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的能量,再一次在問界新 M7 和賽力斯身上,體現得酣暢淋漓。
十一長假後,賽力斯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市值再次站上了千億。
眼前,擺在賽力斯面前的問題是,在新 M7 發布的熱度過後,如何維持穩定銷量?更長遠的,則是公司的整體盈利問題。
老瓶新酒
今年以來,受問界系列車型銷量持續萎靡的影響,賽力斯(601127.SH)的股價總體大幅走低,6 月 8 日,一度跌至 24.75 元的低點。之後,短暫地觸底反彈,又繼續大幅下挫。
直到 9 月 12 日,問界新 M7 系列正式上市,終于給賽力斯添了一把火。9 月 14 日和 18 日,公司股價相繼拿下兩個漲停闆。并在 9 月 28 日,十一長假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又用一個漲停闆,爲前三季度收官。
問界新 M7 無論是産品還是價格,對用戶的确有一定吸引力。其在原 6 座版的基礎上,增加了 5 座版,給了用戶更多的選擇空間。
華爲方面稱,爲新 M7 投入了 5 億元做改款,安全、智能、續航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升級。之前在老款 M7 上隻有高配車型上才有的座椅通風、加熱等功能,在新車型上變成了全系标配。
各方面的信息表明,新 M7 對用戶可謂誠意十足。
更重要的是,在産品和配置升級的同時,價格還比老款更加便宜。問界新 M7 共有 5 種配置,指導價 24.98 萬 -32.98 萬元,起售價比老款 M7 下調了 4 萬元,加之限時優惠 6000 元的活動,入手門檻變得更低。
那麽,在新能源汽車産品不斷推陳出新,選擇更加多元化的當下,用戶會不會爲問界新 M7 買單?
十一長假剛一收假,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董事長餘承東,就迫不及待對外報喜:" 問界新 M7 10 月 6 日大定再創新高 7000 台;上市僅 25 天,累計大定超過 5 萬台。"
受此刺激,節後 A 股開市交易,賽力斯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應聲漲停。公司不得不緊急公告,進行風險提示。
據了解,賽力斯股票自今年 8 月 28 日以來,累計漲幅達 110.42%,同期申萬汽車指數累計漲幅 7.28%,上證指數上漲 0.36%。事實上,該公司的基本面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因此存在明顯的市場情緒過熱風險。
起死回生
問界新 M7 的熱賣,餘承東也忍不住在自己的朋友圈感歎"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過去,小康股份(賽力斯前稱)花幾年時間,研發出了新能源汽車,取名 SERES 賽力斯。2019 年 4 月,賽力斯在上海車展第一次亮相,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誰。
次年,賽力斯首款 SUV 車型 SF5 量産上市,全年隻賣出了 732 輛。
這時,華爲出現了,給賽力斯指明了一條合作造車的新路徑。
有了華爲的加持,瞬間變得光芒萬丈。2022 年,正式以 AITO 問界發布産品,與華爲深度綁定之後,成爲了成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AITO 問界發布之初,就創下了連續數月交付過萬的傲人戰績,2022 年全年交付 7.5 萬輛。
然而,今年以來,問界的輝煌不再。
賽力斯披露的産銷快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賽力斯汽車(實爲問界系列車型)累計銷售僅爲 2.58 萬輛。其中,M7 銷量極爲慘淡,汽車之家的數據顯示,今年 4 月以來,M7 的月銷量均不足 1000 輛,今年 6 月,更是低至 432 輛。
問界走開低走的原因很複雜。特斯拉在年初降價争奪市場,進而引發了新能源汽車的新一波降價潮,是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問界搭載的鴻蒙座艙,的确赢得了用戶的一波好感。但随着用戶的增多,和實際使用時間的延長,很多用戶發現,問界的産品力并沒有預想的那般強大。
外界一直對 AITO 問界屬于誰,也存在疑問。今年 3 月初,品牌官方一度将相關宣傳物料中的 "AITO 問界 " 改成 "HUAWEI 問界 ",不過,很快又改了回去,自我打臉,讓用戶的疑慮進一步加劇。
正是在銷量持續垮塌的背景下,問界推出了新 M7,欲借此打一個翻身仗。
持續虧損
賽力斯原名小康股份,過去,其主要産品爲微型商用車,以及東風風光品牌的低端 SUV,主要目标用戶,集中在低線城市。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公司的業務并不性感,市場關注度也不高,但憑借在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小日子還過得不錯。
2016 年,公司推出首款 SUV 風光 580,連續 5 個月銷量過萬。次年,公司 SUV 總銷量達到 18.86 萬輛,直接推動整車年銷量實現 40.42 萬輛的巅峰銷量。
正是這一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 200 億元,歸母淨利潤也拿到了 7.25 億元的曆史最佳業績。
不過,小康股份隻趕上了燃油乘用車輝煌的末班車。很快,中國乘用車市場增速下滑至出現負增長,競争從增量轉向存量時代,資源向頭部車企進一步集中,中小車企生存維艱。
公司掌門人張興海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在他的主導之下,小康股份早在 2016 年初,就在美國投資成立 SF MOTORS,造新能源汽車。
無奈,車子造出來了,賣不出去。直到華爲的出現。2021 年,公司更名,展示出戰略轉型的決心。
和華爲合作造車,不僅産品大賣,更因華爲概念的加持,公司股價一飛沖天。去年 6 月,一度達到 90.50 元的曆史高位,市值突破千億。
随着産品銷量的增加,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從 2020 年的 143.0 億元增至 2022 年的 341.0 億元,同期,虧損也進一步加大,從 -17.29 億元增至 -38.32 億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營業收入同比下滑 11.14% 至 110.3 億元,繼續虧損 13.44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