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丨 BT 财經,作者 | Han
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大漲大跌,無人問津成了中原銀行散落一地的尴尬。
8 月上旬,中原銀行在港市多日成交額爲 0 ——有投資者用 " 寂靜嶺 " 形容這樣的情形。
雖然 2022 年總資産飛躍突破 1.3 萬億元大關、成爲城商行裏的佼佼者,但是中原銀行( 01216.HK )在二級市場上卻風光不起來。
中原銀行也在 " 仙股 " 的路上越走越遠。自 2021 年末跌破 1 港元後,公司股價就一直陰跌不止,一路下探至不足 0.4 港元。中原銀行到底怎麽了?
資産規模躍進
從公司經營面來看,中原銀行這兩年不乏大動作。最重要的,就是它吸收合并了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和焦作中旅銀行,完成了資産規模的躍進。
這宗吸收合并案,公告于 2021 年 10 月。彼時,中原銀行資産規模 7530 億元,洛陽、平頂山、焦作中旅 3 家銀行的資産規模分别約爲 2800 億元、1100 億元、1000 億元。
2022 年 5 月 25 日,這一吸收合并案獲得了銀保監會批準。反映在财務報表上,最顯著的貢獻就是極大地增厚了中原銀行的資産規模——2022 年中報顯示,中原銀行的資産總額達到 1.27 萬億元,較上年末猛增 65%;BT 财經注意到,負債總額的增幅更大,躍升 66.4% 至 1.17 萬億元。
合并後,中原銀行的市場地位也發生變化,成爲河南省内唯二的兩家城商行之一,另外一家爲鄭州銀行( 002936.SZ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曾對媒體分析表示:" 合并 3 家城商行對于中原銀行接下來的發展影響較大,合并後資産規模大幅上升,提升了公司在河南省的份額,可以避免過度競争,利于集中精力提升服務和資産質量。"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行業資本充足率普遍有所下滑的背景下,吸收合并後的中原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也有所下滑,2022 年中分别錄得 7.97%、9.48% 及 12%,較上年末下降 0.73、0.91 和 1.3 個百分點。後來公司宣布,股東大會通過議案,發行不超過 300 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補充一級資本。
投資者不願買單
晉身 " 萬億資産俱樂部 " 的城商行,屈指可數。2022 年末,29 家上市城商行總資産規模突破 1 萬億元的隻有 9 家,排名前列的是北京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商行。
中原銀行1.3 萬億元的資産規模排名第 8,雖然不是絕對龍頭,但也絕對算得上排名前茅。
但投資者和資本市場反應冷淡,對中原銀行的資産規模躍進,并不願意買單。
除了開篇說的成交低迷、股價不振、淪爲 " 仙股 ",中原銀行的市值也早已 " 破淨 "。最新數據顯示,中原銀行每股淨資産爲 2.315 港元,而它的股價卻隻有 0.38 元,幾乎隻是每股淨資産的零頭,市淨率低至 0.16 倍。
有投資者在論壇中感慨:" 就這也沒人要?"
從市值來看,中原銀行也不占優勢。與河南省内另外一家城商行鄭州銀行相比,以 2022 年全年數據來看,中原銀行無論是營收、淨利,還是資産規模,都 " 完勝 " 鄭州銀行,但市值卻隻有不到 130 億元,遠低于 " 小老弟 " 鄭州銀行的 215 億元。
除了在交易所市場遇冷,2023 年中原銀行還有多筆大額股權拍賣,結果均以流拍收尾。
7 月中旬,中原銀行3200 萬股内資股及孳息在網上拍賣平台進行的第二次司法拍賣結束,盡管第一次拍賣是評估價的 85 折、二拍 " 折上 9 折 ",但結果依然是無人報名、連續流拍。
據财聯社梳理,2023 年以來,中原銀行已經有 2 筆金額過億元的大額股權拍賣,但普遍都沒人接盤。
對此,有業内人士分析認爲,銀行股權對受讓方嚴格的資格條件要求,以及定價、業績及前景等因素,都可能是導緻流拍的因素。另外,聯系回想前文提到的中原銀行凋零的成交額也能發現,整體流動性不足會令接盤方在拿到中原銀行股權後隻能拿分紅,想實現股權退出難度較大。上海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鄭嘉偉還指出,投資方成爲銀行股東後,未來在嚴監管之下,關聯交易也将更加受限。
截至 2022 年末,中原銀行約有 70.27 億股、占已發行普通股 19.23% 的内資股股份存在質押情形,另有約 22.84 億股内資股份涉及司法凍結。
是什麽原因讓投資者卻步?
