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億城市 " 是帶動區域乃至全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頂梁柱,"2 萬億城市 " 則是萬億城市中塔尖般的存在。近日,城市進化論将重磅推出《"2 萬億俱樂部 " 勞動人口可持續競争力報告》,探析城市經濟增長動能及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不斷膨脹的 "2 萬億俱樂部 " 内部,其實也存在 " 兩大陣營 ":上海、北京 GDP 超過 4 萬億元,深圳超過 3 萬億元,屬于 " 完成進階 " 的第一梯隊;重慶、廣州、蘇州和成都屬于 " 正在進階 " 的第二梯隊。
跨越 2 萬億之後,下一程怎麽走?從北上深三座城市身上,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未來必須加快向産業高端和高端産業轉型升級,隻有産業競争力的持續提升,方能繼續推動城市 " 向上生長 "。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比拼 " 高精尖 "
當下,全球對于制造業的認知正在發生轉換,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意識到,經濟發展的穩定、經濟韌性的關鍵,在于制造業。特别是過去三年,面對諸多不确定因素挑戰,制造業在 "2 萬億俱樂部 " 城市(這裏将武漢、杭州兩座 " 準 2 萬億 " 城市一并納入)穩經濟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三年間,北上深均在更高起點上實現 " 再上一個萬億 ",更加凸顯制造業是立城之本,也是興市之要。
過去一年,深圳是一線城市中表現最優的城市,經濟總量達到 32387.68 億元,同比增長 3.3%。尤爲值得一提的是,憑借良好的工業表現,深圳首次成爲規上工業總産值、全部工業增加值 " 雙第一 " 城市。
2022 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産值 4.55 萬億元、增長 7.0%,規上工業增加值 1.04 萬億元、增長 4.8%。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 50%,助力全年 GDP 增速企穩回升,跑赢全國大盤。
同期,上海受益于工業新動能,GDP 增速走出一條 "V 型 " 反轉曲線,全年下降 0.2%,降幅較去年二季度收窄 5.5 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總産值達到 1.74 萬億元,同比增長 5.8%,增速高于全市工業 6.9 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總産值首次突破 4 萬億元。
在此之前,北京 GDP 跨越 4 萬億台階的一個重要拉動力,正是來自疫苗生産帶動下的醫藥行業,以翻兩倍增長态勢助推 2021 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 31%。2022 年剔除新冠疫苗生産因素後,北京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2.5%,高于 GDP 增速 1.8 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2 萬億俱樂部 " 成員發力點愈發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上,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産業,它們的共同點在于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
由于北上深更早進入 " 轉型期 ",相關産業布局相對更快,疊加前述在 " 人 "" 錢 " 等關鍵要素上的集聚力,推動了附加值更高的新興領域工業産品能夠更早面世,更有利于搶占市場。
一個典型案例是,過去三年間,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一輪爆發式增長,背靠整車廠的上海(特斯拉)、深圳(比亞迪)、北京(北汽新能源)收獲頗豐,新能源汽車産業爲發揮工業 " 挑大梁 " 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撐。
走向高端化
算上武漢、杭州,9 座城市三産占比都已大于二産,符合 " 城市越大、服務業占比越高 " 的發展規律。從 2022 年數據看,北京三産占比超過 80%,上海、廣州在 70% 以上,其後是杭蓉漢深,重慶、蘇州占比在 50% 梯隊。
進一步對比第三産業增加值,北京、上海以 3.49 萬億元、3.31 萬億元領跑,廣深在 2 萬億上下,其後城市則在 1.1 萬億 ~1.5 萬億之間。絕對量上的差距,直觀地表明了京滬現代服務業的 " 高端 " 程度。
從 "2 萬億俱樂部 " 成員已培育形成的萬億級産業來看,北京科技服務業突圍成功,成爲第三産業 " 一枝獨秀 ",同時其萬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中也包含了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數據顯示,2022 年,北京 "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實現增加值 7456.2 億元,增長 9.8%;" 金融業 " 實現增加值 8196.7 億元,增長 6.4%;"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實現增加值 3465 億元,增長 1.8%,三個行業增加值合計占第三産業的比重爲 54.8%,比上年提高 1.7 個百分點。
同期,上海實現 " 金融業 " 增加值 8626.31 億元,同比增長 5.2%;"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增加值 3788.56 億元,增長 6.2%;" 房地産業 " 增加值 3619.21 億元,增長 0.9%;"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增加值 2894.12 億元,增長 0.2%。
進一步分析京滬服務業的升級路徑,可以看到 " 互聯網 " 和 " 外資 " 兩大關鍵因素作用。
其中,2021 年在互聯網電商平台、互聯網遊戲企業帶動下,上海全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12.4%,增速高于第三産業增加值 4.8 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 0.8 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 11.3%。
2022 年北京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 35.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在集成電路制造、醫藥制造項目帶動下增長 28.3%,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在互聯網相關服務領域帶動下增長 41.3%。
作爲走在開放最前沿的城市,上海過去三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保持在 200 億美元以上,其中 95% 以上的資金都流向第三産業,且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領域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高度融合,正成爲 "2 萬億俱樂部 " 培育萬億級産業、新興産業集群的重要思路。
比如,北京近日發布《關于北京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計劃到 2025 年,培育形成 10 家市級兩業融合示範園區、100 家市級兩業融合試點企業;錨定 " 制造業立市 " 的廣州,最近也提出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更早之前,杭州也确定目标,要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到 2025 年智能物聯産業規模超過 1 萬億元,成爲智能物聯卓越城市。
記者 |餘蕊均 吳林靜
編輯 |孫志成 劉豔美 蓋源源 杜恒峰
校對 |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