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正式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盟委員會認爲,中國的電動車生産商從政府補貼中獲益,導緻中國生産的電動車以低廉的價格大舉進入歐洲市場,威脅到歐洲汽車工業的利益和就業。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做出回應,認爲歐方的行爲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将密切關注後續調查程序,堅定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調查對象并不僅限于中國品牌,還包括了那些将中國制造的電動車銷往歐洲的外國品牌,比如寶馬、特斯拉、極星等。
這些品牌在中國擁有高效的生産基地,并且依靠中國市場實現了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
一旦歐盟确認對中國制造的電動車加征關稅,這些品牌的出口成本将大幅上升,影響其在歐洲市場的競争力。
事實上,歐洲汽車工業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于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優勢,還來自于技術的進步。
過去八年時間,歐洲的電動車價格一直在漲,而中國的電動車均價降了一半。這得益于中國電動車産業鏈的綜合成本優勢,包括電池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大幅下降等等。
而歐洲在電池技術方面則落後于亞洲國家,導緻其電動車在性能和續航方面難以與中國品牌相抗衡。
因此,歐盟想要赢得電動車競争,并非靠打壓中國品牌就能實現。相反,這樣做可能會拖累歐洲整體的電動車銷量增速,從而失去規模優勢,影響歐洲汽車産業向電動化轉型。
與此同時,寶馬、奔馳、奧迪等歐洲重要汽車品牌的在華工廠出口到歐洲市場同樣面臨着反補貼調查和懲罰性關稅,還要應對中國可能發起的反制措施,成爲這場 " 圍剿 " 與 " 反圍剿 " 中最大的 " 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