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152 篇原創文章,作者:Me410。
全文共 3099 字,配圖 5 幅,閱讀需要 10 分鍾,2024 年 1 月 3 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 "me401 專輯 "!
圖 1. 裏加灣入口處的兩處島嶼,也是 " 貝奧武夫 " 行動的目标
早在 1939 年 9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天,德國海軍就發動了首次兩栖作戰行動。當天,從停泊在旦澤港内的 " 石勒蘇益格 - 霍爾斯泰因 " 号戰列艦上,德軍第 3 突擊連乘坐沖鋒舟,攻擊了位于港口西側的一處淺灘陣地。經過一周的激戰并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迫使守軍投降。半年之後,德國海軍在挪威重施故伎,通過軍艦直接載運步兵沖進挪威港口,靠上碼頭,卸載人員和裝備,從而一舉占領這個北歐小國。
然而恰恰是因爲這兩次勝利,使得德國海軍忽視了發展兩栖作戰力量和技術手段的必要性。以至于在 1940 年夏天的 " 海獅 " 計劃中遭到嚴重困難。德國人被迫采取各種臨時措施,改裝和建造各類登陸艦船。盡管 " 海獅 " 計劃最終夭折,但是德國人努力的成果還是逐漸顯現并保存下來,并在接下來的戰争中得到充分利用。
具體而言,在 " 海獅 " 計劃的壓力下,德軍研制了多款登陸艦艇。其中數量最多性能最好的是由海軍研制的 MFP 型登陸艇。原型艇于 1941 年 4 月 16 日完工,然後于當年 7 月進入批量生産。當年就建造了 72 艘。
圖 2. 德國海軍研發的 MFP 型登陸艇,其生産一直持續到戰争結束
接下來就是預備役空軍少校西貝爾發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機動駁船。此人官銜不高,卻是戈林在一戰時期的戰友。憑着這層關系,西貝爾可以搞到空軍儲備的許多已經過時的 BMW 航空引擎。在陸軍第 47 戰鬥工兵營的幫助下,西貝爾将兩台舟橋設備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長寬各有 10 米的平台。再在其上安裝引擎和火炮,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機動駁船。德國海軍從其專業角度觀察,對于西貝爾的發明多有批判。主要是簡陋的船舶難以适應海上風浪,因而風險較高。但是海軍也承認,在諸如沿海地帶,這些 " 西貝爾 " 駁船尚可接受。
圖 3. " 西貝爾 " 機動駁船,确實比較簡陋
第三種是由陸軍研發的突擊登陸艇。這也是一種小型登陸艇。總體設計還算正常。初始型号長 15 米。寬 4.65 米。吃水深度隻有 0.5 米。最多 8 節航速。以後随着需求增加,也會變得越來越大。到戰争末期,其長度已經放大至 41 米。其它性能參數也跟着水漲船高。
在研制登陸艦艇的同時,德國人也沒有忘記部隊的組織和訓練。1940 年 8 月,德軍在安特衛普和鹿特丹分别組建了兩支試驗性的兩栖登陸部隊,用以測試各類登陸船舶裝備。截至 1941 年夏天,德軍的登陸艦艇部隊規模已經擴充至 12 艘 MFP 登陸艇、21 艘西貝爾機動駁船、13 艘突擊登陸艇,以及 252 艘沖鋒舟。盡管 " 海獅計劃 " 本身夭折,但是這些努力最終都被用于 " 巴巴羅薩 " 行動。具體目标就是奪取裏加灣入口處的薩雷馬島,及其北部的希烏馬島。此次行動代号 " 貝奧武夫 ",是德軍在東線的首次大規模兩栖作戰。
圖 4. 1940 年夏天正在使用沖鋒舟進行登陸作戰訓練的德軍
早在 " 巴巴羅薩 " 行動初期,德軍北方集團軍就順利攻下了原先的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地盤。但是從德國本土通往裏加灣的航運一直受到蘇軍的幹擾。蘇聯波羅的海艦隊不僅出動了飛機和魚雷艇,甚至連 " 基洛夫 " 号巡洋艦也會出沒于此。爲此,必須清除掉這兩座島嶼上的蘇聯守軍。
按照德軍的估計,蘇軍在這兩座小島上的守軍超過 2 萬人,因此必須精心準備。他們調集了至少 12 艘 MFP 登陸艇、26 艘 " 西貝爾 " 駁船、6 艘陸軍的突擊登陸艇、180 艘沖鋒舟,負責具體登陸任務。此外還有大約 40 艘臨時征用的改裝船舶、8 艘臨時加裝陸軍火炮的火力支援艦、12 艘武裝拖船,以及一艘醫療船。護航兵力則是德國海軍傳統的 M 級大型掃雷艇和 R 級輕型掃雷艇。
9 月 13 日淩晨 5 點,50 名 " 勃蘭登堡 " 特種部隊士兵乘坐 5 加 DFS230 型滑翔機,悄然降落在薩雷馬島南端。他們的目标是蘇軍在這裏部署的 4 門 130 毫米海岸炮。按照原計劃,還将有 100 名 " 勃蘭登堡 " 官兵将乘坐沖鋒舟前來支援。但是由于天氣和海況惡化,這支支援部隊的行動時間被推遲了。而僅靠眼前這 50 人,實在難以奪取守軍的炮台。
圖 5. 登陸作戰或演習中的德國軍隊,這裏可以看到一輛半履帶車滿載士兵沖下登陸艇
因此,第 151 步兵團 1 營的近千名官兵,不得不冒着蘇軍的炮火,坐上 180 艘沖鋒舟,跨越大約 10 千米的海峽,朝着對岸沖過去。在他們身後,來自艦船和海岸上的炮兵陣地提供了 15 分鍾的炮火掩護。此外還有來自空中的火力支援。雖然因爲大霧和小雨天氣,一個連的部隊搞錯了登陸地點。但是大部隊海是在薩雷馬島南側海岸。當然,代價巨大。近半數的沖鋒舟在行動中被擊毀。與此同時,第 61 步兵師麾下的一個偵察連,也在該島北側登陸成功。天空中出現的三架 Me321 巨型滑翔機,爲守軍及時送來了重型武器和彈藥給養。至此,登陸的德軍算是站穩了腳跟。然後就可以從長計議。他們足足花費了三周,才徹底消滅島上的蘇聯守軍。
下一步就是薩雷馬島北部的希烏馬島。兩者之間僅隔着大約 5 千米寬度的海峽。難度似乎不大。但是德國人不敢大意,還是做足了準備,包括出動 " 埃姆登 " 号、" 科隆 " 号、和 " 萊比錫 " 号巡洋艦,提供海上炮火支援。再加上部署在薩雷馬島的炮兵陣地和來自德國空軍的掩護,希烏馬島經過 10 天的戰鬥而被德軍奪取。
此役蘇軍被俘 19000 人。陣亡大約 4700 人。德軍的傷亡總數約爲 2850 人。如果不考慮小型的沖鋒舟的損失,艦船損失并不嚴重。隻有一艘 M1707 号大型掃雷艇,毀于蘇軍的水雷和岸炮之手。
正如爲 " 海獅計劃 " 準備的水下坦克最終被用于潛渡布格河一樣,同樣是爲 " 海獅計劃 " 準備的兩栖戰技能,最終被用于 " 貝奧武夫 " 行動。這是首次,德國陸海空三軍密切配合,在強敵面前實施兩栖登陸行動,并取得成功。因而對德軍而言具有重大意義。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