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科普中國星空講壇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勇攀高峰、敢爲人先
追求真理、嚴謹治學
用智慧、汗水和鮮血
在中華大地上樹立起
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
鑄就了獨特的科學家精神氣質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
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财富
科普中國星空講壇
特邀 5 位專家學者
講述他們科研背後的精彩故事
分享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時間
11 月 16 日(本周四)18:00
主題
" 無限探索 科學追光 "
演講嘉賓
丁巍偉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所大洋與深海科學基地主任
演講主題
《冰與火之歌—— JASIMInE 航次記》
北極是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之一,在這片寒冷的土地上,孕育着豐富的生命、珍貴的資源、神秘的奇觀和無限的潛力,不管在地質科學、大氣科學還是生命科學中,其都擁有着特殊的地位。到底是什麽造就了如此奇特的地域?國科考隊員一直在探尋這背後的秘密。那麽,科考隊員們是如何開展的研究?他們解開了極地深處隐藏着的哪些秘密?科考航路上的風光和生活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踏上北極之旅,揭開這片世界極地的神秘面紗。
馬耀光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演講主題
《科學追光,打開未來科技的大門》
近年來,制冷界的 " 環保新秀 " 輻射制冷技術頗受人們關注。爲了幫助人們應對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極端氣候條件,基于輻射制冷技術的人體熱管理織物被廣泛研究。超材料織物與普通織物有何區别?其如何同步實現隔熱和降溫?該材料何時能實現市場化應用?
亓洪興
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副院長
演講主題
《一眼識萬物——探秘星載高光譜成像儀》
星載高光譜遙感技術可通過光譜特征對地物進行大範圍快速精細識别,在自然資源勘查、生态環境保護、精細農業、碳排放監測和地表異常即時探測等方面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2021 年、2022 年,我國已連續成功發射兩顆高分五号衛星,使星載高光譜成像技術的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高光譜成像儀的特殊性在哪?它是如何實現 " 一眼識萬物 " 的?
周卓誠
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演講主題
《漁我所欲,科普出圈》
爲維護長江流域的生态環境與魚類資源,我國從 2020 年開始在長江流域實施爲期 10 年的禁漁政策。人類活動對長江生态造成了什麽影響?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啓動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晶晶
浙江大學良渚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演講主題
《揭秘新時代的 " 女娲 " 和 " 華佗 "》
人體由各種各樣的細胞組成,大約有 3 萬億個細胞在我們的身體内相互協作,通過不同的細胞類型、組成和功能,最終構成了 " 千人千面 " 的人體。無數科學家都想通過研究細胞來更深入地了解人體,近兩年,我國科學家提出了深度學習模型 " 女娲 " 和一種新穎的分析框架 " 華佗 "。這兩項新研究如何通過細胞來探究生物的秘密?未來應用場景和趨勢是怎樣的?
本周四(11 月 16 日)晚 6 點
讓我們一起走近一線科研工作者
了解他們背後鮮活的科研故事
策劃制作
責編、文案丨鍾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