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3 月 3 日電 在國新辦 3 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2023 年我國通脹水平總體保持溫和是主基調。
3 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 權威部門話開局 " 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情形下,央行今年繼續降息的空間是不是會進一步受到擠壓?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會加大包括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最近國内的消費需求在加速複蘇,這種背景下,央行是不是對通脹的上升有所擔憂?
關于降息相關的問題,劉國強回應說,去年中國的企業貸款利率是 4.17%,創曆史新低,今年人民銀行将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币政策,這是貨币政策總的取向,但是具體的政策工具怎麽使用,要綜合考慮,相機抉擇。
一是堅持以我爲主,把國内的目标放在首位。從目前來看,國内的經濟好轉是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将加強調研,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和需要,統籌增長和物價,适時适度調整貨币政策工具。
二是統籌短期和長期,強化跨周期調控和逆周期調節,堅持正常的貨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線,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
三是統籌國際與國内,既立足國内,調控有度,又密切關注國際動态,加強預期管理,兼顧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關于結構性貨币政策。劉國強指出,結構性貨币政策這幾年使用比較多,到去年末,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總共有 15 項,餘額大概是 6.4 萬億元,這些工具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投放貸款,促進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主要是發揮牽引和帶動作用,就是由結構性貨币政策帶動金融機構後續的貸款,這些後續的貸款才是金融機構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劉國強表示,下一步,将持續對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進行評估,做好分類管理,做到有進有退,對一些需要長期支持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構性貨币政策會給予較長期的、持續的支持,比如普惠金融領域,對一些階段性特征比較明顯的工具,要及時退出,當然退出的時候也要注重 " 緩退坡 ",不要急轉彎。另外還有一些工具,也可以考慮和其他政策工具進行銜接。
關于通脹,劉國強稱,中國 2022 年的 CPI 漲幅是 2%,過去五年、過去十年 CPI 漲幅也都是 2%,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我們非常重視物價問題,我們判斷,2023 年我國通脹水平總體保持溫和是主基調。
從短期看,通脹壓力總體是可控的,因爲當前我國經濟處在恢複發展的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産業鏈、供應鏈運轉順暢,供給比較充足,居民通脹預期比較平穩,具備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有利條件。
從更長的時間看,外部環境還有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需求還在逐步恢複,雖然通脹的概率不大,但是不等于沒有,我們要樹立底線思維,對通脹保持警惕。
劉國強進一步表示,人民銀行下一步将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币政策,支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 中新經緯 APP )
作者:王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