做加法 " 将全球資源整合,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競争力,包括研發體系、質量品控體系以及平台化的構建能力等,使其在面對市場和用戶需求變化時,具備了快速響應和高效落地的能力基礎。
巨輪轉向,用戶是燈塔
2023 年 2 月 23 日,杭州亞運會主場館,吉利用 " 下餃子 " 般地幹貨輸出,拉開了新能源戰略發布會的序幕,主角則是在當時掀起汽車圈文案大聯歡的吉利銀河。按照規劃,吉利銀河的産品布局将分爲插混 "L" 系列和純電 "E" 系列兩大陣營,主打 15-30 萬級主流市場,并計劃在兩年内推出 7 款全新車型,作爲該系列的尖刀産品,吉利銀河 L7 迎來全球首發。
不僅如此,在完善的産品矩陣背後,針對新能源時代用戶痛點的解決方案——神盾電池安全系統也在發布會上一同浮出水面。
之所以稱爲系統,是因爲 " 神盾 " 并非隻是針對電芯或是 BMS 的某一項技術應用,而是涵蓋基礎安全、整車安全、智能安全、健康安全四大标準,從電芯、電池包、底盤結構、車身結構、控制管理系統、雲監控等多方面的體系化工程,從而實現全方位的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 7 月,吉利汽車獲得首張新能源汽車安全體系認證,并與中汽研新能源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成立新能源聯合創新實驗室。此舉進一步将雙方的優勢資源相互賦能,形成更爲完善的新能源汽車安全管理體系。同時吉利也将逐級細化新能源汽車安全要求,推進新一代安全标準的落地,用高于國家标準和行業标準的企業标準提升自身産品的安全水平。
吉利在秀肌肉,同時也在告訴消費者,什麽才是電池安全的真正含義。正如吉利基于用戶視角的價值觀:做足表面工作很容易,但誰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痛點,誰才是一個真正的造車者。
從新能源戰略發布,到首款産品吉利銀河 L7 月銷破萬,僅用時不到半年,在這場 " 轉型戰役 " 中,吉利不可謂不高效。車型快速推陳出新,離不開多年以來的技術積澱、強大的研發智造體系力和深厚的産業鏈布局,更離不開對用戶需求的洞察和理解。
" 我們基于數據支撐與市場趨勢的洞察力,已經系統化構建了一套‘産品第一’的方法論,讓用戶思維貫穿産、銷、研全鏈。" 李傳海談到," 如果在某個環節上有争論或者難以決策,我們就會站在用戶視角思考‘用戶到底需要什麽’,不需要糾結所謂的成本和開發周期,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每一款産品都是用戶想要的。"
在研發端,吉利不斷加強與用戶直連,定期向用戶開放工廠體驗、參觀研究院、新能源試驗中心、微米工廠、整車制造工廠等用戶共創活動,使用戶了解吉利的前端研發過程,并收集好的創意和意見進一步評估可行性,形成了主機廠與用戶的高效直連,這些舉措正是吉利 " 開門造車、用戶共創 " 理念的實際體現。
錨定方向,厚積薄發
技術積累是有回報的,厚積薄發是個過程。
2023 年 8 月 22 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布 2023 年上半年财報。數據顯示,吉利汽車上半年總銷量 69.4 萬輛,同比增長 13.1%;收入 731.8 億元,同比增長 25.8%,創同期新高;新能源産品銷量占比 22.7%,達到 15.8 萬輛,同比增長 43.9%。
在上半年汽車市場激烈的競争态勢中,吉利吹響了沖鋒号,旗下所有品牌全面向新能源市場發起沖鋒。
作爲吉利中高端新能源系列的首款車型,吉利銀河 L7 上市次月銷量突破 1 萬 +,迅速進入市場第一陣營,吉利銀河 L6 緊随其後,在剛剛開幕的成都車展打出了頗具競争力的預售價格。幾何系列全面煥新,上半年累計銷量 8.2 萬輛,同比增長 52%。極氪則繼續領跑豪華純電智能市場,上半年累計交付 4.3 萬輛,同比增長 124%。
種種迹象表明,吉利已經全面完成向智能電動化轉型的基礎和生态建設,清晰的品牌區隔,逐步形成了 1+1 大于 2 的效果。同時通過三電技術以及智能化的持續研發投入,旗下産品也正在迎戰智能化轉型。
今年伊始,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正式上線,作爲 " 智能吉利 2025 戰略 " 全新落地的數字新基建,星睿智算中心爲吉利的智能時代提供了智能數據、智能仿真兩大核心算力平台,生态體系算力得到指數級提升,推動了更高維度的智能化科技落地。
基于全球化發展戰略的資源整合能力與智能化生态布局," 大吉利 " 體系不斷加強技術創新,現已成爲目前唯一同時具備汽車、手機乃至芯片、架構、操作系統、高精地圖、低軌衛星等一整套科技生态的企業,構建了自己的科技護城河。
在核心技術實現全棧自研自制的同時,吉利也躍然成爲了中國汽車技術出口的領軍者。僅僅從吉利汽車的角度來看,上半年僅技術授權和技術服務的收入就達到了 27 億元,同比增長 5.5%。
在李傳海看來,技術體系實力的提升結合吉利的全球化布局,爲 " 反向輸出 " 提供了更大的價值發揮空間," 基于技術爲外部賦能的業務場景,同時包含知識産權、技術授權、技術服務,每年的收入超百億,可以說是我們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
吉利的文化與内生力量
如果說技術體系是吉利的基盤,那麽内生的人才力量則是吉利不斷發展蛻變的核心。
實際上,吉利的創業史更像一部教育史。從 1986 年成立,到 1997 年進入汽車行業時就開始創辦學校,目前已爲教育事業累計投入超過百億,同時在企業内部的人才培養體系上,行成了獨特的 " 人才森林 " 理論。
多年來,吉利通過外部高端人才的引進,在企業内部形成 " 大樟樹 " 使其紮根,并通過内生培養機制,使 " 大樟樹 " 不斷帶動 " 小樹苗 " 的成長,形成了一套具有強大生命力以及生态調節能力的 " 人才森林 "。
在回顧 20 年來的成長軌迹時,李傳海表示:" 吉利團隊的文化氛圍、用人理念非常開放,做事也相對簡單、單純,把事情做好,不去想付出多少,或者會有什麽回報,吉利的文化和人才培養機制可以保證每個人的成長,我個人的經曆實際上是非常典型的驗證。"
從 2004 年加入吉利,到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吉利汽車中央研究院院長,在李傳海的成長軌迹中,我們得以窺見吉利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同時也展現出了一個全球化汽車企業的格局與視野,以及它内在的爆發力量。
正是這樣開放、包容的文化和基因,使吉利通過全方位的國際資源整合戰略,從一家民營小企業,成長爲全球汽車集團,在爲中國車赢得尊嚴的同時,更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了中國品牌的創新實力與潛力。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