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 2023 年,社保方面的利好紛至沓來,放出這三個 " 大招 ",利好 2.6 億老人。
第一個大招:
2023 年 1 月養老金實現全國統籌、跨省調劑。社保基金可以把一線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盈餘的養老金,跨省調劑給養老基金欠缺的地區。一方面可以保證窮地方足額發放養老金,另一方面有利于全國各地區的養老金水平進一步上調。
第二個大招:
2023 年 1 月養老金實現全國統籌之後,養老金發放時間将實現全國統一。以前,在省級統籌之下,各地的養老金發放時間各不相同,很多地區都出現了養老金晚發、遲發等現象,讓退休老人非常心焦。
第三個大招:
2023 年 1 月養老金實現全國統籌後,養老金統一通過社保卡進行發放,進一步方便了廣大老人領取養老金。有些地區原來通過銀行卡發放養老金,給老人帶來不便。全國統一使用社保卡,不但可以省去很多銀行的小額收費,還可以用社保卡直接看病、買藥,更加方便老人。
PS:可見國家對養老事業發展高度重視,利好措施越來越多。很多退休老人提出,這些利國利民的好事确實方便了我們老同志,但是,還不夠解渴。
特别是那些退休老工人認為:最解渴的措施是在 2023 年上調養老金時,尊重他們的曆史貢獻,按照每年工齡 100 元的标準,30 年工齡的低于 3000 元的修正為 3000 元,40 年工齡低于 4000 元的修正為 4000 元,總體上要将養老金水平提升到四五千元的檔次。
我們來看看,這種呼籲能不能滿足?
【1】我們先看看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一是養老金上漲機制中隻有社保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并沒有工齡這個概念。退休前繳費了,退休後才有養老金,工齡這個概念隻代表了你的工作年限,沒有繳費的屬性。
二是養老金按照每年工齡 100 元的标準來修正養老金,30 年工齡的要提升為最低 3000 元,40 年工齡的要提升為最低 4000 元。這是吃大鍋飯,違反了養老保險的 " 多繳多得 " 的市場法則。
三是即使社保部門願意這樣修正,養老基金也沒有這麼多錢能滿足。全國企業退休人員 1.3 億人,低于 4000 元的至少有 1 億人,普調 1000 元就是 1.2 萬元。2021 年養老基金當年結餘 3700 億元,累計結餘 7 萬元,根本滿足不了。
四是破壞了養老金的市場規則。如果這樣上調之後,社保繳費高的高收入群體就不願意多繳費了,因為他們多繳的錢進入了全國統籌,讓他們感到吃虧了,為别人做了嫁衣,嚴重影響高收入群體繳納社保的積極性,不利于養老基金的長遠發展。
【2】退休工人也有幾句心裡話,你姑且聽一聽:
三農專家溫鐵軍指出:中國的退休工人是做出巨大的曆史貢獻的。中國能成為制造大國,得益于産業工人的無私奉獻和巨大 " 犧牲 "。中國的社保體系建立比較晚,在國企建設時期執行低工資、高付出等機制,形成了人工成本低的優勢。
西方國家的工會組織強大,要求公司在支付 1 份工資的同時,還要支付 0.5 份工資的社保,以建立社會保障和福利體系。所以,西方國家的人工成本高,他們就把制造産業轉移到人工成本低的中國,成就了制造大國的崛起。
溫鐵軍指出:中國制造的崛起是建立在産業工人 " 讓利 " 基礎上的。現在的經濟發展了,人工成本也上去了,社保繳費也高了,晚退休的員工都拿到了較高的養老金,而早期參加國企建設的老工人反而領取最低的養老金。這是時代虧欠他們的,難道不應該回饋給他們一點溫暖嗎?
正是因為老一輩工人無私奉獻打下的工業基礎,才保證了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現在的人們都拿到了高薪和高養老金,唯獨委屈了早一批的退休老工人。
尤其是滿 40 年工齡的老工人,他們奉獻了青春,等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又趕上了國企的下崗分流大潮,為了響應改革,他們又進行了下崗、安置、買斷、内退,等退休後的養老金非常低,還有一些人沒有醫保,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按照每年工齡 100 元的标準,把 30 年工齡且低于 3000 元的,補足到 3000 元;把 40 年工齡且低于 4000 元的,補足到 4000 元。
社保專家說,養老基金沒有這麼多錢,那是開源的思路不對!養老金是一項兜底的民生大事,僅僅依靠在職人員的社保繳費遠遠不夠,曆史積累也比較少,還是希望從全社會進行籌資補充。
您贊同嗎?多多轉給退休老朋友,讓政策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