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債權人們開始等待楊家父女的償債誠意。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編輯|趙建凱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在凜冽的寒風中,巨擘轉身談何容易。
那是楊惠妍接班至今,唯一一次公開露面。在 3 月 30 日碧桂園 2022 年報業績會上,她重點談起公司戰略轉型,要重返一二線,發力代建和智能建造。
或許楊惠妍自己也未能料到,接班不到半年,就要迎戰 " 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大困難 "。發力轉型的聲音仍在回響,但動作似乎有些遲了。
在公開流動性問題兩個月後,碧桂園走上了和融創中國類似的道路:尋求境内外債務重組。10 月 10 日,碧桂園公告稱,将尋求境外債整體解決方案。此前一天,碧桂園召開管理層内部月度會," 全程打雞血。" 一位碧桂園内部人士稱。
坊間傳聞,8 月初,楊惠妍曾到北京與孫宏斌一起吃飯。或許,融創的債務重組經驗能爲碧桂園提供一些參考。對比孫宏斌的無限責任擔保,一些債權人懷疑楊國強父女還債的誠意。不過,亦有碧桂園内部人士稱,爲了償債,創始人楊國強确實賣掉了自己的私人飛機。
來源:視覺中國
8 月 16 日,萬科創始人、名譽主席王石也發布視頻,聲援楊國強。他說,現在大型房地産公司都面對着挑戰,碧桂園曾向農業和機器人房地産建設産業化轉型," 轉型當中出現資金緊張是免不了的,相信楊國強先生會積極地應對困難 "。
" 市場目前顯然已經跌過頭了。" 王石發聲半個月後,8 月 31 日萬科 2023 年中期業績會上,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直言。他說,房地産市場脫胎換骨需要較長時間。" 當前政策已經在發力,我們希望已經出台的政策能盡快落實到位。"
" 以時間換空間 " 幾乎是這輪地産行業周期調整中,所有進取型民營房企的化債思路。9 月 18 日,融創中國公告稱,境外重組方案獲得債權人會議高票通過。9 月 19 日,碧桂園旗下境内九隻共 147 億元規模的境内債已全部完成展期。
接下來,等待楊國強父女的将是更爲複雜、嚴峻的境外債處理。這是背水一戰的關鍵時刻。沿着孫宏斌的路子,境外債權人們開始等待楊家父女的償債誠意。
救市政策利好背景下,地産商們仍在 " 保交樓 " 壓力和還債困境中掙紮。眼下,債務重組隻是實現自救的第一步。如 58 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所言,銷售回暖才是關鍵。" 重組也好,更多融資也罷,都隻是房企延緩壓力的措施,沒有自身銷售的提振,未來壓力依然會偏大。"
93 億美元境外債将整體重組
10 月 10 日,碧桂園公告稱,尚未支付本金金額爲 4.7 億港元的到期債務款項,也預期無法如約償還境外債,因此 " 希望通過尋求整體方案,來全面解決公司當前境外債務風險 "。這意味着,在九隻境内債(債權本金共計 147 億元)展期完畢後,碧桂園正式啓動了境外債重組。
Wind 數據顯示,碧桂園目前存續公開美元債共有 15 隻,本金約 93 億美元。今年内,公司主要面臨利息兌付問題,沒有美元債本金到期。明年 1 月、4 月分别有 10 億美元、5 億美元到期。如果全部參與重組,碧桂園将創下房地産行業規模第二大的境外債重組案例,僅次于 " 先行者 " 融創中國。
來源:中企圖庫
對于境外債問題,碧桂園稱,公司已聘請中金公司和華利安諾基(中國)擔任财務顧問,協助評估公司資本結構及流動性狀況,并制定整體解決方案。據了解,華利安諾基曾參與過雷曼兄弟、通用汽車破産重組,也先後做過佳兆業和恒大等房企的财務顧問。
今年二季度,碧桂園被 " 負面 " 包裹:上市 15 年首次出現百億巨額虧損,兩筆債務利息走到違約邊緣,一度 " 股債雙殺 " 被市場看衰 …… 今年 8 月,碧桂園首度公開承認," 公司遇到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 ",同時管理層承諾,将堅守責任、全力自救。
碧桂園稱,進入 2023 年以來,銷售額承壓明顯。據其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權益銷售金額約 1549.8 億元,同比下降 43.9%。其中,9 月,公司實現銷售金額約 61.7 億元,連續第六個月環比下降,同比下降 80.7%。在行業銷售未明顯得到改善形勢下,預計流動性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續緊張。
公開數據顯示,受整體融資環境惡化影響,2020 年 ~2022 年這三年,碧桂園籌資活動中的現金流淨額呈大幅流出狀态,流出額分别爲 541.36 億元、129.04 億元和 586.88 億元,連續三年淨償還。
碧桂園在此次公告中透露,自 2020 年來,集團融資活動現金流持續淨流出,在融資環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集團堅持通過銷售回款及存量現金資源履行償付義務," 然而,當前集團銷售和融資面臨嚴峻挑戰,賬面可動用資金仍然持續減少。" 碧桂園稱," 已竭盡全力探索過包括資産處置等不同方案 ",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仍難以在短期内迅速補充足額現金流。
不久前,爲了緩解現金流壓力,碧桂園對其境内整體債務進行了展期。9 月,九筆公司債券本金共計約人民币 147 億元的展期方案已獲得相關債券持有人的必要同意,債務到期時間整體延展三年。碧桂園稱:"(前述展期)爲集團換來了集中精力恢複運營的時間與空間。"
在 10 月 10 日的公告中,碧桂園再次重申了其債務化解整體思路,包括把握新政策帶來的銷售窗口期,切實做好銷售及回款工作;全面盤點梳理集團資産,充分挖掘市場化機會盤活資産;匹配業務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本集團整體組織架構,并且成立由公司董事會主席任組長的專項工作小組;建立更扁平更高效的響應機制,統籌協調重大工作推進,削減不必要支出,助力集團更好地度過本輪下行周期;盡最大努力開源節流,改善集團現金流狀況。
困境沒有過去
一邊是政策組合拳出台救市,一邊又有房企不斷 " 暴雷 ",9 月以來,市場上仍然出現了房企違約事件。這樣的局面,讓張宏偉覺得市場很怪," 是什麽導緻了這樣的背離現象發生?"
