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蘇揚)"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發明出來。"
4 月 20 日,資深芯片研究專家,《芯片簡史》作者汪波教授在湛廬 2024 世界讀書日活動上這樣總結芯片誕生對人類發展的巨大影響力。
* 汪波教授現場演講中分享芯片的蝶變
" 從一頭亞洲象,變成一隻小螞蟻 "
汪波說,芯片的基礎結構爲晶體管,其基本功能就是作爲開關實現 0 和 1,以及作爲信号放大器," 有了晶體管,才有了我們信息時代的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等。"
1971 年,人類發明了第一顆 10μm 工藝的 CPU 芯片 Intel 4004,總共 2250 顆晶體管,到 2024 年英偉達發布 B200 GPU 芯片,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已經突破 2080 億顆。這意味着,過去 50 年左右的時間,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增加了 1 億倍。
* 芯片上的晶體管按年代不斷微縮,外層最大的圓圈對應 1971 年(實際爲 1972 年)10μm 工藝的 Intel 8008。
" 如果一個 10μm 的芯片大小是一頭長 6 米的亞洲象,那麽今天的晶體管就隻有一隻螞蟻那麽大 ",汪波這樣對比晶體管尺寸的變化,而晶體管數量的暴增,得益于微縮技術的不斷進步。
" 有了更小的晶體管之後,就有了 PC 機,有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第一個 iPod,第一台 iPhone。" 汪波說。
芯片爲 AI 注入算力
過去幾年,芯片成爲科技産業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其中既源于美國對先進芯片的出口管制,也與新冠疫情沖擊全球供應鏈導緻缺芯慌有關,更重要的催化劑則是以 ChatGPT 爲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的爆發。
汪波介紹稱," 有了非常強大的 GPU 芯片的加持,我們就可以做出更加超越想象的東西,比方說人形機器人,它可以理解人的話語,甚至能夠通過理解物理世界來做出正确的反應。"
*ChatGPT 用戶增長與英偉達股價走勢呈現正相關
爲了強調芯片對人工智能的驅動力,汪波展示了 ChatGPT 用戶增長情況與英偉達股價走勢圖。
" 這兩條曲線都是向上增加的一個趨勢,換句話說存在正相關性,那爲什麽英偉達這家公司的股票會跟 ChatGPT 的曲線相關?因爲這家公司做的是 GPU,就是用于構建人工智能的一款處理器 ",汪波說。
芯片面前的 " 三座大山 "
1965 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 · 摩爾提出了著名的 " 摩爾定律 ",預言半導體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和電阻數量将每年增加一倍。10 年後的 1975 年,戈登 · 摩爾對 " 摩爾定律 " 進行修正,把 " 每年增加一倍 " 改爲 " 每兩年增加一倍 "。
過去近 60 年,芯片上晶體管的微縮基本圍繞摩爾定律在往前推進,但近年來芯片的工藝節點和晶體管數量增速大幅放緩,由此業界也在讨論 " 摩爾定律 " 失效的話題。
對于芯片産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在汪波看來,可以總結爲 " 三堵牆 "。
" 一堵牆叫做内存牆,當 CPU 存儲數據時,要翻過一堵高牆,速度非常慢;第二堵牆叫做功耗牆,現在芯片上的熱密度甚至超過火箭噴射口的熱密度,如果再繼續下去,芯片就會被自己産生的熱量燒毀。第三堵牆是頻率牆,CPU 的頻率已經有幾十年沒有再繼續增加了。"
内存、功耗和頻率 " 三堵牆 " 給現代芯片制造工藝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芯片工藝不斷向下突破,需要光源波長更短的光刻機,而且即便人類制造出如此小的晶體管,由于 " 隧穿效應 " 導緻電子從晶體管中逃逸出來,也不能保證其能正常工作。
