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9 日,《喜劇之王單口季》總決賽落下帷幕,付航獲得年度總冠軍。最後決賽場上,付航講述了一個差生的自我接受之旅:一個分班永遠在 F 班的差生,做過保安、服務員、導遊 …… 受過不少冷眼。從不被人看好,一步步登上喜劇之王寶座。
" 隻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 ",付航的勝出,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前段時間在《十三邀》中的表達,"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能開出一朵花來 "。
這句看似雞湯的贊美,其實基于林小英的另一句判斷," 人的一生,教育如果是萬米賽跑,你讀到高中才跑了一百米。你怎麽認定,這些人将來就是勝出者 ……"
付航段子裏以 Passion(激情)式表演出現的那些遭遇,底色是悲涼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小被稱爲 " 廢物 "" 臭狗屎 "" 小黑狗崽子 " 的孩子,如何在别人長期的 " 踐踏 " 中,慢慢學會消解痛苦、接納自己,而遭遇這一切,隻因爲他是個 " 差生 "。
" 人爲什麽要分一二三本,三六九等?" 付航的問題便是答案。在當前社會普遍的價值判斷中,你的學校排名,就是你的能力和價格标簽。
這便是邁克爾 · 桑德爾所言 " 精英的傲慢 " ——就讀精英大學被視爲備受追捧的獎勵,同時,成功者深信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忘記幫助他們的時機和運氣,輕視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資格的人,這亦是目前很多看似 " 無解問題 " 的根源。
一直以來,《IT 時報》都非常關注靈活用工群體的生存現狀,外賣小哥、快遞員、網約車司機 ……2023 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數據顯示,以這些群體爲代表的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已達 8400 萬人,占職工總數的 21%。
然而,在我們持續的報道中,對問題解決的讨論到最後總會陷入一個 " 死循環 ":無論是 " 快遞應不應該上樓 "" 困在系統裏的外賣員 ",還是 " 爲什麽我坐了一輛臭車 "…… 這些頻上熱搜的話題,最終原因都可歸于較低的客單價和隻能靠 " 過勞 " 才能獲得的較高收入,解決方案其實隻有一個——提高外賣、快遞等服務的價格。然而,沒有一家物流企業、外賣平台敢提價,敢 " 教育 " 消費者:你應該爲這些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
通常,我們将這些 " 無法漲價 " 的原因歸咎于激烈的市場競争,可難以解釋的是,爲什麽是最一線的服務提供者承受競争的結果,而互聯網大廠正式員工的薪水,往往遠高于社會平均收入?
現狀是,包括中國、美國在内的大多數現代社會,都沒有建立起對 " 體力勞動者 " 的足夠尊重。人們普遍認同 " 優績原則 ",覺得 " 擇優錄取 "" 能者多勞 " 是理所當然的,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公平原則。但問題的核心在于,什麽是優績?
長期以來," 成功 " 被狹隘地定義在 " 文憑 " 上,古時有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今天有 " 文憑主義 " 偏見,認爲大學文憑是獲得受人尊敬的工作和體面生活的首要途徑,985、C9 才是 " 人上人 ",就連研究生錄取、就業,都要看你的 " 第一學曆 "。
《十三邀》中,林小英在母校長沙縣六中和高三的孩子們展開了一場對話,在這些 " 縣中孩子 " 的身上,無數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隻是想上一所好大學,但卻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麽 "" 我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就是上不去 "" 我們一直被灌輸一種思想,如果你學曆不高的話,這輩子就完了,就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
成功和失敗的定義,往往會直接決定成功者對那些不如自己成功的人所持的态度。" 優秀的人應該獲得屬于他的成功 " 背後,另一層隐而不言的内涵是—— " 失敗者應該爲自己的失敗負責 "。正如六中一位孩子所言," 學習嘛,就是爲了讓自己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把那些很差的人甩一大截 "" 學習是爲了成爲更優秀的人,而隻有優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
正是類似的社會認知造就了那個 " 死循環 ":外賣小哥、快遞員 " 不配 " 得到更高的收入,而消費者也很難得到高質量的服務。
林小英對 " 單一評價體系 " 的批判,在網上引起巨大争議,反對者認爲," 擇優錄取 "" 唯高考論 " 是最公平的階層躍升機會,林小英作爲 " 既得利益者 ",不應該讓孩子們放棄努力,放棄學習。
可這些縣中的孩子已然處于不公平的待遇中,最好的生源、最好的老師,都被 " 攫取 " 至市裏的高中,他們是已經被事實定義的 " 失敗者 ",而當理科和文科的招生比例是 3:1 時,那些始終無法進入物理世界的孩子也隻能逼自己選擇 " 理綜 "。
實際上,即便在 " 優績原則 " 最盛行的美國,教育也不是公平的。邁克爾 · 桑德爾指出,常春藤聯盟高校超過 2/3 的學生來自收入排名前 20% 的家庭,在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來自全美國前 1% 富裕家庭的學生比來自收入居于全美國後 60% 的家庭的學生還多。2019 年,美國最大的高校招生醜聞是,50 位知名演員、商業領袖及其他富有的父母,通過 " 冒充皮劃艇運動員 " 等舞弊手段,爲子女 " 購買 " 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入學資格。
因此,當人們開始懷疑 " 努力能否一定成功 " 時," 精英 " 和 " 普通人 " 之間巨大的認知差距,便很容易導緻社會情緒的二元對立,李佳琦那句 " 你究竟努力了沒有 " 才會成爲 " 滑鐵盧 "。
在現代社會進程中," 優績原則 " 無疑是最有效率的手段,它可以讓每個人實現效益最大化,最有效地幫助管理者選拔最擅長促進經濟和科學發展的人,卻也讓人們陷入極度 " 内卷 " 和 " 内耗 " 中。
在《精英的傲慢》這本書中,桑德爾提出一個問題:是更堅定地按照優績至上的原則生活,還是應該在把人按才能分類,并且在拼命奮鬥謀生之外尋求公共利益?他認爲,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 " 被那些與我們共同生活的人需要 ",而工作的尊嚴在于滿足這一需求,如果以此爲前提,那麽,把消費作爲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就是錯誤的。
顯而易見,這種社會共識的形成,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伴随着諸多争議和反對聲,但或許正如脫口秀存在的本義:雖然你無法解決問題,隻要講出來,讓大家看到,便是進步的開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IT 時報 "(ID:vittimes),作者:郝俊慧,編輯:王昕、孫妍,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