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才湧入香港已成趨勢。3 月 18 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對外表示,截至 2 月底,高才通已經接獲超過 7 萬宗申請,批出 5 萬多宗,其中四萬多高才已經抵港。
陳國基提供的數據顯示,自 2022 年底實施高才通計劃以來,截至 2023 年 10 月底,赴港超過半年的高才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已經在港工作,主要涉及崗位爲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商貿等,從事管理和專業工作的人居多。這些人的月收入中位數爲 5 萬港元,遠超香港本地中位數約 2 萬港元,其中有 25% 的人收入在 10 萬港元 / 月,有大概 10% 的人月收入超過了 20 萬港元。而月收入超過 10 萬港元的人數占香港總人口的 2.8%。
在香港,每月收入超過 20 萬港元的高才已經算是金字塔尖的人了,曼荔就是其中一個。
她算得上是第一批入港的高才,早在 2023 年初香港開關之前,就已經拿到香港政府的審批,并于 2023 年 1 月 8 日香港與内地恢複通關後第一天赴港落地了。
和所有赴港高才一樣,曼荔也經曆過在香港找工作的艱難階段。1982 年出生的她,原本是數學博士,赴港之前,在深圳的互聯網大廠工作多年,同時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在拿到香港高才身份之後,她看遍了香港的招聘網站,發現很難找到一份合意的、與互聯網有關的工作。
最後,和不少人一樣,她選擇加入香港的保險公司做代理。騰訊财經《潛望》獲悉的數據,香港某頭部保險企業在 2023 年新招保險代理約 4000 人,其中有近 600 人爲内地赴港高才。目前,在香港做保險代理的高才可能超過千人。
香港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2 月底,赴港的高才年齡中位數爲 35 歲——這在内地被稱爲 " 卷不動 " 的歲數,即将面臨被企業裁員或邊緣的年紀。
曼荔比起高才年齡的中位數還大了幾歲。在内地的互聯網企業工作超 10 年,對于換個城市 " 卷 " 這件事并不介意。用她的話來說," 在内地大廠卷過多年的人來卷香港的職場,倒沒有什麽可害怕的 "。
3 月 19 日,入職剛一年的曼荔在公司總部的年會上拿到了 " 增員大獎 ",即新招聘團隊員工的冠軍。公開數據顯示,這家公司在職的保險代理大概 3 萬人。在招募團隊方面,曼荔成爲了 3 萬人之首。
更爲意外的是,曼荔過去一年收入超過了 200 萬港元——這一收入已經達到香港前 2% 的收入水平了。
這個結果一定程度也說明了,像曼荔一樣湧入香港保險大軍的高才們确實是可以在這個領域實現 " 降維打擊 " 的。
近日,騰訊财經《潛望》在尖沙咀的寫字樓裏見到了曼荔,她爲我們講述了一位 42 歲的三孩媽媽的 " 跨界 ":爲何割舍掉深圳一家頭部互聯網公司優渥的工作,跨境加入看起來毫無門檻的保險大軍,并獲得了一定的成績。
以下爲曼荔自述,略有删減:
高才赴港,我爲何選擇做了保險?
我是一個執行力比較強的人。我有三個孩子,一個 8 歲、一對雙胞胎 4 歲左右。當時爲了孩子的教育,我在疫情期間辦了香港的優才計劃,原本就計劃來香港工作的。我 82 年的人,當時已經 40 歲了,之前一直在深圳生活,也曾在當地一家頭部的互聯網公司的保險業務線工作過,待遇也很好。
我拿到身份之後,開始找香港的工作。我幾乎把大多數的網站都看了一遍,到 2022 年年底的時候,我都沒有看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首先,香港在互聯網方面提供的就業機會非常少,而且收入也遠沒有深圳好。若是想拿到與我當前在互聯網大廠差不多的收入,在香港沒有其他的可能,隻有做金融。
疫情期間,外部環境非常動蕩,香港中環的金融機構不停有裁員的消息出來,這徹底打消了我轉行去中環做金融的想法。
但是我又不想放棄孩子的教育,我是一個非常有規劃和習慣性焦慮的人,我會提前想好五年後的生活是什麽樣的,倒推回來現在該做什麽。那我希望五年後我的孩子順利在香港讀書,我可以順利拿到香港的身份,那我就必須找一份在香港的工作。
找工作過程中,也有人建議,不如看看香港的保險代理。我起初并沒有打算要做,畢竟我自己一直都是在互聯網公司做産品,從來沒有做過任何與銷售有關的工作。這對于我來說并不是熟悉的領域。
但是看了一圈都沒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後,我自己靜下心來,把保險代理作爲一個備選。
我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仗的。我自己梳理了一下,做香港保險代理對于我自己意味着什麽,有什麽利弊。對我來說,好的方面,保險也是屬于金融領域,是當前我可以轉行而門檻相對沒有那麽高的可能;其次,相對來說也适合我的性格,我是一個樂觀外向的人,某種程度是符合銷售人員的特質;更讓我動心的一點則是,這個工作可以讓我以職業人的身份慢慢融入香港,了解香港,畢竟要到一個新地方生活需要一個身份來了解當地的日常。
