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儒逸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燒了 " 大幾十億 " 人民币造車之後,滴滴還是決定放棄了。
本周一,滴滴和小鵬意外宣布達成合作,小鵬将收購滴滴旗下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資産和研發能力,用于開發 15 萬元級别的新品牌。滴滴通過交易成爲小鵬汽車股東,退出繁重的造車業務。
在程維最想打瞌睡的時候,何小鵬給他遞上了個枕頭。
這筆交易之前,滴滴已很久沒像樣的商場動靜了。雖然貴爲網約車行業老大,但如今這個行當早不是讨論的中心。如果不是有個明星公司接盤,這次很可能不會引發多大波瀾。
作爲滴滴創始人的程維,今年日子好過了一點。1 月份,滴滴終于走出網絡安全審查風波,恢複新用戶注冊。這距離它被叫停過去了一年半。在這段時間内,網約車市場暗流湧動,對手們紛紛下場争搶地盤,滴滴隻能被動防禦,坐看市場份額被撬走。
年初滴滴獲準重新上架 APP 和新用戶注冊時,程維曾感慨地說,2023 年預期是好的,因爲 2022 年實在太差。在 2022 年,滴滴不得不從美股退市,全年淨虧損達 238 億元,還因信息安全被處以 80 億元的巨額罰款。這年恰逢滴滴創辦十周年,程維應該感覺糟透了。
今年一季度,滴滴營收增長接近 20%,同時淨虧損大幅縮窄。它的三大業務闆塊,中國業務(占據營收大頭)、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同比都實現了增長。在重新回歸市場之後,一切似乎走上了正軌。
但根本上,滴滴仍然是不賺錢的。
過去十年,滴滴虧損額累計超過一千億,它曾靠着燒錢補貼大戰成爲業内老大,并且短暫登陸資本市場,也孵化過一系列創新業務,投身到各個風口賽道,然而滴滴從未體會賺錢的快感。這可能也是程維所焦慮的。
造車項目,就是滴滴現在要擺脫的燒錢黑洞之一。
2018 年是滴滴介入造車業務的分水嶺。當年 3 月,滴滴和當時還叫車和家的理想汽車合作,雙方組建合資公司和團隊,定制生産智能電動車。一個月之後,滴滴又和 31 家汽車産業鏈公司發起成立 " 洪流聯盟 ",卷入的程度更深。到 2020 年,滴滴發布和比亞迪合作的 D1 車型,主要面向網約車市場。
但與車企的合作都不美好,理想汽車後來拿到了美團的投資,這讓視美團爲對手的滴滴大失所望,雙方合作不了了之。與比亞迪的合作,多半由于 D1 銷量的慘淡,雙方都失去興趣,後續也再沒聲響。
于是程維決定單幹。2021 年之後,滴滴内部名爲 " 達芬奇 " 的造車計劃逐漸啓動,并預計在 2023 年年中交付。滴滴造車既面向 B 端的網約市場,也面向 C 端的大衆市場,它幾乎與小米、創維及石頭科技同時,一道卷入當時流行的跨界造車熱潮。
可能是出于謹慎考慮,程維一度對外堅稱滴滴不造車,但到了 2021 年,情形有了變化。這一年,滴滴赴美上市,疫情之下的網約車行業沖擊嚴重,資本市場也需要一個網約車之外的新故事。滴滴開始砸下重金。
然而事實證明,直到出售造車項目之前,滴滴造車并沒取得實質進展,市面上也沒有它的聲音。
實際上,造車隻是滴滴尋求業務多元的嘗試之一,畢竟在資本狂躁的前幾年,追趕各類風口毫不稀奇。滴滴也一直在摸索業務邊界,尋找新的增長點。
2018 年除了參與造車,滴滴還上線過外賣業務,當時是出于對美團宣布進入出行市場的回應。不過這塊業務并沒做起來。在滴滴四處出擊的 2018 年,有媒體報道稱,滴滴全年虧損超過一百億。這樣的燒錢速度讓程維也感受到壓力,到 2019 年初時,程維便在内部會上宣布聚焦出行主業,對非主業實行關停并轉,并進行裁員。狂熱的滴滴,被迫踩下了刹車。
進軍社區團購,是滴滴的又一次失利。
2020 年正值社區團購狂飙,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程維聚焦主業的表态言猶在耳,卻仍宣布滴滴對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要争奪市場第一。爲了給橙心優選導流,滴滴爲其在 APP 中增加一級入口,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各路社區團購玩家絞殺在一起。
在這場全行業的燒錢大戰中,滴滴沒能走多遠。随着監管新規出台,行業降溫,橙心優選迅速潰敗,先是被滴滴剝離出業績之外,在去年又被關停。
過去幾年,滴滴在非主業相關的多元化上,多沒什麽成果。不過其一直沒中斷尋找利潤點的嘗試,比如自動駕駛、租車、貨運和跑腿等業務,目前仍在進展之中。這些都被歸爲财報上的 " 其他業務 ",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十分有限。
接下來程維不得不面對的,還是出行主業的競争。
在滴滴被叫停拉新的一年半中,包括高德、美團、T3 出行等一衆對手,都希望能重新瓜分市場。滴滴的市場份額的确有所下降,但仍是一家獨大,成功保住了基本盤。當然行業格局也在發生變化,網約車市場早期滴滴、快的和優步的那種垂直平台間的競争關系,已經被取代。
目前的網約車市場玩家中,既有滴滴這樣的自營平台,也有 T3 出行、曹操出行和享道出行等車企背景平台,還有高德、百度和美團等流量聚合平台,除此之外,騰訊、華爲和抖音等巨頭開始下場,在聚合模式下進行布局。
擺在滴滴眼前的,是一個玩家更多、競合關系更加複雜的格局,并且遊戲規則也發生了改變——在監管介入下,近期網約車抽成比例下調,安全合規成爲行業主旋律,燒錢大戰、低價争奪市場的高調打法淪爲過去式。
經曆了風波的程維,如今也變得低調,他得小心駕駛,适應新階段。這次打包出售造車項目,或就是自我調試的動作之一。滴滴不再是最受矚目的主角,當個隐形 " 老大 " 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