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開年,由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說改編,王家衛首次執導的電視劇《繁花》" 響了 ":騰訊視頻熱度值高達 3 萬,央視峰值收視率突破 2.6,豆瓣收獲 8.5 的高分……故事講述了青年阿寶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上海商界,奮鬥沉浮的曲折經曆。如今,該劇俨然成爲一個文化現象:原著《繁花》轉瞬售罄;網友争相學習滬語;劇中的黃河路等上海地标,擠滿了打卡人群;配樂帶動經典老歌重登熱門歌單;就連上海吃食、服飾文化也被深度 " 考古 " ……
孤品《繁花》
央視評價 "《繁花》在很長時間内,都會成爲一部獨特的影視孤品 "。而觀衆最強烈的感受是,看劇時 " 得到的是立體、沉浸式的體驗,是以往看任何劇都從未有過的 "。一集就需要一部電影的容量,從接手的那刻起,王家衛就心懷野心," 這部劇表面是飲食男女,但裏面要講盡山河歲月、時代變遷 "。
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拍攝手法,屬實不易。不過對于譽滿全球的王家衛來說,并非難事。" 王氏鏡頭 "、死磕細節、解構時間,是他數十年來一以貫之的獨門技巧。
劇中飾演風華絕代的李李的演員辛芷蕾在看到成片後,忍不住驚呼:" 這是我嗎?!" 雨後的黃河路,燈光隻照亮了畫面一隅,光影在其臉上流動,她和阿寶并肩而行,彼此較勁又情愫暗生,光與影、靜與動影影綽綽地交織纏繞,令人心醉。而在爺叔出場時,鏡頭裏是一個背景加窗戶形成的輪廓光,氛圍冷峻嚴肅;玲子、汪小姐的畫面多用暖色調,突出人物生活化的一面;李李的出現則用冷色調,刻畫其神秘危險。
辛芷蕾在劇中的形象
這就是 " 王氏鏡頭 " 的獨到審美——運用光影和色彩來營造氛圍,鏡頭聚焦在微小的細節上,讓每一幀都散發出夢幻般的氣質,令觀衆沉浸其中,似與劇中人物呼吸與共。
對細節的執着考究,是王家衛作品的另一個閃光點。《繁花》開拍時,王家衛就表示," 要細膩還原當事人當時的感受 "。爲此,劇組搭建了長達 200 米的黃河路,并一比一複刻了街道景觀。爲了追求逼真,王家衛死磕到了極緻。比如,被人樂道的 " 阿寶變身寶總,爺叔爲其爆改行頭 " 的短短兩分鍾劇情,從西裝的布料,到做二件套、三件套的款式,到什麽料子做墊肩、口袋、夾裏,花樣之繁,說透了彼時上海人對穿着的講究。
這樣的考究,出現在《繁花》的每個角落,就連劇裏的吃食,都是叙事密碼。汪小姐永遠吃不膩排骨年糕,阿寶最喜歡泡飯配蘿蔔幹,不同口味,都指向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
劇中的配樂,也經過反複甄選。《偷心》《執迷不悔》《安妮》《東京愛情故事》……平均每集 " 出圈 " 一首,因爲這些歌曲不僅與劇情完美融合,也是時代的縮影。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觀衆瞬間就被拉回那個轟轟烈烈、濃墨重彩的 90 年代。
相較于駕輕就熟的鏡頭語言和精良細節,王家衛對《繁花》的最滿意之處是 " 對時間的特别刻畫 "。
《一代宗師》中的打鬥場面
時間,是王家衛情有獨鍾的創作母題,在他的作品中,時鍾無處不在,時間兀自跳躍。《一代宗師》執着于 "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重慶森林》裏,讓何志武不舍的過期鳳梨罐頭,隐喻了現代愛情。
《重慶森林》劇照
而《繁花》,時間化身爲 " 上海節奏 " 或 " 深圳速度 ",旁觀人物命運、衆生起伏。1978~1987 年、1984~1988 年、1992 年以後,三條時間線娴熟地交織,穿插交代出阿寶與爺叔的淵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上海、深圳的落地起飛,阿寶和汪小姐、玲子等人的情感糾葛。
很多觀衆感慨:"《繁花》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個道具、每一個角色,都值得反複品味和探索。" 王家衛的心願達成了,他終于拍成了鍾愛的那個上海,他的鄉愁與所有人産生了共鳴。
" 文青 " 王家衛
1958 年,王家衛出生于上海。雖五歲時便随父母遷居香港,但上海是他永遠的鄉愁。當他第一次讀到小說《繁花》時,就被迷住了," 像一卷上海的《清明上河圖》"。
青年王家衛
王家衛忘不了遠離故鄉,舉家在香港漂泊的辛苦日子。在酒店工作的父親每日淩晨下班後,母親就會起來爲他煮消夜,二人在餐桌邊慢慢傾談,談論最多的,就是思念的上海。這些談資後來成了王家衛電影中的素材。