汪波認爲,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超常規的思路,他說," 回顧芯片的曆史,它就是一部創新的曆史,同時也是一部叛逆的曆史,因爲當初很多的想法都是被傳統的勢力打壓,然後他們突破了這些打壓才走到了今天。"
以下爲汪波老師演講實錄:
從圖書的視角看芯片
我們都知道一本書是由很多書頁來組成的,每一個書頁上面又有很多的文字。類似的,一顆芯片是由一大張矽晶圓組成的,大概有比薩那麽大。那把它加工好之後,我們把它切成很多很多的小方塊,就是每一顆的芯片,類似這個樣子,那芯片還不是最終的構成單位,比它更小的一個單元叫做晶體管。
芯片上有很多晶體管,那晶體管有什麽功能呢?隻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一個是作爲開關,來實現 0 和 1,或者是作爲信号放大器,就像我們有一個麥克風一樣,把這個信号來放大,就可以用于通信。有了晶體管,才有了我們信息時代的計算機、互聯網、無線通信等。
芯片和書籍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都是首先把一個想法變成了一個版式或者版圖,或者我們書籍的排版,然後接下來用光照的方式,把它 " 印刷 " 到這個介質上。光刻機制造其實是一種化學印刷,那這種介質矽晶圓就像紙張。
除了這些之外,芯片和書籍其實還有一些相似點,大家可以打開一下腦洞去想象一下,比方說字符。我們可以縮小它的字号,那晶體管也是類似的,我們可以逐漸縮小它的尺寸。字的字體可以改變,晶體管的樣式也可以改變,讓它速度更快,或者讓它功耗更低,等等。那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這裏簡單的把它列出來,大家可以看一下。
那我相信在現場有很多聽衆,比如說出版人員,對這些詞會非常熟悉:校對、行距。印刷就相當于我們芯片制造中的光刻,最後的步驟是把它封裝起來,就像把書裝訂起來。
晶體管尺寸縮小之後
我們剛才提到,晶體管會越來越小,那逐漸變小之後有什麽變化嗎?下面這張圖裏面顯示的是晶體管的尺寸,從最初的幾十微米縮減到今天的 3 納米,圖中最大的、紫色的圓代表直徑爲 10 微米,我們的一根頭發絲大概是 50 微米。然後它不斷地縮小,到 1 微米,然後 0.1 微米,然後是 0.01 微米 …… 縮減到這個圖裏面最小的那個點,就比這個 HIV 病毒的直徑還要小。換句話說,通過我們的光學顯微鏡,無論多麽先進的光學顯微鏡都看不到,因爲可見光的波長最多是 400 納米。而現在我們的芯片隻有幾十個納米。那晶體管尺寸變小之後有帶來怎樣巨大的變化呢?就在一顆芯片上可以塞進更多的晶體管,就像一個書頁上可以塞進更多的文字一樣。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在這張圖的一個左下角,是 1971 年發明的第一顆 CPU 芯片,它上面隻有 2 250 個晶體管,那它使用的尺寸是 10 微米,也就是一萬納米。
随着時代的進步,有了更小的晶體管之後,就有了 PC 機,有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第一個 iPod,第一台 iPhone。2024 年 3 月,英偉達發布了 B200 GPU 芯片,上面有 2080 億個晶體管,比 1971 年增加了 1 億倍,它的尺寸縮小到 4 納米。比一萬納米縮小了 2 000 多倍。換句話說,一個 10 微米的芯片大小是一頭長 6 米的亞洲象,那麽今天的晶體管就隻有一隻螞蟻那麽大。
芯片的發展與人工智能的發展密切相關
最近幾年,大家都知道,芯片成了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點,有很多相關的新聞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包括華爲被列入到實體名單,EUV 的光刻機沒法出口到中國,還有在疫情期間,我們的很多的汽車廠商由于缺少芯片被迫減産甚至停産等。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 ChatGPT 的發布。2022 年底,ChatGPT 發布。