不好的方面,當然是自己從未做過,可能會出現不可預期的挑戰,另外一方面則是收入上,肯定沒有之前在大廠那麽穩定和自如,當然也沒有那麽光鮮了,尤其是這些年一說到在香港做保險,難免會有人用異樣的眼神。
我想了下,後者的弊端對于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阻礙,對于新挑戰,某種程度來說我也是喜歡的。當然我還有一個底氣是,我和老公是非常典型的深圳大廠雙職工家庭,即我們的收入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太多大的開支,所以這些年有了些積蓄。這些都是在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時最大的底氣。當然,我們也是非常典型的吃到了深圳互聯網大廠紅利的人。非常感謝,過去這十多年,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讓我們這些小地方的青年可以在一線城市變得有底氣。
綜合了這些想法後,我就決定加入香港保險大軍了。決定之後,剛好遇到了香港宣布與内地恢複通關,2023 年 1 月 8 日,通關第一天,我就來香港考證了。
年入 200 萬,
用内地互聯網大廠方式 " 卷 " 保險
我是一個互聯網思維的人。當年在頭部互聯網公司做遊戲的時候,我們每一款遊戲都得自己玩無數遍後再上線,絕不會出現自己都沒有用過自己的産品就往外推薦的。我拿到入職通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想了解所在保險公司的産品,最快的熟悉方法就是給自己匹配一款适合自己的保險産品。
我自己梳理了一遍之後,買了一款美元儲蓄險。這個産品相對來說,比較穩妥,也适合我這種并不會短期内需要錢的人。
我有一個習慣,在進入一個新行業之前,我都習慣性買很多書來看。我從未做過銷售,我從京東下單了很多關于銷售的書。可以先看理論的,然後再看一些實操性的書。這對我做銷售非常有幫助。
在最初的階段,我都是通過同事或者朋友和轉介獲得了不少的問詢和訂單,這些在互聯網運營中統稱爲 " 正反饋 " ——這些正反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他們對我的信任得益于我之前在互聯網大廠保險部門的工作。2021 年開始,我重新加入了這家頭部互聯網公司的保險業務部門,做産品運營的工作。當時直播盛行,我和團隊小夥伴商量可否嘗試用直播做些運營。
我用了一年時間,每個周四下午在該互聯網公司内部的平台做有關保險的科普工作,堅持做了 50 期左右。我從最初需要提詞器,寫逐字稿,到後來可以一個框架大概講一個小時的直播。
通過這些直播,我在這家互聯網公司内部建立了一些口碑,也影響了不少人。我有一個同事的咨詢群,大家私下也會來尋求有關保險方面的建議,我慢慢成爲了他們認可的保險 " 專家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的科普直播結束之後,導流至銷售下單額超過了 130 萬——這個成績可能現在也沒有人超過。
我第一批的不少訂單是來自這些曾經積累過信任的前同事們。超過 80% 的客戶,我們都是在簽單的時候才第一次見面,有些是互聯網大廠的前同事,也有些是朋友推薦,大家在這之前都隻是網友。
信任都不是一天建立的。我在決定做保險之前,已經考慮過赴港工作,因此對于香港的政策非常關注。2022 年 10 月,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出來後,我看得非常認真,其中提到了關于推出高才通和不限額優才計劃。我之前因爲自己申請過優才,很熟悉流程,我拉了一個高才和優才的群,自己 DIY 一份攻略分享到了群裏,還手把手教一些人做申請。這個群非常活躍,後來也成爲了我核心運營的群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在大廠做遊戲運營時學到的思維方式也逐漸用在了賣保險上,即通過互聯網運營來拓展客戶,發揮自己私域流量的能力——我之前這些群其實都是我個人的私域流量。
我在決定做保險之前已經建立了大概 5 個群,這些群裏的人大多都是和我類似的背景,過去十年左右在國内頭部互聯網公司工作,也都是相對中産的家産,大家的日常需求都相對比較一緻,包括投資和教育等。
相較于其他人,我每個月都有訂單,即使最差的時候也有一兩單——這時候我開始焦慮了,這和之前高峰期比差了很多。我就開始複盤——這是大多數在内地頭部互聯網 " 卷 " 過的人的常規做法。
我發現保險除了自己做單外,還可以通過擴展團隊,靠團隊一起沖業績。我曾自己創業一年做過 CEO,很清楚如何管理一個團隊,因此在我訂單少的時候,時間多出來了,我就嘗試着招募新的保險代理人,擴展自己的團隊。
剛好趕上了高才和優才蜂擁申請的時候。我是從去年 4-5 月左右開始招聘的,當時應該也是因爲我自己的業績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些群裏的小夥伴會主動來問詢加入團隊的事情,順其自然就做了。經過差不多一個季度,我招聘了十來個人。這也是給了我很好的正反饋的事情。