隻要有閑暇,身爲電影發燒友的母親就會帶王家衛去看電影," 幾乎每天都去,影院燈光一關,我倆就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 "。而父親則愛好寫劇本," 連香煙盒子上都寫滿了劇本 "。在 " 電影之家 " 長大的王家衛,雖然之後攻讀香港理工學院的美術設計系,但他實在按捺不住對電影的熱愛,每晚都跑出去看電影,并且 " 每次都帶筆記本,貼上當天的電影票,然後寫下影評 "。後來,他索性放棄專業,加入電視廣播公司的編導訓練班,全職投入編劇創作中。
當時的香港電影界被稱爲 " 東方好萊塢 ",機遇遍地。幸運的王家衛遇到了恩師譚家明,以及後來的最佳搭檔、美術指導張叔平,在二人的幫助下,他得以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一炮打響,不僅票房頗佳,還包攬了香港金像獎所有榮譽。
《旺角卡門》劇照
正當王家衛成爲電影投資者寵愛的 " 香饽饽 " 時,他卻推出了一部個人風格強烈的《阿飛正傳》,由于價值觀十分超前,當時的觀衆無法接受,以緻票房慘敗。但是反對的聲浪還是無法阻止王家衛在創作上的堅持," 當時沒人來投資了,不過那樣也好,那我自己來做獨立電影 "。
《花樣年華》劇照
禍福相倚,獨立後的王家衛,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工作,才華反而得以揮灑,之後的數十年,從《重慶森林》到《一代宗師》,他創立了一個無人可取代的影像王國。尤其是他和攝影師杜可風、美術設計張叔平一起組成的 " 黃金三角 ",更是造就了蜚聲國際的 " 王家衛風格 "。
王家衛在拍攝現場
有人說,選擇看一部王家衛的電影,就意味着進入一個強烈的夢境。影片中夢幻的光影、鮮豔的色彩和動人的音樂編織出一種強烈的氛圍,讓觀衆完全被催眠。在王家衛看來,自己的影像靈感來自文學。他酷愛閱讀村上春樹、劉以鬯以及馬爾克斯的作品,但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是阿根廷的曼努埃爾 · 普伊格。可以說,王家衛電影的叙事技巧、台詞、配樂、美術都深受其小說的啓發。
從影 40 年,王家衛拍攝的電影不過十餘部,但每部都摘得國際大獎,從未失手。" 十年磨一劍 ",是他的工作信條,也是獨屬于他的一份 " 不響 "。
" 不響 "
如果要問是什麽支撐《繁花》内在的價值表達,答案應是 " 不響 "。劇中阿寶對 " 不響 " 的解釋是:" 不該講的、說不清楚的、沒想好、沒規劃的、爲難自己、爲難别人的,都不響。" 而王家衛理解的 " 不響 " 是 " 隻講我能講的、我想講的、我講得好的 "。
《東邪西毒》劇照
衆所周知,王家衛是拍戲最爲拖延的導演。《繁花》從籌備到完成,耗時九年,把男主胡歌 " 熬 " 成了中年;《一代宗師》的拖延更是曠日持久,從構思到上映長達 13 年,演員們花費數年時間拜師學武,其中張震竟然 " 熬 " 成了八極拳高手。
《一代宗師》劇照
所以,王家衛爲了達到他心目中的 " 不響 ",幾近完美主義。這對很多演員來說,是終生難忘的磨砺。梁朝偉回憶,在《阿飛正傳》裏,他一場戲吃了 27 次梨,而劉嘉玲更是擦了 46 次地,才達到導演滿意的效果。《一代宗師》最後一場戲,王家衛拍了 90 個小時,最後大家體力都近極限,但他還戴着墨鏡,紋絲不動地站在鏡頭前表示:" 要把所有能拍的都拍完,不拍以後就沒機會了。"
另一個造成王家衛拖延症的原因是不用劇本。他 " 拍戲從不會先想 message(要點),純粹是直覺 "。慣常的拍攝節奏是,攝影師先給演員拍一系列分場作爲熱身,他就鎖在酒店房間裏,對着這些影像資料推敲演員的個人特質,苦苦思索劇本,然後才開始真正的拍攝,邊拍邊碰撞新的靈感。所以,他需要一遍遍地拍攝,再一次次地推翻重來。
《阿飛正傳》劇照
曾有人評價," 王家衛拍的不是生活,是生命,但又不是那種‘海燕’式昂揚的生命,而是一簇生命的火苗,在那裏孤獨地搖曳着 "。因此他能直抵每個人最幽微的内心,觸及最深刻的孤獨,挑起最細膩的悸動。或許這就是觀衆眼裏王家衛的 " 不響 ":以其 40 年的一腔孤勇,爲我們造一個斑斓的光影夢,讓我們得以有幸,在這個夢中尋覓自己的人生奧義。
摘自《青年文摘》2024 年第 5 期
最美的時光•最真的陪伴
曆史 | 人文| 美學 |科普|勵志
聯系電話:010-57350596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上标注。)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人世間》 中國青年出版社 梁曉聲 / 著
特别聲明:以上内容 ( 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内 ) 爲自媒體平台 " 網易号 " 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