下圖左上角展示的是 ChatGPT 網站的訪問量的變化,右下角展示的是英偉達股票的一個變化曲線。對比一下就會發現,這兩條曲線都是向上增加的一個趨勢,換句話說存在正相關性,那爲什麽英偉達這家公司的股票會跟 ChatGPT 的曲線相關?因爲這家公司做的是 GPU,就是用于構建人工智能的一款處理器。
有了 ChatPGT,有了非常強大的 GPU 芯片的加持,我們就可以做出更加超越想象的東西,比方說人形機器人,它可以理解人的話語,甚至能夠通過理解物理世界來做出正确的反應,所以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問一個問題,我們距離奇點是不是更近了?爲什麽芯片跟人工智能如此密切相關,簡單說來,芯片可以爲人工智能提供巨大的算力,也就是強大的計算能力。目前提供算力的主要是 GPU 芯片,它比我們傳統的 CPU 芯片的計算能力更強,因爲它投入了 90% 以上的資源用于計算,而 CPU 隻投入了 25% 的資源,而且 gpu 是并行的計算。
芯片發展簡史及芯片未來面臨的挑戰
人工智能如今這麽快速的發展,也對芯片提出了更多的、更大的要求,而芯片産業現在面臨一些更大的挑戰,具體來說就是三堵牆,一堵牆叫做内存牆,就是當 CPU 去存儲數據的時候,它要翻過一堵高牆,速度非常的慢;第二堵牆叫做功耗牆,怎麽理解,就是英偉達發布的 GPU 芯片,它用的制冷方式是水冷,而不是通過空氣對流來散熱。爲什麽需要水冷?因爲它運行中會産生很多的熱量,而熱量散發不出去,現在我們芯片上的熱密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火箭噴射口的熱密度,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再繼續下去,芯片就會被自己産生的熱量燒毀。第三堵牆是頻率牆,已經有幾十年芯片的 CPU 的頻率沒有再繼續增加了。
在芯片誕生之前,其實隻有一種非常笨重的器件叫做真空管,它是由燈泡改造而來的,大家都知道,燈泡非常大,而且表面是玻璃做的,非常脆弱。所以第一個由真空管制成的計算機體積非常龐大。那直到 1947 年,貝爾實驗室的三個科學家發明了晶體管,它的尺寸遠遠比真空管要小,而且更加可靠,因爲它沒有一個所謂的玻璃罩,它能實現剛才我說的兩個基本的功能,一個是放大信号,另外一個是作爲開關:0 和 1。
但是随着晶體管的數量越來越多,又産生了新的問題,這些晶體管在一個電路裏面要怎麽互聯起來,怎麽把它組裝起來,人們找不到解決方法。10 年之後,基爾比想到了一個主意,他想把所有的晶體管原件都集成在一個矽的基座上面,就可以讓這個體積更小,但是它還沒有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晶體管怎麽互聯起來。而另外一個工程師諾伊斯,想到了一個方法來解決元件互聯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認爲是基爾比和諾伊斯共同發明了芯片。
芯片發明出來之後,芯片上的元件數量就不斷增加,到了 1965 年,就是 7 年之後,摩爾受邀寫一篇文章,他總結了過去幾年芯片發展的規律,發現每過一年,芯片上的元件數量就翻一倍,非常簡單的一個規律,所以他就寫成一篇文章發表出來了。這就是摩爾定律最初的一個表述,非常簡單的一個定義。一開始是 1,然後是 2、4、8、16…… 這樣逐漸翻倍。一開始的數量非常小,但這個發展的速度是指數倍的,到了 40 年、50 年之後,這個數字将變得非常龐大。芯片産業發展的腳步是一直按照摩爾定律來向前推進的。
1957 年,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了,這是一家偉大的公司,同時也是一家管理失敗的公司,很多員工跳槽出去,在周圍創辦新的企業,從之前的公司分化出大約 400 家企業。他們所在的地點就是今天的矽谷,所以就有了我們今天這些人工智能、互聯網,也包括芯片領域這些最先進的公司。
