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顧嘉輝(原名顧嘉煇," 煇 " 沒有對應的簡體字,為表尊重,以下用原名)于 1 月 3 日在加拿大去世的消息,心裡久久難以平靜。
熱愛香港流行文化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個名字。就算對顧嘉煇不了解,那些旋律也早已熟記于心。
" 浪奔浪流,萬裡濤濤江水永不休 "(《上海灘》)
" 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 "(《萬水千山總是情》)
" 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内波瀾現 "(《鐵血丹心》)
這些歌在中國至少三代人中的傳唱度有多高,不用我多說。對喜歡港樂的人來說,這些歌詞更是刻在骨子裡,不由自主就能唱出來,就算不會粵語,也會跟着哼。
但我們的流行樂壇,作曲人的知名度往往不如作詞人。顧嘉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嶄露頭角,于七十年代末和黃霑二人雙劍合璧,創作出諸多劃時代的流行歌曲,自此開創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樂壇佳話。
對當今的觀衆來說,黃霑的名氣更盛。也不奇怪,畢竟黃霑口才、文才、曲才皆一流,且性格放浪不羁,一生留下太多奇聞趣談和風流韻事。
而顧嘉煇的個性恰恰與黃霑相反,寡言、謙虛、内斂,一生創作了 1200 多首歌曲,獲獎無數,所有情懷都化成了音符,的确也無需多言。
二人合開的 " 香港輝黃 2000 演唱會 " 上,黃霑給自己和老友的組合取名 "霑前顧後",極為形象。
這場著名的演唱會除了兩人合作的經典歌曲表演以外,幾乎成了黃霑的個人脫口秀,靠他一張嘴就能頂上半張票價。台前的黃霑像個老頑童,葷素不忌,拿政治開涮也就罷了,還順勢用顧嘉煇的曲開黃腔。而顧嘉煇呢,則在他身後無奈地憨笑。
" 他在鬧,他在笑 ",誰能想到二十年前的老年 CP 竟然這麼好嗑?
當然,嗑 CP 隻是句玩笑話。
不善言辭的顧嘉煇是黃霑背後的男人,也是站在香港樂壇背後的男人。
顧嘉煇是香港流行音樂的開山鼻祖之一。他的《啼笑因緣》,以及許冠傑的《鬼馬雙星》等,是第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香港流行歌曲。
年輕的聽衆可能覺得上述歌曲聽起來都很有年代感,那是因為香港有自己的本土流行音樂之前(也就是上世紀 70 年代之前),在粵語地區流傳的大多是粵曲小調,而那時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年輕人都喜歡唱英文歌。
現在更普遍的說法是,許冠傑是香港流行音樂之父。他的優勢在于既作詞又作曲,大膽以港式俚語入曲,一掃當時認為俚語 " 低俗 " 的風氣,用最市井的語言唱出香港市民的心聲,将港樂提升至觀照現實的高度。
在當時的樂壇,這是屬于後生仔的勇猛。
而顧嘉煇的開創性則更顯溫和。他的曲常常搭配葉紹德、黃霑、鄧偉雄、林振強等人的詞,他們擅長化用古典詩詞,文白夾雜,配上中西混血的樂曲,剛剛好。
同時,七八十年代也是香港影視業騰飛的時期,顧嘉煇早期為 TVB 電視劇寫過大量主題曲,一到飯點,香港家家戶戶就響起他們的歌,想不聽都難。
總而言之,正是顧嘉煇、許冠傑等人利用自己的西學背景,結合傳統粵曲,寫出了一批風格獨特又朗朗上口的歌曲,使得港樂真正流行開來。
當然,港樂的發展史是一回事,接受史又是另一回事。
顧嘉煇創作列表裡那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歌曲,比如《啼笑因緣》,比如《家變》(标志着顧嘉輝、黃霑、羅文 " 鐵三角 " 成立),對于非粵語地區的年輕觀衆來說其實頗為遙遠。
作為非粵語地區的 90 後,我第一次聽到顧嘉煇的音樂,應該是幼時各個地方台不斷重播的 83 版射雕主題曲《鐵血丹心》。
第一次在電視上聽《鐵血丹心》時,83 版射雕距内地 1985 年第一次轉播應該已經過去近二十年了。但這并不妨礙我的家人對 83 版射雕和翁美玲黃日華的熱情,尤其是外婆。