數據顯示,樓市銷售至今還未全面複蘇。多家機構數據表明,在房地産行業傳統銷售旺季的 " 金九銀十 ",逾七成百強企業 9 月單月業績同比降低,規模房企整體仍陷 " 負增長 " 困局。其中,碧桂園同期銷售額同比下降八成,僅爲 61.7 億元," 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鏡鑒機構創始人張宏偉形容。
碧桂園的困境是當下房企生存境況的縮影,也是一個典型樣本。今年 8 月底,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與碧桂園規模等同的龍頭房企銷售初見起色。不過,受制于城市布局與貨值結構,目前的救市政策未能明顯惠及這家 " 長期深耕三四線 " 的老大哥。
彼時,在轟轟烈烈的城鎮化大潮中,碧桂園靠着差異化競争,迅速問鼎并連續多年穩居銷售之王。現而今,三四線市場持續承壓,轉舵一二線的戰略尚未明顯起效,碧桂園也不得不全力消化這前所未有的庫存壓力。截至 2022 年年底,碧桂園在三四線城市的合同銷售額占比仍高達 60%。
來源:中企圖庫
除了銷售疲軟,融資是懸在房企頭上的另一支 " 達摩克利斯之劍 "。今年以來,樓市政策環境明顯寬松,但房企融資困難的生存困境仍然難解。房地産行業正在劇烈的痛苦與分化中洗牌。據克而瑞數據,2021 年 ~2023 年 7 月末,TOP200 房企中共有 38 家房企出現債務違約,這一比例已接近兩成。
公開市場融資層面,據第三方機構 " 中指研究院 " 監測,2023 年 9 月房企非銀融資總額爲 349.3 億元,同比大幅下降 51.1%,環比下降 49.9%。其中,房地産行業信用債融資 179 億元,同比大幅下降 53.8%,環比下降 61.4%。" 這個總量規模已降至近一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表示。
另據克而瑞數據,9 月房企境内債權融資規模爲 265.86 億元,同比、環比都幾近腰斬;其中,9 月境内發債企業仍然以華發、金融街、金隅等央國企爲主。而融資總量最大的企業是央企背景的招商蛇口,融資總量爲 117.78 億元;蘇州高新平均融資利率 2.52%,爲融資成本最低的企業之一。
" 今年下半年以來,房企公開市場直接融資沒有實質性好轉。對于民營房企來講更是如此。" 張宏偉說。盡管 "831" 新政之後,政策層面允許房企再融資,且不再受破淨破發等指标的限制,但政策似乎很難落地。"9 月公開市場直接融資,同比、環比都大幅降低,驗證了融資部門對于房企的一些擔憂。"
" 恒萬碧融 " 四大房企巨頭已跌落其三。過去兩年,孫宏斌爲還債過關,押上全部身家;許家印則與犯罪挂鈎,于近期锒铛入獄。行業周期性調整和轉型過程中,房企需要适應新的市場環境和政策變化,盡管求生過程無比慘烈。随着明年償債高峰到來,債務重組将成爲房企的常态之策。
劉水認爲,借由未出險的優勢,碧桂園提出要将境外債全面重組,可以争取到相對有利的條件。
沿着孫宏斌的化債之路,境外債權人們開始等待楊家父女的償債誠意。接下來,如何共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重組方案,從而達到 " 以時間換空間 " 的結果,将直接關系碧桂園能否 " 闖關 " 成功。這家國内最大的民營房企破釜沉舟的意願和實力,也将承載全行業的信心所向。
當然," 保交樓 " 是所有房企不可逾越的安全底線,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碧桂園最爲優先的工作目标。
在最新公告中,碧桂園承諾,會全力以赴确保交付工作的順利推進。其透露,2022 年,該公司交付房屋近 70 萬套,交付量居行業第一。今年截至 9 月 30 日,已累計交付房屋共約 42 萬套,交付項目涉及 31 個省份、235 個城市,部分項目實現提前交付。到今年底,餘下的交付任務仍有約 28 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