與地産公司的糾葛
中原銀行的股份之所以沒有成爲投資市場上的 " 香饽饽 ",和它近些年與地産公司的糾葛有關——要麽就是它的地産公司股東經營不善,要麽就是 " 踩雷 " 了地産公司。
例如上述被司法拍賣的 3200 萬股中原銀行股份,屬于河南光彩集團發展有限公司。後者爲中原銀行第 8 大股東,持有約 5.35 億股、占比 1.46% 的股份。
河南光彩集團是一家業務分布在公路、橋梁、交通、物流、化工材料、金融等多個産業領域的公司,公開信息顯示,從 2022 年 5 月至 2023 年 6 月,該公司多次成爲被執行人、失信被執行人,近年來還兩次陷入破産審查案件。
而中原銀行出現經營問題的股東,還有更多。其中廣泛被輿論關注、并對中原銀行産生影響的,是盛潤集團。
成立于 2001 年的盛潤集團業務遍布河南省内,在房地産、電力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等多領域均有布局,也參股了鄭州銀行、中原信托等多家金融企業。在中原銀行2021 年年報中,河南盛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也是其第 6 大股東。
後來盛潤集團陷入債務危機,還曾被中原銀行告上法庭。據公開報道,2021 年,中原銀行因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将盛潤掌舵人李喜朋及其旗下 7 家子公司告上法庭,并凍結了盛潤控股 5 億元存款——銀行把股東給告了,這當時引發了輿論的熱烈關注。
當時還有媒體回溯盛潤和中原銀行二者關系後發現,深度綁定中原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盛潤控股,借着 " 近水樓台先得月 ",在其融資路途上獲得了不少幫助,例如盛潤曾将旗下 " 晟潤置業 "40% 股權質押給中原銀行,爲盛潤運河城項目開發換取到資金。
難以償還逾期債務,盛潤所持有的中原銀行股份,也被其他債權人申請法院強制執行。2021 年 8 月末,盛潤持有的中原銀行2 億股拍賣,但最終流标;2021 年 12 月末,盛潤所持有的 5 億中原銀行内資股再次在網絡平台上被拍賣。
這部分股權資産最終流向何方?BT 财經翻閱中原銀行2022 年财報發現,2022 年 8 月,九江銀行通過司法裁定的方式,獲得了盛潤控股原來持有的 5 億股股份。因此,當年九江銀行也成爲中原銀行非境外上市内資股的前十大股東,位列第 10 名。
在中原銀行的主要股東裏,經營範圍涉及房地産業的還有鄭州康橋、河南兆騰等企業。
在股東之外,對中原銀行業績産生影響的房企,還有深圳房企皇庭國際( 000056.SZ )。
2017 年末,中原銀行以自有資金近 4 億元,認購了 " 中原信托 · 皇庭國際 " 的優先級信托。後續 2.09 億元順利償還,剩餘未償還的 1.9 億元還是讓中原銀行" 踩雷 " 了。後來爲了 " 回血 ",中原銀行公開挂牌競價皇庭投資的信托受益權,起始價 1.9 億元,最終無人競價。
中原銀行與河南本地房地産龍頭建業地産( 00832.HK )的密切合作,也被市場關注。
建業地産是河南省内無人不知的房地産龍頭,而中原銀行曾經是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爲 7.75%,雖然 2021 年後就退出,但公開信息顯示雙方的合作仍在繼續,例如 2021 年末還有 "中原銀行意向爲建業集團提供不超過 100 億元的綜合融資服務 " 的消息釋出。
但建業地産的風險還是爆發。2023 年 6 月末,建業地産正式在公開市場違約,公告未能按時償還一筆境外債利息。
中原銀行的地産風險敞口究竟有多大?2022 年報顯示,中原銀行房地産業總貸款金額達到 269.3 億元,其中不良貸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 10.2 億元,至 15.7 億元;不良貸款率增加 2.61 個百分點,至 5.83%。中原銀行對此在年報中解釋稱,主要由于吸收合并的機構涉房業務占比較高,且房地産業延續蕭條,銷售困難緻房企還款能力減弱。
擴張卻帶不來盈利
2022 年業績報告顯示,中原銀行當年營業收入增長 32.82%,卻 " 增收不增利 ",營業利潤下滑 6.31%,所幸依靠所得稅費用大降近 50%,實現淨利潤增長 5.28%。
在資産端和負債端,截至 2022 年末,中原銀行資産總額 1.33 萬億元,同比大增近 73%,其中發放貸款淨額 6668.9 億元,同比增長 76.37%;負債總額 1.23 萬億元,同比增長 74.7%,其中吸收存款 8452.6 億元,同比增長 85.5%。
對比可以發現,盡管吸并 3 家銀行後,中原銀行在資産總額、負債總額等多項指标上取得了明顯的增長,但盈利能力疲軟。
市場機構已經對此警覺。據《中國網财經》整理,評級機構近年來發布的對中原銀行的評級報告均對該行盈利能力問題表示關注。例如中誠信在 2019、2020 年對中原銀行的報告中指出,中原銀行壓降不良偏離度導緻不良貸款大幅增長、撥備計提壓力加大、盈利能力較弱;聯合資信評估發布的 2021 年和 2022 年中原銀行跟蹤評級報告中指出,信用減值損失規模侵蝕公司淨利潤,中原銀行資産收益率低于行業平均,淨利差逐漸收窄令公司營收增長乏力……
與此同時,中原銀行頻繁的人事更叠和内控問題也在近年被媒體聚焦。
人事方面,中原銀行不足兩年内更換三位董事長。2023 年 4 月 6 日,中原銀行公告該行任職不到一年半的董事長徐諾金由于工作調動提交辭呈。後來公司又公告郭浩任中原銀行黨委書記。
另外,2022 年以來包括該行首任董事長窦榮興在内的多名高管 " 落馬 "。中原銀行及旗下分支機構在 2021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兩年間,合計被金融管理部門罰款超過 1700 萬元。
河南作爲中國經濟大省之一,其實有孕育大型專業金融機構的沃土,寄望後者能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目前已經晉身萬億資産 " 巨無霸 " 的中原銀行,能否在中原大地扛起這一份責任?
肩上的擔子沉重,腳下的路也要走得更穩。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