外婆中年時,内地正掀起瓊瑤熱和金庸熱,她是堅定的武俠派,不愛看卿卿我我,就愛看江湖恩仇。二十年後,她退休了,每天買菜做飯帶娃(也就是我)。這時電視台重播 83 版射雕,于是《鐵血丹心》那激昂的前奏,就成了我的暑假開場曲。
而 " 依稀往夢似曾見 " 大概也是我學會的第一句粵語。
當然,小時候爛熟于心的旋律,反而難以覺察到它的好處,隻覺得是因為大街小巷都在放,所以自然而然跟着學會了而已。
長大後重聽《鐵血丹心》,猛然被羅文和甄妮剛柔并濟的唱腔所驚豔,而這種如藤蔓般糾纏的男女複調的編曲則歸功于顧嘉煇。
每每聽到此曲,我都會想到《一生所愛》。同樣是纏綿悱恻的經典愛情,同樣發生在開闊的空間(一個是草原,一個是大漠),同樣由優秀的香港音樂人所做(《一生所愛》的作者盧冠廷也極具才華,為香港電影的配樂貢獻良多),它們分别代表着香港影視劇配樂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
《鐵血丹心》以及當時顧嘉煇為武俠劇所創作的大批歌曲,無論詞曲都充滿了一股天真的豪氣。
情要癡,理要正,隻要心中光明磊落,萬水千山任我縱橫,《鐵血丹心》的曲子就是對這種江湖俠義的精準概括,從前奏就開始的和聲部分(也就是很多人唯一會唱的 " 啊 ~ 啊 ~ 啊 ~")更是将這種英雄氣概烘托到極緻。
然而到了九十年代,高亢的唱調被一個人的低吟取代,以前是 " 身經百劫也在心間,恩義兩難斷 ",現在是 " 苦海翻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前者是情誼永存的堅定,後者是宿命難違的哀歎,俨然從現代過渡到了後現代。這種過渡不僅是兩代音樂人曲風的轉變,也暗示了整個香港電影行業風雲變幻。
這裡推薦一下《鐵血丹心》的另一個版本," 顧嘉煇大師經典演唱會 " 上,葉麗儀(《上海灘》的原唱)和陳潔靈兩位資深女歌手的演繹也不輸羅文甄妮(B 站上看視頻效果更佳)。
葉麗儀的唱腔铿锵,配上老派的粵語發音和古典歌詞,别有一番風情。有網友說這一版是 " 兩位師太在鬥内功 ",評價很到位。
而顧嘉煇和黃霑合作的武俠歌曲,首推《兩忘煙水裡》。
這首歌是 1982 年 TVB 版《天龍八部之六脈神劍》的主題曲,講的是喬峰和阿朱的愛情。
黃霑的詞開頭兩句化用了《天龍八部》裡那句著名的 " 塞上牛羊空許約,燭畔鬓雲有舊盟 "。
接下來則是典型的黃氏風格——" 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風遠去;往日意,今日癡,他朝兩忘煙水裡 "。
和他為自己葬禮選的哀樂《楚留香》一脈相承——
"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
顧嘉煇的曲則難以用語言形容。也許對比兩個版本的演唱,可以品出這首曲子的味道。
一是關正傑和關菊英的原唱,二是 2012 年 " 顧嘉煇大師經典演唱會 " 林子祥和謝安琪的翻唱 live 版。
林子祥和謝安琪是我更為熟悉的兩位歌手。林子祥的唱腔直抒胸臆、恣意奔湧,有老派的港式豪氣,謝安琪則是當時港樂新生力量的代表,聲線獨特,唱法也更加靈動。
兩人合作的這一版從完成度來看,并非沒有瑕疵。這是謝安琪作為晚輩第一次與林子祥同台,也是難得在樂壇泰鬥顧嘉輝面前唱他的歌,心情難免激動緊張,所以氣息稍顯不穩(不過謝安琪的聲線倒是很貼合原著裡的阿朱,溫柔堅強之餘不失少女的跳脫)。
但整曲的哀而不傷依舊被演繹得很好,隻是老年林子祥滄桑的聲線不像是當年與阿朱苦戀的中年喬峰,更像是另一個平行世界裡感歎自己塵滿面鬓如霜,不敢與阿朱相見的老年喬峰。
而關正傑和關菊英兩位歌手的聲音狀态則與書中的喬朱戀更加契合,尤其是關正傑的演繹,仿佛中年喬峰就在面前,正在和阿朱互訴衷腸,即使是最後的告别,為使愛人不過分悲傷,也要盡量平靜隐忍。
喬朱戀是出了名的凄絕,但顧嘉煇的譜曲卻沒有極力渲染悲戚的氛圍,反而用更加舒緩的曲調抒寫兩人的 " 不悔 "。因為今生 " 不悔 ",所以即便他朝 " 兩忘 " 也不遺憾。這首曲子續寫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也撫平了很多人對這場苦戀的意難平。
作為江湖兒女的心聲,《兩忘煙水裡》無出其右。
顧嘉煇本人對此曲也相當滿意。
90 年代,黃霑曾被問到自己最得意的歌,他答道,《滄海一聲笑》高邁悠遠,最為俠氣,《舊夢不須記》哀而不怨,柔情萬般,兩首歌集結了俠骨和柔情。此話傳到顧嘉煇那裡,他大笑," 一首《兩忘煙水裡》就已經俠骨柔情,兩樣都有了,這個笨黃霑居然要講兩首。" 黃霑得悉,立刻收回自己的話,在專欄上稱 " 唯煇哥馬首是瞻 "。
