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經曆了殘酷的行業洗牌後,仍有一家新品牌敢于加入新勢力陣營,這家成都車展上的「顯眼包」叫做遠航汽車。
你可能沒聽說過遠航汽車。
但「心随我動,大陽摩托」,以及「風馳天下,大運摩托」這兩句廣告語,大多數人一定或多或少有所耳聞。
其實,這兩家摩托車都是出自同一家公司——大運集團,前者是大陽品牌,後者是大運品牌。
而名不見經傳的遠航汽車,正是由大運集團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截至目前,關于遠航,有兩個有意思的地方。
其一,這家車企從 2022 年成都車展開始,幾乎沒有缺席任何一次大型 A 級車展,而且人家新品牌來車展基本隻帶一款車,遠航這厮直接列一排新車,不過截至目前尚未有車型交付。
其二,作爲一家初出茅廬的跨界造車新勢力,遠航的四款車型全部瞄準大型車,清一色車長 5 米多、車寬 2 米的純電大車,售價在 30-60 萬之間。
記憶中,上一個如此财大氣粗的還是恒大汽車,隻是如今已風雨飄搖。新能源造車向來不缺新人,即便擁有大運集團的承托,遠航又有幾分機會?
01
「摩托大王」的兩次轉型
和大多數互聯網精英轉型造車不同,大運集團創始人遠勤山的經曆要「接地氣」的多。
早在 1987 年,遠勤山就懷揣着籌借的 3000 千元錢踏上了南下之路,當時他還年僅 19 歲,靠着一路從廣州 - 運城倒賣摩托車,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爲了省拖車費,這位初中畢業的小夥子用了最辛苦的方式——騎行,硬生生從距離運城近 2000 公裏的廣州把摩托車騎回來賣,最開始是一個人,後來發展成爲一支由村裏年輕人集結的車隊。
商業模式打通後,元勤山開始開店賣車,成爲多家摩托車廠的總代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一躍成爲了山西最大的摩托車經銷商。
在當時「下海」造富的機遇期,遠勤山對于商機的靈敏嗅覺,以及能吃苦的品質,令其迅速脫穎而出。
一般人,到此也就見好就收了。
但「不安分」的遠勤山卻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從摩托車中間商轉型成爲制造商。
1999 年,遠勤山與泰國正大集團達成合作,合資成立了廣州市大陽摩托車有限公司,他極有魄力地花費重金,邀請鞏俐當摩托車的形象代言人,并在央視進行廣告投放。
朗朗上口的廣告語「大陽摩托,心随我動」一時間變得家喻戶曉。2003 年,大陽摩托年銷量高達 52 萬輛,比之前增長了六成,利潤更是上一年的一百多倍。
到這裏,遠勤山還算是一直在熟悉的摩托車領域折騰,直到 2004 年,他又破天荒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籌建重卡生産廠。
進軍汽車制造,這是大運集團第二個重要的轉型節點,到 2009 年時,遠勤山不顧多數公司元老的反對,毅然決然拿出了 21 億元,組建山西大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卡車并不好做,2012 年,卡車領域面臨産能過剩危機,銷售減少了差不多一半,幾乎所有企業都在虧損,不少入局較晚的新企業面臨倒閉。
面對行業寒冬,遠勤山再次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韌,不但沒有縮減項目開支,反而在産品創新與銷售渠道上加大投資。一年後,熬死一幹對手的大運汽車迎來了曙光。
2017 年,大運汽車銷售超百億,成爲運城首家銷售額破百億的企業。
在 2020 胡潤百富榜中,作爲大運集團的掌舵人,遠勤山,在山西商人中僅次于美錦能源的姚俊良,擁有 55 億身家。
誠然,大運集團崛起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幾乎每一次轉型都踩中了「時代的脈搏」,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在那樣充滿機遇的時代下,機會依舊是留給那些勇敢,堅韌且又懂得靈活變通的人。
02
造車「賭局」
之所以要花如此大篇章介紹大運集團創始人遠勤山的創業經曆,或許有幾分「以曆史,知新替」的意味。
任誰在取得兩次重大轉型的成功後,都會自信滿滿,遠勤山也不例外。
在 2017 年,看到了國内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飛速發展後,遠勤山開始躊躇滿志地籌備第三次轉型——進軍新能源乘用車領域。
在他看來,雖然造乘用車看似與造摩托車、商用車有很大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經驗是可以複制的。
