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産業格局加速變革的當下,歐洲汽車産業正深陷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大衆、奧迪、福特、Stellantis 等車企以及博世、舍弗勒、采埃孚等零部件巨頭在内的多家企業,将在歐洲累計裁員約 5 萬人。
2024 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大衆汽車集團實現營收 784.78 億歐元,同比下降 0.5%;營業利潤 28.55 億歐元,同比下降高達 41.7%,跌至三年來的最低水平。爲了應對利潤下降的局面,大衆計劃關閉至少三家德國本土工廠,并裁撤上萬名員工 。大衆汽車品牌負責人舍費爾表示,大衆汽車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他歐洲同行的近兩倍,需要在 3 至 4 年内減少 40 億歐元,因此在德國關廠裁員不可避免,但這一計劃遭到了工會的強烈反對,德國金屬工會已表示若管理層堅持關廠和裁員,将于 12 月 1 日起舉行大規模罷工。奧迪也面臨着巨大的經營壓力。11 月初,奧迪宣布計劃裁減約 15% 的非生産類工作崗位,此次裁員将波及德國 4500 個崗位。此前,奧迪已經宣布計劃關閉布魯塞爾的一家工廠并在那裏裁掉 3000 個工作崗位。
此外,歐洲汽車制造商 Stellantis 計劃于 2025 年 1 月 5 日起對西班牙托萊多 Assembly Complex 近 1100 名員工實施無限期裁員,主要是将裝配工廠的運作模式從一天兩班壓縮爲一天一個班次。福特汽車于 11 月 20 日表示,由于遭遇經濟逆風、競争壓力加劇以及電動汽車銷量低于預期,公司将于 2027 年底前在歐洲和英國裁員 4000 人,其中大部分裁員崗位在德國。德國的另一大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 - 奔馳,也在考慮将每年的成本削減數十億歐元,雖未明确具體裁員人數,但降本計劃已在實施之中。
不僅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也面臨着裁員危機。博世作爲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其 2024 年的經營狀況也不容樂觀。博世首席執行官 Stefan Hartung 于 11 月 4 日表示,公司在 2024 年将無法實現其财務目标,并可能會進一步調整人員配置。博世此次裁員 7000 人,主要涉及汽車供應部門,同時也波及到工具部門和負責家用電器的 BSH 子公司 。這已經是博世今年以來的第 3 次裁員計劃,今年 1 月和 2 月已裁員 4700 人。舍弗勒集團在 2024 年 11 月 5 日宣布,将在歐洲裁員約 4700 人,其中在德國将裁員約 2800 人,并計劃關閉 2 家歐洲工廠。舍弗勒今年第三季度營業利潤幾乎腰斬,其原因主要是歐洲汽車業的低迷拖累了其零部件的銷售。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早在 7 月就表示,到 2028 年将裁員 1.4 萬人。采埃孚在德國共擁有約 5.4 萬名員工,這意味着其将在未來幾年内削減約四分之一的德國員工。法國輪胎巨頭米其林于 11 月 5 日宣布将關閉其位于法國紹萊和瓦納的兩家工廠,這将導緻約 1250 名工人失去工作崗位。米其林表示,被關閉的兩個工廠受到乘用車、輕型卡車和卡車輪胎市場結構轉型以及歐洲競争力惡化的嚴重影響,尤其是通脹和能源價格上漲。
這一現象的背後,所折射出的是歐洲汽車産業在傳統優勢面臨挑戰、新興趨勢應對不力以及全球競争壓力下的掙紮與彷徨。
傳統燃油車市場萎縮:利潤下滑的核心因素
長期以來,歐洲汽車企業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憑借深厚的技術積澱、精湛的工藝和廣泛的品牌影響力占據着重要的市場地位。然而,随着全球環保意識的覺醒和各國對碳排放法規的日益嚴苛,傳統燃油車市場正遭受着猛烈的沖擊。
在歐洲本土,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政策持續發力,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型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以挪威爲例,其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在某些時段已經超過了 80%,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普及的典範。而在全球其他主要汽車市場,如中國和美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也極爲強勁。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量連年攀升,2023 年新能源汽車産量達到 958.7 萬輛,銷量達到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不僅有本土新興品牌如比亞迪、蔚來等的崛起,還吸引了特斯拉等國際品牌的大規模投資與布局。美國則在政府的推動下,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扶持力度,設定了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 50% 的雄心勃勃的目标。
這種市場格局的轉變,使得歐洲傳統汽車企業的燃油車銷量出現明顯下滑。例如,大衆汽車集團在部分傳統燃油車細分市場的份額在過去五年間累計下降了約 15%,其曾經的暢銷車型高爾夫在 2024 年前三季度的歐洲銷量相較于 2019 年同期下滑了近 20%,在面對新能源競品時,市場表現大不如前。
銷量的下滑直接導緻了車企利潤的萎縮,因爲傳統燃油車業務一直是歐洲汽車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在研發、生産、銷售以及售後等一系列環節中,歐洲車企在燃油車領域建立了龐大而複雜的産業鏈體系,而如今這個體系正面臨着需求端的巨大挑戰,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據統計,某歐洲大型車企的傳統燃油車業務利潤在過去三年間減少了約 30%。
新能源轉型遲緩:錯失先機的代價
盡管歐洲汽車企業并非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毫無察覺,但在轉型過程中卻顯得步伐沉重而遲緩。與特斯拉等在新能源領域率先布局并取得領先優勢的企業相比,歐洲車企在技術研發、生産制造以及市場推廣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後。
在電池技術方面,雖然歐洲也在積極投入研發并試圖建立本土的電池供應鏈,但目前仍高度依賴亞洲的電池供應商,如甯德時代、LG 化學等。歐洲本土電池産能僅能滿足其新能源汽車需求的約 30% 左右。這不僅使得歐洲車企在電池供應的穩定性和成本控制上處于被動地位,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新能源汽車的産能擴張和産品叠代速度。例如,一些歐洲車企由于電池供應不足,不得不推遲新車型的推出計劃,或者減少現有車型的産量,從而錯失市場先機。某歐洲車企原本計劃在 2024 年推出一款重要的新能源車型,但因電池供應問題推遲了近半年,導緻其在市場競争中處于不利地位。
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歐洲也落後于中國等國家。中國截至 2024 年已建成公共充電樁數量超過 200 萬個,平均每 3 輛新能源汽車就擁有 1 個公共充電樁,而歐洲公共充電樁數量僅約 50 萬個,平均每 10 輛新能源汽車才有 1 個公共充電樁。這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存在續航焦慮,進而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據調查,約 40% 的歐洲消費者因爲擔心充電不便而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轉而繼續選擇傳統燃油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