其實到了八十年代後期,顧嘉煇明顯減産。
此時香港樂壇已經湧現出許多優秀後輩,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等巨星悉數登場,而他們背後則是自稱顧嘉煇 " 半個徒弟 " 的音樂人黎小田。影視劇配樂方面,亦有不少後輩接過接力棒,同時,從内地來的同輩人胡偉立則跟香港電影的聯系更加緊密。
此時已經年過半百的顧嘉煇創作精力已經不能和鼎盛時期同日而語,但他依舊交出了足以留名港樂史的經典之作——《當年情》、《英雄本色》的配樂《Mark'sTheme》,以及名聲稍遜但同等分量的《奔向未來日子》。
《當年情》是張國榮早中期的代表作之一,曾提名第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但最終敗給了區丁平導演的《夢中人》的主題曲《夢中情》。
如今記得獲獎者的不多,但《當年情》早已随《英雄本色》一起成為永不褪色的港片記憶。
和顧嘉煇早期音樂有所不同,哪怕時隔三十餘年去聽《當年情》,都不會覺得過時。
這首詞是黃霑為紀念自己和導演吳宇森的友誼而作,完全免費。不過以我個人喜好來看,這次黃霑的詞在他的作品中不算上乘,但顧嘉煇的作曲和編曲令整首歌增色不少。當然,張國榮的演繹使三人合作形成了完美的閉環。
如今、詞、曲、唱的三位都已離開人間,可見三十年的時間足以翻雲覆雨,令人唏噓不已。
好在優秀的音樂可以與時間抗衡。
《當年情》有很多版本,除了張國榮的錄音室版本和 live 版,各種編曲的純音樂版本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 " 和興白花油(顧嘉煇黃霑真友情演唱會)" 的鋼琴獨奏版(網易雲上可以聽到),以及 " 顧嘉煇大師經典演唱會 " 的開場曲《Overture》裡交響樂團的演奏。
不同的編曲有不同的情緒,甚至令觀衆構想出的畫面也截然不同。《當年情》不僅是流行單曲,也是電影配樂,《英雄本色》對它的運用可以體現顧嘉煇在為電影作樂的特點。他的一首歌往往可以分成幾部分,配以不同的編曲,就能滿足整部電影的大部分配樂。
影片中溫馨的親情、友情戲份,配樂就化用了《當年情》抒情的主歌部分。比如小馬哥說出遺言 " 做兄弟的…… " 時,憂郁的口琴獨奏道盡哀情。每當沖突驟起,人物情緒激烈時,更為激蕩的副歌部分适時響起,則與片中人物的悲壯遭遇相得益彰。
可能是吳宇森實在偏愛小馬哥,所以小馬哥不僅是片中擁有大特寫最多的人,也是唯一擁有主題曲的角色。
顧嘉煇也不負重托,《Mark's Theme》的前奏一響起,觀衆就知道這是調轉船頭、決心與朋友同生共死的小馬哥:
" 香港的夜景這麼美……我們從頭開始。"
以現在的眼光看,《英雄本色》的原聲顯然過于簡單。後來的港片愈發注重配樂,OST 動辄十幾甚至幾十首樂曲,各種場景、人物都有獨立的樂章,共同構成了立體而繁複的原聲大碟(可以參考陳光榮為《無間道》系列創作的配樂)。
《英雄本色》原聲碟的簡約、直接、好用,和《英雄本色》這部電影本身一樣,像極了八十年代的注腳,規則正在成型,但還未真正建立,一切都在野蠻生長。
這股天真延續到了顧嘉煇創作生涯的尾聲,也拉開了香港影視黃金時代的序幕。
如今,輝黃西去,天真難續。好在還有音樂和電影幫我們留那段純真年代。
篇幅有限,一篇文章不可能囊括顧嘉煇所有經典。況且,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就像天上的明月,月光是他們的作品。月光下,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影子,陰影有你的私人記憶和情感。
今天我也不過是把顧嘉輝帶給我的影子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在别人的影子裡,也許還會有《獅子山下》,有最愛扮靓的羅文,有他為李小龍幾部經典作品的配樂……
在這個大師凋零、略顯傷感的 2023 年初,緬懷顧嘉煇的最好方式就是認真聽歌,問問自己:
江月何年初照人?
-END-
互動話題
你最喜歡顧嘉輝的哪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