一開始,遠勤山還相對保守,以中低端車型入局,2021 年,大運集團先後推出了大運悅虎、大運遠志 M1 等車型,車型定價在 20 多萬及以下區間。
但大運進入乘用車市場以來,其銷量表現卻似乎并不理想。
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大運悅虎累計銷量僅爲 3822 輛,而遠志 M1 也好不到哪兒去,今年累計銷量僅爲 1243 輛,兩款車型總銷量才 5 千輛出頭。
從産品核心上來看,大運悅虎的綜合續航裏程僅爲 300km,放在 5 年前還說得過去,現在連宏光 MINI EV 都能做到 300km 的續航。
其次,在設計和智能化上,大運也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産品力,外加幾乎沒有激起任何「水花」的品牌營銷,用戶對于這個品牌和産品的認知度都太低。
幾款入門車「出師不利」後,遠勤山反倒 " 越挫越勇 ",既然中低端車不好賣,那一定是賽道沒選對,需要換一個打開方式。
2022 年 8 月 26 日,在第二十五屆成都車展上,大運集團舉辦「智赢未來,遠航汽車」品牌發布會,發布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遠航汽車。
遠勤山從整體品牌調性上重新定位,有意思的是,就連車标的設計都和賓利非常相似。
此後,遠航汽車沒有缺席任何一場大型車展。
在 2022 年的廣州車展上,遠航汽車發布了 B.H.D 高端超豪華平台戰略,并一口氣帶來了 4 款車,分别是定位豪華 D 級轎車的遠航 Y6、遠航 Y7,以及定位豪華大型 SUV 的遠航 H8、遠航 H9。
2023 年上海車展,遠航汽車宣告遠航 Y6 與 H8 開啓産品預訂。其中,遠航 Y6 預訂價爲 32.98 萬 -52.98 萬元,遠航 H8 預訂價爲 34.98 萬 -55.98 萬元。
再到最近 8 月 25 日開幕的成都車展上,遠航汽車依舊一口氣帶來四款車型,且四款車型的定位還都錨定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均定位爲 C+ 級豪華純電汽車。
按照大運集團的規劃,遠航汽車首款量産車型将會是 D 級旗艦車型 Y6。
事實上,以高舉高打的方式進入新能源市場的車企不在少數,這有其現實考慮,因爲低端車不僅利潤低,而且更考驗企業在成本和供應商把控方面的能力,不然就是虧本賣,而恰好跨界造車的「愣頭青」們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
但高端車就不一樣了,車價賣的高,就意味着在挑選供應商和零部件上的餘地更大,隻要有錢,攢出一輛「滿身名牌」的電動車,在如今這個供應鏈體系極其完善的市場上,已經不算難事。
因此,可以看到,遠航汽車很舍得「堆料」,能用錢解決的事情,絕不 bb。
博世的電子電氣架構、一體化智能底盤集成技術、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本特勒的防腐蝕全鋁合金底盤,華爲的整車域控制器、一體化熱管理技術、中央網關、智能轉向系統,阿裏斑馬的智能座艙。
在一衆大牌合作商的支持下,遠航産品擁有 800V 超級快充,最長續航超過 1000km,零百加速僅 3.2 秒,充電 10 分鍾即可補充 300km ,8155 車規級高算力芯片,實現 5 屏交互等等亮點。
對于「不自研」的質疑,遠勤山是這樣回答的,「這些先進的東西如果都要做,可能再做 10 年也達不到博世現在的水平,搞軟件再搞 10 年可能也達不到華爲的水平。現在我們跟大家戰略聯合起來,就比别人還要先進,費用還很低,産品就更有競争力。」
從遠航汽車的出場方式來看,遠勤山的目的似乎并非賣車,而是希望通過出奇制勝的方式,讓産品可以迅速投向市場,憑借高端定位攫取一波市場關注。
但這樣的「拿來主義」,弊端同樣存在,一來,供應商不可能在品牌壯大前提供獨家定制的解決方案,這便導緻遠航汽車的産品力不大會有太明顯的差異化優勢,因此不大可能「比别人先進」。
其次,在銷量沒起來前,遠航很難拿到理想的供應價格,這便導緻造車成本無法下降,所以「費用還很低」更無從說起。
值得一提的是,遠航 Y6 在上海車展開啓預定後,截至目前幾乎沒有任何訂單數據的公布,這款新車能否按時交付,實屬未知。
汽車行業内卷如斯,各個細分領域都密密麻麻擠滿了車型,性價比成爲各大廠商最後的堡壘。
而遠航汽車如同遠勤山本人一般,不安分,想跳脫出來,一步定位高端,選擇競争者相對較少的賽道。
可這依舊是一場豪賭,門檻低不意味着誰都能脫穎而出。
對于跨界造車的大運集團而言,想要複刻在摩托車、重卡市場的成功,前方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