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于 UCLA 的王柳柳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年前還在電影制作課上對希區柯克的藝術手法大談特談的自己,如今最關心的問題已經是怎樣在 1 分鍾内讓扮演狼人的 1 米 85 美國男演員和白人女演員産生三次劇情反轉和沖突。
26 歲的王柳柳成了一名短劇制作人,沒錯,正是如今國内大肆談論的令無數美國主婦着迷的出海短劇(中國公司制作,面向海外市場)。據王柳柳說,今年 7 月以來,随着 Reelshort 的爆火,她參與的項目中一半都已變成了短劇。彼時,恰逢好萊塢剛剛開始大罷工,團隊解散、劇組停擺,王柳柳看着迅速幹癟的錢包,決定去這個号稱能急速造富的行當試一試。
關于短劇在海外如何如何爆火的描述已無需再贅述。中文在線旗下短劇平台 Reelshort 月流水高達 500 萬美元、一度登頂美國 iOS 娛樂榜、超過 TikTok 的故事早已被人津津樂道。
在财富故事的刺激下,大批人開始盯上短劇出海這塊甜美蛋糕,尤其是曾在國内短劇熱中嘗到甜頭的人。在他們眼中,所謂短劇出海無非是将現有的模式變成歐美版本,他們自信于對短劇套路的熟稔、對投流模式的熟練,認爲搶到蛋糕勢在必得。
不過,當潮水褪去後,一些人開始發現自己正在裸泳。大筆大筆資金被短劇出海的浪潮卷走,沒揚起一點水花。
短劇出海的财富泡沫,正在被戳破。
意料之外的成本
" 沒有五百萬以上,不要碰出海短劇。" 這是齊雷賠了幾百萬後,發出的最大感慨。
齊雷是國内最早在短劇行業中賺到真金白銀的一批人。他先是在各大短視頻平台分銷短劇賺到第一桶金,後擴大團隊開始涉足短劇制作,國内短劇的上下遊産業鏈,齊雷可謂都非常熟悉。
在齊雷看來,短劇是一門好生意,因爲它模式清晰、反饋迅速、鏈條簡單。" 在國内,一部劇上線一個禮拜就能知道它賺不賺錢,我當時認爲海外情況也大差不差。"
從表面形式上看,海外短劇的各種模式确實與國内非常類似。
比如在付費模式上,海外短劇平台也是兩種付費路徑:單集解鎖和訂閱模式。
單集解鎖模式下,用戶在短視頻平台或社交平台刷到後,可以免費看前十集或前二十集,然後需跳轉到短劇 APP 購買硬币一集一集解鎖。在 Reelshort,購買 15.99 美元的硬币大概可以看完一部 60 集左右的短劇,合計下來 1-2 元人民币一集,單價與國内小程序短劇并沒有相差多少。
訂閱模式則類似于視頻平台常用的方式,用戶充值成爲會員之後,可以在一定時間内任意觀看平台内短劇。Goodshort 的訂閱制從 99.99 美元到 399.99 美元不等,定價并不低。
當然,還有一種廣告模式也與國内非常類似。若不想花錢解鎖,用戶可以觀看廣告換取劇集,不過 Reelshort 每天廣告解鎖劇集的上限是 20 集,若想免費看完全集,要等待不少時間。當然,平台的廣告收入也會随之水漲船高。
另外,爆劇的題材也與國内非常相通。
之前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幾部爆劇,《億萬總裁老公的雙面人生》、《BILLIONAIRE CEO'S OBSESSION(億萬總裁正沉迷)》都是國内常爆的霸道總裁題材,劇情也講究開幕雷擊 + 虐 + 逆襲 + 懸念的套路,國内觀衆看後都大呼 " 對味兒 "。
相似的模式、熟悉的套路,令齊雷等國内短劇從業者對于出海信心滿滿,但也因此掉進了坑。
其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則是成本的高昂。
據業内人士統計,制作一部質量尚可的歐美短劇成本要在 100-200 萬左右(15 萬美元以上),有些本土化劇本成本是國内短劇的 3 倍。
除此之外,海外投流的高成本也令齊雷措手不及。