此外,歐洲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定位和産品策略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企業過于注重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開拓,而忽視了中低端市場的巨大潛力。例如,寶馬、奔馳等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價格相對較高,主要面向高收入群體,其入門級新能源車型售價普遍在 5 萬歐元以上,而在大衆消費市場的競争力相對較弱。相比之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不僅在高端市場有所突破,還在中低端市場推出了衆多性價比高的車型,如五菱宏光 MINI EV 售價僅約 3 萬 - 5 萬人民币(約合 0.4 萬 - 0.6 萬歐元),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全球競争壓力加劇:内外交困的處境
除了面臨本土市場的變革和自身轉型的難題,歐洲汽車企業還在全球範圍内遭遇了激烈的競争壓力。來自亞洲和美國的汽車企業正不斷侵蝕歐洲車企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加劇了其利潤流失和裁員的困境。
亞洲的汽車企業,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車企,在傳統燃油車領域一直擁有較強的競争力,并且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也迅速崛起。日本的豐田、本田等企業在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豐田的混合動力汽車全球銷量累計已超過 2000 萬輛,并且正在加大對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投入。韓國的現代、起亞等企業則在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制造和全球市場推廣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現代汽車 2024 年前三季度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約 8%,這些亞洲車企憑借其在成本控制、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的優勢,在歐洲市場以及全球其他市場與歐洲車企展開了激烈的競争。
美國的汽車企業同樣不容小觑。特斯拉作爲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軍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上獨樹一幟,如其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自動駕駛技術等,還在全球範圍内建立了龐大的超級充電網絡,已建成超 5000 座超級充電站,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此外,美國傳統汽車企業如通用、福特等也在加速新能源轉型,通用汽車計劃到 2025 年推出 30 款新能源車型,并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加大研發投入,試圖在未來的汽車産業競争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這種全球競争的大環境下,歐洲汽車企業面臨着腹背受敵的困境。一方面,要應對本土市場新能源轉型帶來的挑戰;另一方面,還要在全球市場與來自亞洲和美國的競争對手搶奪份額。在雙重壓力之下,歐洲車企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爲了降低成本、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裁員成爲了無奈之舉。某歐洲車企在與亞洲和美國車企競争中,其市場份額在過去兩年間被蠶食了約 10%,導緻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啓動裁員計劃。
裁員背後的連鎖反應:産業生态的動蕩
歐洲汽車産業的大裁員并非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将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整個歐洲汽車産業生态産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對于汽車企業自身而言,裁員雖然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降低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導緻企業人才流失、創新能力下降。汽車産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産業,大量的研發、工程和技術人才是企業保持競争力的核心要素。一旦這些人才流失,企業在技術研發、産品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将會受到嚴重削弱,進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某歐洲車企在裁員過程中,研發部門裁減了約 20% 的人員,導緻其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研發上進展緩慢,原本計劃推出的新一代電池技術推遲了一年多才取得初步成果,使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争中更加處于劣勢。
其次,對于汽車産業鏈上下遊企業來說,車企的裁員也将帶來巨大的沖擊。汽車産業鏈涵蓋了零部件供應商、經銷商、售後服務商等衆多環節,這些環節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當車企大規模裁員時,其零部件采購量可能會相應減少,這将直接影響到零部件供應商的生産和經營。一些小型零部件供應商可能會因爲訂單不足而面臨破産倒閉的風險,進而引發整個産業鏈的供應鏈危機。據統計,歐洲約有 10% 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車企裁員潮下,面臨着訂單減少 30% 以上的困境,部分已經處于破産邊緣。同時,車企的裁員也可能導緻經銷商的銷售壓力增大,售後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因爲車企可能會減少對經銷商的支持和培訓,影響經銷商的運營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從歐洲經濟的宏觀層面來看,汽車産業一直是歐洲的重要支柱産業之一,對歐洲的經濟增長、就業和貿易平衡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大規模的裁員将導緻失業率上升,預計歐洲汽車産業裁員将使相關地區失業率上升約 2 - 3 個百分點,減少政府的稅收收入,對歐洲的社會穩定和經濟複蘇産生不利影響。此外,汽車産業的衰落還可能影響到歐洲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和競争力,引發一系列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壓力。
結語:
歐洲汽車産業大裁員以及利潤快速流失的現象是傳統汽車産業向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這一過程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歐洲汽車企業需要深刻反思自身在技術創新、市場策略和轉型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突破之道。政府和行業協會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扶持力度,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産學研合作,促進汽車産業的轉型升級。隻有這樣,歐洲汽車産業才有可能在全球汽車産業變革的浪潮中重新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将可能在激烈的競争中逐漸被邊緣化,失去其曾經輝煌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