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 IC)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 需要承認鄉村經濟沒辦法完全像工業化社會,把各種客觀事物都做成可标信息。爲此,應該在一定條件下,對不同地區資源環境由當地完成自主内部定價。"
8 月 26 日,在第二屆鄉村振興數智創新論壇上," 三農 " 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溫鐵軍詳細闡釋在鄉村經濟數字化發展面臨諸多難題下,可能可以采取的解決方法。
2023 年 4 月 19 日,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印發的《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試點工作方案》提出,指導各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産權規範化流轉交易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規劃引領、運行監管、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溫鐵軍解釋稱,推動農村産權規範化流轉交易過程中,自主内部定價有點類似于證券市場中戰略投資人對暫未上市公司的資産定價,然後再進一步進入二級市場。" 如果由本村人對本村域範圍内的山水田林湖草沙等資源做出自己的評估,相當于讓與每個村民利益相關的資源變資産,這個過程中,村民也能積極地參與研究讨論,從而使村民集體資産成爲可标的、可處置資産的難度大大降低,進而産生溢價收益。"
提出此解決辦法的背景是,長期以來,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推進非常複雜。溫鐵軍介紹,在城市中,大量客觀事物可被标準化處理,凡屬于可标信息都可集成進而被規模化處理,所以數字經濟往往在城市中容易實現。但目前爲止,并不具備把大量鄉村經濟發展情況做數字化表達的條件。
溫鐵軍介紹,因爲國内各地自然資源、環境條件千差萬别,因此鄉村天然存在着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如農業生産者從自然資源中獲得的信息具有嚴重的不對稱關系;外部消費者與農業生産者之間也存在着信息不對稱,所以鄉村經濟活動中容易出現供需平衡的矛盾,比如菜賤傷農或蔬菜等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等現象。
其次,溫鐵軍表示,盡管目前有一些針對鄉村資源環境條件的采集信息,但這些數據信息想真正應用到數字鄉村中,也會受到多部門的規定約束。比如氣象、水文信息等數據的跨部門共享還面臨一些阻礙。
在鄉村治理層面,溫鐵軍表示,總體上,用單一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來約束千差萬别的鄉村經濟活動或社會活動很難做到,鄉村治理應該是一個多元互動的過程。也因爲此,城鄉之間存在着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經過多年努力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凡是在城市中可以規範的部門或者可以規範運作的制度,一旦照搬到鄉村,往往都會失靈。"
在這樣的背景下,溫鐵軍介紹,外部特别是以城市爲背景的各種各樣經濟主體、社會主體隻要想下鄉,就一定會遭遇到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 " 交易費用陷阱 "。簡單而言,外部主體深入鄉土時,面對的是一個充滿各種不确定性的環境,且信息來源于成千上萬以家庭爲單位的多種經營的小農,因此想采集标準化信息就非常難。
由此,溫鐵軍總結說,因爲信息不對稱,農村中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都很難和現代數字經濟相結合,即處于非标狀态,而城市基本以工業化爲經濟發展主體,因此大部分都處于可标狀态。
并且,溫鐵軍還提醒道,目前有一些可以和數字經濟相結合的規模型企業開始在鄉村推行數字化工作,但其中一項關鍵問題是,企業往往把農業生産變成車間化、工廠化,即用工業化方式改造農業生産方式。這個過程中,大概率需要同時配套一些化學技術。" 盡管這些信息是标準化的,但卻不是在自然過程中完成的農業過程,這種現象應該值得被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