如果我們簡單總結一下芯片的發展規律,可以用一棵樹來表達出來,最開始是基礎的學科,量子力學的發展,然後經由這個誕生了晶體管,然後又誕生了芯片,芯片又按照摩爾定律在不斷發展,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 CPU 或者處理器芯片,然後有了我們的計算機等。還有一個就是存儲,有了我們的 flash,另外一方面就是跟我們的通信——放大信号有關的,有了無線通信的這些芯片,此外還有各種傳感類芯片,包括我們的智能手表等上面使用的芯片。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新能源汽車上面用來驅動汽車,把電池的能量轉換成電力來驅動的,叫做功率芯片。最後一種,也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就是光電類芯片,用于手機拍照,用于光伏發電。(我覺得大自然對人類非常的慷慨,而人類也非常幸運得到了矽這種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分布非常廣泛,而且它居然可以有這麽多功能,可以放大信号,又可以作爲開關,甚至還能捕捉光的信号——把它變成一個一個的像素點保存下來,變成我們的照片。)最後一個就是反過來把電信号轉換成光,所以有了 LED 的照明和顯示,這些都是基于芯片技術發展起來的。
回顧芯片的曆史,它就是一部創新的曆史,同時也是一部叛逆的曆史,因爲當初很多的想法都是被傳統的勢力打壓,然後他們突破了這些打壓才走到了今天。今天我們又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是芯片裏面的晶體管的尺寸已經逼近了物理的極限,我們講到 3 納米,未來還有可能 1 納米,0.5 納米,在這麽小的尺寸下,我們要非常短波長的光刻機來才能制造出來這些芯片。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即便我們制造出這麽小的晶體管,可能它也沒法正常工作,因爲它還受到另外一個物理極限的影響,就是隧穿效應,當晶體管非常非常小,隻有原子尺寸的時候,電子就能從晶體管中逃逸出來,就像穿透一堵牆一樣,讓晶體管失效,這樣我們保存的照片數據就會自動消失。
當然現在科學家還在盡量想各種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包括使用新的材料,比如矽以外的材料,比方說碳基的晶體管,比如說氧化物的晶體管,模拟人腦神經元的工作原理的晶體管,等等。除了芯片領域本身的這些挑戰,我們還面臨着很多更大範圍内的挑戰,比如氣候變暖、人口的老齡化以及電力資源的短缺。我們可能會問,用手機充點電就會導緻電力資源短缺嗎?還真有可能,有一個數據是,訓練一次 AI 大模型,需要消耗 2 億度電。
有一種說法是," 所有的 transformer 要消耗掉所有的 transformer"。第一個 transformer 指的是大模型,第二個 transformer 指的是變壓器,就是我們的電力。除了這些技術方面的挑戰之外,還有很多在技術以外的,國與國之間的這種競争,供應鏈短缺,等等。這些在過去幾年中都發生過,也是我想要寫這樣一本關于芯片的書的原因,想要給大家去講述芯片是怎麽回事,然後它是如何誕生并且改變世界的。
結束語
芯片跟書籍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旦付印就沒法再去修改。我們的書籍一旦印出來就沒法修改,芯片也是,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付印之前不斷地去打磨它,修訂它,把它盡量做到完善。在這個過程中非常感謝湛廬及浙江教育社的編輯,他們非常認真地校對,核對每一個數據、每一個人名,每一個專業術語。當然也感謝行距文化的老師,在我寫作的初期跟我一起讨論寫作的方向。在這本書出版以後,很多的媒體來幫忙宣傳,比方說像騰訊新聞 " 芯事重重 " 專欄,我們對一些芯片的熱點問題展開了一些解讀,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目前發生的這些新聞,芯片方面的事件與我們的關聯,有利于公衆更好地理解芯片産業。
最後,回到大會的主題,奇點是不是很快就要來臨,很難去預測,但是有一句話,《芯片簡史》裏面也有提到,那就是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發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