一年下來,我上半年聚焦精力做自己的業績,後半年更多精力在團隊的擴展上。從香港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到,2023 年内地人赴港買保險的金額超過了 590 億港元,其中前面兩個季度是增長的,但是後面兩個季度增速是下滑的——這和我自己的感受是一緻的,畢竟前面因爲疫情積壓了很多需求,後面慢慢釋放出來,越到後面就越稀薄了。
今年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挑戰會更大。不過,對于很多高才和優才來說,他們都是在國内的頭部互聯網公司卷過的人,他們卷到香港保險,不至于太難的。倒是對于之前的一些老的代理人可能會有更多的挑戰。
過去這一年,我對于自己的表現總體還是滿意的,收入超過了 200 多萬港元。
我團隊的業績也都還不錯的。現在我團隊已經有 50 多個人了,還有一部分在走入職流程,大概需要兩個月左右完成,若是加起來的話,我的團隊有 107 人了,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曾經在頭部的互聯網大廠工作過的同事和朋友。
在互聯網公司卷過的人,都非常能 " 扛 ",也非常勤奮。有些外部團隊的人說我們這群互聯網公司出來的高才和優才來香港做保險代理,有種 " 降維打擊 " 的感覺,非常猛。
千萬目标:高才團隊和可複制的方法論
以前的保險代理可能習慣三件套:炫富、販賣焦慮和找有錢人。一些老的保險代理在招新人時,首先會問,你能數出來五個自己熟悉的有錢人嗎?然後依次排序,找到有錢人,然後想辦法找他們下單。
我們這一波高才和優才可能完全不一樣了。我自己本身也不認識太多有錢人,而且我也非常介意販賣焦慮。我已經做保險一年了,我自己從來不發這些。
我和新招的同事經常說的就是,你是怎樣的人,就會吸引到怎樣的群體。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吸引來的人就是你的私域流量,這些人都有可能成爲你的客戶。
我自己歸納了一個課程,就是如何運營自己的私域流量,即從自己如何拉群開始。我們每周都會有相應的培訓課程,會手把手地教新人如何把自己的朋友圈的人按不同的興趣或者喜好來拉不同的群,不能把非常有錢的人和一般消費力的人拉在一起,甚至包括群名字如何起等,日常群裏如何活躍等,都有一系列的指引。
我自己認爲,運營最重要的是輸出能力,包括說和寫。我經常會問新來的人,是否喜歡寫東西,若是喜歡可以自己開個公号試試,也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就寫自己喜歡的。
我自己本身很喜歡寫東西,我好幾年前已經開始寫自己的公号了,也積累了一些社群下來。這些社群最後也有一些人成爲了我的客戶。
對于我們這個群體來說,我們隻需要抓住内地這個中産池子就足夠我們生存下去。我自己的感覺就是,在内地互聯網大廠卷過的人加入保險大軍,他們學起來非常快,這一套互聯網運營方式,他們馬上就可以動手操作了,而且可以獲得了訂單了。
我過去這一年可以發展這麽快,除了我的方法論可以複制外,更重要的是我招到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人。
以前,香港保險業有一種情況叫 " 魚串蛋 ",即一個人招了十個人,這 10 個人中,隻有一個人特别厲害,然後這個人又招了 10 個人,這裏面又僅有一個人特别厲害,一串一串的魚蛋。剩下的其他人都不咋地。
但是我的人非常均衡,可能我下面隻有四五個人,這五個人都發展很好。我團隊的人其實也不是我挑的,是港府的高才政策和深圳頭部互聯網大廠幫我挑的,這是社會上非常優秀的一個群體。這些人幫我的團隊招回來了超過 70 人,我自己直接招聘了 30 人。
我們講社群運營的方法,他們很多都是一聽就能摸索出自己的打法了。比如近期香港樓市很火爆,我們團隊速度拉了幾個關于香港樓市資訊的分享群,甚至速度地組織了幾次高才赴港看房團,效果都非常好。
我們每周五做直播,經常做到晚上十一點,有種回到當年在頭部互聯網公司做遊戲的感覺,天天 " 夜總會 "。大家都非常卷的狀态。去年我的個人業績是做到了 COT(備注:年度保費達到 5332800 港元以上),今年也希望可以沖 1000 萬港元的。
我的團隊在增速,業績也在增速,我仍在摸索,确實是有些挑戰的,可能明年再來和我談,就不這麽難了,因爲摸索出來套路了,知道如何去應對這些事情了。
我今天見完你後(大概晚上 7 點)還要去深圳見另外兩撥人。一天的時間都是碎片化,幾乎每天都往返内地和香港。我也經常半夜才離開香港,有時候也得半夜去機場接客戶,因爲大多數客戶都是趕着周末來港簽單,順便還要玩一趟等,也都需要安排好。這些事情看起來瑣碎,但是又很重要。
說不累是笑話,肯定有累的時候。工作時長有種當年在互聯網做遊戲的感覺,一天下來,經常要見 9 波人,還要琢磨如何回客戶的信息,還得提供情緒價值等等。
我們的工作比起那些中環搞金融的打工人來說,辛苦很多。比之前那些靠認識富人炫富和賣焦慮推銷保險的人來說,也辛苦很多。
但我自己覺得,在國内互聯網公司卷過十多年的人,再去哪裏卷,都不會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