據業内人士告訴虎嗅,海外短劇的投流成本要占總成本的 70%,而且海外通道費較高,若通過 Google 配合 APP,需要付給 Google 平台 30% 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國内常用的小程序模式,海外以 APP 作爲内容平台的情況更爲普遍。這也給熟悉小程序投流的國内團隊帶來更多難度,因爲 APP 模式意味着更高的轉化要求(相較于國内用戶直接登錄小程序,海外用戶需要下載短劇 APP 并登錄觀看,才算完成轉化鏈條)。
據業内人士透露,若按原有的小程序投放模式,收益率一般都很低。有些情況下,熟悉海外流量投放、但沒接觸過短劇的團隊,效果反而比國内短劇團隊要強。
齊雷給虎嗅算了一筆賬:若劇集制作成本在 200 萬,占成本 30% 的話,一部劇的總成本大概就要在 670 萬,而這隻是簡單的成本構成,很多時候投入還要更多。
" 現在很多人都在給平台打工。" 齊雷苦笑道。大筆投流費撒下去後,平台穩賺。
産能的局限
但更加限制海外短劇發展的,是海外制作團隊的稀缺以及劇集的稀缺。據業内統計數據,目前面向歐美市場的英文自制短劇的數量集中在十幾部到二十幾部之間,這部分内容大概 20-40 小時就能看完,這與國内頭部短劇平台數千部内容儲備相比,還差得很遠。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個:
首先是海外短劇發展階段尚處早期,上遊産業鏈還沒匹配。
據王柳柳描述,目前在洛杉矶好萊塢拍攝海外短劇的團隊中,不乏像她一樣畢業于海外影視院校的中國留學生。他們既了解中國市場又懂得海外影視制作,是上遊産業鏈的最佳人選,不過,雖然已有一批人入局,但人才儲備還遠遠趕不上市場需求。有中國背景的尚且如此,更何況海外本土的影視專業從業人士,他們接觸中國合作需求的渠道更少。
此外,7 月份開始的好萊塢大罷工更加影響了短劇人才的供應。許多本土專業人士在此期間暫停工作,使得短劇制作團隊更難籌建。
除人才稀缺之下,海外短劇的制作時長也比國内長不少。
在國内一兩周可能就能上線的劇集,在海外可能要長達一個半月至兩個月。但王柳柳告訴虎嗅,這已經到了海外制作團隊的極限。很多時候,一個月的籌備時間中,大概隻有一個星期是他們的拍攝時間,爲了節省時間,他們甚至會在場地選擇上下功夫,一個場地要能同時展現許多場景,這樣就節約了轉場的功夫和演員的閑置時間。
供應鏈的稀缺除了造成制作成本上升之外,也在掣肘短劇平台的爆款産生率。
制作數量上不去,試錯空間必将大大減少,反饋也會減慢。要知道,國内短劇成功的一個原因則是這種模式做到了影視界的 " 小單快反 ",但這種優勢在海外還沒有完全發揮。
" 雖然霸道總裁劇火了,但歐美人喜歡的題材仍要大量摸索。" 齊雷說。比如 " 贅婿逆襲 "、" 女主柔弱被虐 " 等題材,就是在測試之後發現歐美人并不買賬。而大量測試的背後,是要有足夠的劇集供應做支撐的。
" 供應量上不去導緻測試空間減小,從而導緻爆款率降低,才是行業當下的關鍵掣肘。" 齊雷說。
值得注意的是,短劇平台的一些數據已經反映出這一問題。
據業内人士統計,海外短劇的留存率普遍在 33% 到 40% 左右,比國内低 5% 到 10%。在其看來,劇集供應少以及沒有持續爆款都是導緻留存率低的原因之一。
不過,在業内人士看來,供應鏈端産生的問題或許會在明年得到很大緩解。
比如從制作成本上,目前已有團隊開始嘗試将國内短劇 AI 換臉成海外面孔。
有業内人士稱,用 AI 換臉技術後,廠商可以在國内找會表演的演員,然後臉随便挑。一套流程下來,即使 AI 換臉報價在 20 萬,整體制作成本也比海外自制要低。海外自制若在 100 萬元人民币成本的話,國内劇集成本 50 萬加 AI 技術 20 萬,也可以節省至少三十萬。(不過,這一模式也可能會遭遇不夠本土化的問題)
除了用 AI 技術手段嘗試解決産能問題之外。據王柳柳告訴虎嗅,今年年底,洛杉矶已同時有幾十個劇組開始拍攝。在她看來,好萊塢本身就有完備的影視工業基礎,伴随從業人士的湧入,産能問題會很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