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40 年代初,兩個盎格魯 - 撒克遜人國家進行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
在這個時期,航空引擎的技術和性能對戰争的勝負至關重要,因爲它們直接影響到軍用飛機的速度、高度和戰鬥力。
當時的飛機發動機技術主要由英國的羅爾斯 · 羅伊斯公司(Rolls-Royce)和美國的普惠公司(Pratt & Whitney)掌握。
這場競争很快就變得殘酷和激烈,兩家公司開始在價格上展開競争,以争取更多的訂單。競争的結果是航空引擎價格的急劇下降,同時也導緻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大幅下降。
最終,這場價格戰導緻了羅爾斯 · 羅伊斯公司的破産,而普惠公司也遭受了嚴重的财務損失。羅爾斯 · 羅伊斯公司後來拓展了汽車業務,就是我們熟知的勞斯萊斯。
燈塔國勝利了。後來,全球最有競争力的飛機、汽車,都出現在北美,而日不落帝國的工業,無法再和美國抗衡。
80 年後,一場涉及面更廣、更多公司參與、更關乎國運的汽車價格戰,在東方大國拉開。
因爲全球最主要的汽車品牌都投身中國市場,所以,這場價格戰幾乎席卷了全球主要的汽車工業國家,影響了全球所有車企。
不過,最主要的對手仍然隻有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以特斯拉、比亞迪爲代表的新能源車企全面開火,新能源車陣營内部火拼,傳統燃油車疲于應付。
特斯拉無情的價格屠刀,讓很多車企卷無可卷。新能源汽車之争,成了國家産業之争:中國舉國家之力投入十幾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進入了決戰期。
4、5 月汽車價格戰打得天昏地暗,很多汽車人無暇體會一天春日的暖陽,一位在汽車行業内頗有分量的老人在一場閉門論壇上說:
特斯拉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01. 屠刀下的陰霾
今年上半年,有幾家原計劃要推新車上市的車企,都延遲了上市時間。
汽車價格飄忽不定,市場混亂,此時做一個決策實在太難。一波一波的價格戰大潮,徹底打亂了車企的規劃。此前定下來的銷售價格,不得不改了又改。
有些合資車企的中方,要求修改新車的售價,負責車型開發的外方根本不能接受,困難擺在那裏:數百家供應商價格都定了,要降價就得重新談判。
實在不能再拖了,有一家車企硬着頭皮,按照原定的價格推出了一款重磅車型。負責銷售的高管心裏也沒有底,上市第一天就私下問媒體:
你們覺得價格有競争力嗎?
在這之前,比亞迪已經在多款車型上,采取了一撸到底的降價,幅度之大,相對于砸同行的飯碗。
2 月 10 日,比亞迪秦 PLUS DM-i 2023 冠軍版正式上市,售價區間爲 9.98-14.58 萬元。秦 PLUS DM-i 冠軍版的起步價定在 10 萬元以下,已經進入緊湊型燃油車價格區間。
兩個月後,比亞迪漢 DM-i 冠軍版将價格下探到 20 萬以内,價格區間爲 18.98-24.98 萬元,讓合資品牌的中高級轎車眼前一黑,沒辦法回應。
在定價這件事上,如果到了求助媒體的境地,說明車企已經極不自信。果然,那位高管的預感沒有錯,新車上市後銷量稀裏嘩啦,被市場暴擊得沒有還手之力。
不過,比亞迪還是一個跟随者,真正掀起價格戰的,是特斯拉。
今年 1 月,特斯拉開始大幅度降價。後來的 4、5、6 月,特斯拉每個月價格都有變動,降多漲少,特斯拉進行了爲期半年的價格戰。
到了 7 月,特斯拉又發動了變相的價格戰,轉介紹購車可獲得最高 7000 元的獎勵。如果将特斯拉每一輪的降價累加到一起,降價幅度之大,可以說是一場史無前例、腥風血雨的決鬥了。
這是一輪由新能源車企發起的,對傳統燃油車的總攻。幾乎所有品牌都卷進了這一場價格戰中,很多還在轉型期的車企,打不出一張有力的牌,隻能眼睜睜将市場拱手讓人。
有一家車企上半年上了一款新能源車,就被判定價格貴了,賣不動。中外雙方高管召集到一起開會,吵了兩個月,将價格調下去了,但沒過多久,别人又降了。
跟還是不跟?這不是一個值得讨論的話題,而是一個送命題。這家車企的高管,在一次深夜的燒烤攤上,邊喝着大烏蘇,邊吐槽:
市場從來沒有這麽難過。你以爲到底了,人家還在半山腰。
今年上半年,國内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1324.8 萬輛和 1323.9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9.3% 和 9.8%。在房地産、外貿等一片哀鴻中,汽車保持了難得的增長,看似成績不錯。
不過,大部分車企體會不到增長的溫暖,因爲這是在車企犧牲大量利潤下,換來的增長。今年 1-4 月,汽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隻有 3.9%,而整個工業的利潤率爲 4.9%。汽車拉低了工業賺錢的平均值,到了 " 人憎狗嫌 " 的行列。
02. 停戰了?
中國汽車行業的競争,已經是非常充分的競争,要在産業鏈上壓低供應商價格,大幅度降低成本,幾乎不太可能。
有些車企爲了降低成本,不得不裁員,首先瞄準的是銷售公司。精打細算 " 三個人的活,兩個人幹 ",這樣就可以節約 30% 的人力成本。
後面有人舉着槍在追,所有車企都在拼命奔跑,隻有一條信念:卷不死自己,就能卷死對手。
市場上每次有頭部車企降價的傳聞,都會令汽車行業的半數人夜不能寐。後來很多假消息,都能令人爲之一驚:不會是真的吧。
許多人的心底,在問同一個問題:特斯拉、比亞迪還會不會降價?
盡管協會拉 16 家車企在大會上搞了個承諾,但所有人知道,如果要降價,沒有人能阻止。畢竟,國家有反壟斷法。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問他們還有沒有降價空間。我們先來看一張表格:
今年 1 季度,比亞迪的單車淨利潤 7481 元,特斯拉的單車淨利潤爲 4.2 萬元。從汽車行業的平均單車利潤看,比亞迪降價的空間不大了,而特斯拉仍有較大的空間。
不過,比亞迪采取的是利潤換規模策略,犧牲單車利潤,獲得銷量規模,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整體利潤約爲 105 億 -117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192.05%-225.43%。比亞迪的整體賺錢能力,已經遠超同行。
特斯拉比比亞迪賺錢能力更強,今年一季度就有 25.13 億美元(約 180 億人民币)進賬,半年可能有約 350-400 億利潤。
從新能源汽車的成本上看,最大的變量是動力電池。目前,動力電池市場結構性過剩,原材料碳酸锂已經連續多個月維持在 20-30 萬元 / 噸的低位,大概率不會再像去年一樣狂飙,意味着新能源車的成本不太可能飙升。
所以,比亞迪和特斯拉,仍然有巨大的降價空間。無非是 " 他們會不會主動打,什麽時候打 " 這兩個問題。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處在戰國初期,即将進入吞并和統一階段,全球巨量的市場份額會進入排名前五的車企。誰能在此時獲得市場地位,誰就将一統江湖。
船夫哥和馬斯克都已經久經沙場,等了十多年就等這一天,特斯拉和比亞迪不太可能放棄這個機會,給傳統車巨頭轉型的時間——這就是那盤大棋。
所以,隻要他們有一定的利潤,價格戰就一定會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