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周逸斐 每經編輯 陳旭
8 月 8 日,以 "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路徑與行動 " 爲主題,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協辦的 " 電力低碳轉型年會 2023" 在北京舉行。
本次年會發布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 雙碳 " 目标下中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和《大力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 促進西北區域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等報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電力需求側管理、儲能發展、氫基能源發展趨勢等多個話題成爲與會專家關注和讨論的重點,其中電動汽車也成爲許多專家重點強調的需求側響應資源。
不過近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的公共充電樁充電價格出現明顯上漲,上海、鄭州、青島等地均出現價格上調的情況。充電 " 變貴 " 的情況會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會議現場 每經實習記者 周逸斐 攝
充電樁運營企業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
進入 7 月,全國多地、多個品牌的新能源充電站迎來一波漲價,主要是遍布在城市裏的第三方商用充電站,部分樁的漲價幅度高達 8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主流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在 50 度左右,按照最新電價計算,要比之前四、五十塊的充電費貴将近一倍。
爲何充電價格會出現上漲?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接受每經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首先,現在屬于夏季用電高峰期,電力需求大幅增加,電價按需進行了調整。其次,這也和相關補貼政策有關,以前充電樁運營商享受的補貼比較多,如今補貼減少導緻運營成本增加。另外,大部分充電樁企業仍處于不盈利甚至是虧損的狀态,若不漲價,可能要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充電費用的明顯上漲讓不少網友擔心,照這一趨勢,電動車的充電費用會不會向油價看齊?
張翔告訴記者,漲價不會成爲未來的大趨勢。
在張翔看來,充電樁漲價會影響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 消費者看到充電價格上漲,會覺得電動汽車的使用成本變高,由此可能更傾向于買油車,這樣就會影響到相關的政策,也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節點。政府部門應該會要出台一些政策來做調整,更關鍵的是要降低運營商的成本。特别是電費以及停車位的租金,要讓運營商的充電價格有吸引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則發文建議,公共充電樁的充電服務定價也應納入政府價格監管機制,推動公共充電價格的确定和調整參照執行相關公用事業類服務的定價政策和程序。
正在充電中的新能源車 圖片來源:新華社
需要激活用戶側 " 自律式 " 調節方式
在當前經濟大背景下,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需要協同發展。電力行業是我國碳排放大戶,新型電力系統該如何切實響應 " 雙碳 " 目标?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認爲,可以通過建立碳排放責任機制來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
江億表示,當前電力運行的用戶側存在海量的柔性和彈性資源,如電動汽車、建築和工業負荷,具有各爲其主、各自獨立的特點,無法主動地與源網互動。這些海量的用戶側資源在傳統統一調度方式下很難實現精準調控,亟需激活它們的 " 自律式 " 調節方式。
" 激活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動态電價,一種是電力動态碳排放責任因子(即碳排放責任機制)。相對于前者的複雜性,後者更具備直觀和簡單易行等特點。碳排放責任機制一方面确定用電終端和電源側應承擔的碳排放責任,以進入碳交易平台;另一方面以動态碳排放責任激勵用電終端參與電力調節,從而實現用電的‘低碳化’。" 江億說。
在江億看來,基于電源側和消費側的不同特點,碳排放責任機制可以實現一手抓效率一手抓總量,在電源側通過強度控制降低度電碳排放量,在消費側通過總量控制降低用電導緻的碳排放總量。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