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的一殡儀店,因其在店内銷售的錫箔元寶屬于封建迷信殡葬用品,而被當地有關部門給與行政處罰,此事在網上引發廣發關注。
有網友不解,使用錫紙元寶進行祭祀活動似乎一直是傳統,爲何突然變成了封建迷信,銷售這些物品還要被處罰?
有網友稱," 那回家掃墓時候燒什麽啊?元寶都不讓燒了?"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浙江長興一殡儀店銷售錫箔元寶被罰,有關部門:沒收 2 袋元寶
據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網消息,近日,因銷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一家殡儀用品店,被該縣綜合執法局作出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
經查實,當事人于 2023 年 3 月 20 日早上開始在位于 XX 縣 XX 鎮 XX 路 XX 号店招爲 "XX" 的店内銷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該行爲于 2023 年 03 月 20 日上午 10 時 00 分被該局執法人員與長興縣民政局聯合組織執法檢查時發現,經現場勘查,XX 縣 XX 鎮 XX 路 XX 号店招爲 "XX" 的店内放置有錫箔元寶、絹花、錫箔紙等殡葬用品,其中錫箔元寶屬于封建迷信殡葬用品。
截至被查處時當事人還未售出。
執法人員向當事人制發了長綜執登存通字【2023】第 06-0003 号《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對店鋪内錫箔元寶 2 袋予以先行登記保存。2023 年 03 月 27 日,該局向當事人制發了長綜執登處通字【2023】第 06-0003 号《解除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同日該局受當事人委托,将錫箔元寶 2 袋移交長興縣民政局,予以銷毀處置。
當事人的行爲涉嫌違反了《殡葬管理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建議立案查處。依據《殡葬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款之規定,決定對當事人作出如下行政處罰:沒收 2 袋錫箔元寶。
《殡葬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禁止在實行火葬的地區出售棺材等土葬用品。
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制造、銷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予以沒收,可以并處制造、銷售金額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罰款。
移風易俗,多地出台禁售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相關政策
據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多地出台推進文明祭祀移風易俗,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相關政策。
《哈爾濱市殡葬管理條例》第三章第十五條指出,禁止在喪事活動中擺放、焚燒冥币和紙人、紙馬 ( 牛 ) 等紮糊的封建迷信喪葬用品,或者從事扮巫婆、神漢等封建迷信活動。
《蘭州市殡葬管理辦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條亦規定,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的紙錢、紙紮等殡葬用品。
《上海市殡葬管理條例》第二章第十二條指出,殡葬服務單位及其從業人員,對殡葬服務場所中妨害公共秩序或者抛撒、使用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行爲,應當予以勸阻、制止。
《青島市禁止焚燒抛撒喪葬祭奠物品規定》第七條也提到,禁止銷售封建迷信喪葬祭奠物品。違反規定的,由市場監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封建迷信喪葬祭奠物品,可以并處銷售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重慶市殡葬管理條例》第三章第十六條規定,禁止制造、銷售陰币、冥币、紙紮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禁止在火葬區出售棺材等土葬用品。
殡葬第一村:500 多家店關了三分之一
據九派新聞報道,位于河北省米家務鎮的米北莊村也被稱爲 " 中國殡葬第一村 ",2021 年,有媒體報道,粗略估算這條街有超過 500 家門店,但今年清明節前夕,市場街依舊擺放着各色殡葬用品,卻沒有往年熱鬧。
" 這幾年生意不太行了。" 一絹花店老闆告訴九派新聞。與往年相比,這條街有近三分之一的店鋪關門。也有村民解釋,一些大店轉爲線上經營,小店盈利變少自然被淘汰。
縣志記載,米家務素有 " 紙花之鄉 " 美譽,早在明末清初,這裏就有制作紙花的民間藝人,産品多用于室内裝飾或制作花圈等。1989 年統計,縣裏紙花攤點的總産值就達 387 萬元。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從紙花起步,米北莊村周邊形成了龐大的殡葬用品市場,孝衣孝布、祭品……所有與殡葬有關的産品和原材料廠商随處可見。2019 年,有媒體報道,這裏的殡葬用品占據全國市場 90% 有餘,從業人員有兩三萬人。
然而,随着殡葬改革進一步深化,有人守着這條街改變,有人無奈離開。
2019 年新版《人民币圖樣使用管理辦法》施行,明确規定禁止在祭祀用品上使用人民币圖樣。同年 4 月,有媒體前往市場街探訪,冥币已無蹤影,商戶表示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多次檢查。
" 這個行業是個沒落的行業,殡葬改革、查環保對我們影響不小。" 壽衣廠廠長啓東明說,幾年前市場街一家制花廠倒閉,他租下了廠房當倉庫。過去,啓東明也做紙花業務,這幾年訂單少,便專做壽衣。
過去,人們講求厚葬。隔壁鎮的羅女士記得,母親去世時她家花了十幾萬辦葬禮,一對金色的紙獅子 1000 塊錢,最終都付之一炬," 那時候講究,紙糊的房子跑車、童男童女都得有,還得請人唱大戲。現在想想也沒什麽必要。" 一位出租車司機介紹,如今,有關部門管得嚴,清明節祭祀不能燒紙、不能放鞭炮。
随着殡葬改革進一步深化,市場街的商戶們面對采訪也有些警覺," 不能問,這都是封建迷信。" 一位紙活店老闆直接說。與往年相比,這條街上的招牌少了許多,近三分之一的店鋪關門。也有村民解釋,一些大店轉爲線上經營,小店盈利變少自然被淘汰。
專家觀點:追思祖先,形式應多樣化
對于禁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一事,不同專家和學者亦持有不同觀點。
據九派新聞報道,南昌大學法學院的胡可老師對制定此類行政規章,包括設置處罰依據的合法性持憂慮态度。他認爲這些規章不符合民俗,同時缺乏法理依據,是一種簡單化的行政措施。
他表示,清明祭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底蘊。
胡可認爲 " 封建迷信殡葬用品 " 這一概念的界定就存在問題," 祭祖是幾千年以來傳承下來的文化,并不是近幾年來才有的新事物,包括燒紙錢,放鞭炮,燒香等等。這些祭品,象征着後人對祖先的哀思,代表着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後代這樣美好的祝願,并不違反公序良俗,不能簡單認爲它是封建迷信的東西。"
他提出疑問," 我們現在很多傳統文化都是在封建時代形成的,難道這些封建時代的東西都是我們應該抛棄的東西嗎?" 他補充道,如果是有一些商家爲了博眼球,售賣一些違背傳統文化的、低俗的殡葬用品,這種行爲确實應該被處罰。但像一些已經用了千百年的殡葬物品,如果被認定爲封建迷信物品,就屬于執法過度。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威主攻民俗學方向,他表示,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這類規章肯定是推行文明祭祖、移風易俗進程的組成部分。其關鍵是考慮因地制宜,既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同時也要考慮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在城市裏面,可能很多人會選擇鮮花祭祖這樣環保一些的方式,而農村裏面可能會選擇偏向傳統的祭祀方式。
熊威認爲民俗文化一直在演變,但清明節核心始終是追思祖先,形式本來就是多樣化的,沒必要非得統一,大家應該彼此尊重以尋求最優解。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九派新聞、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網、公開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