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李征宇(前盈德氣體集團 CEO,現海之擎能源公司 CEO),題圖來自:AI 生成
一
前幾周網傳,曾在特朗普第一次總統任期時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的羅伯特 · 萊特希澤,很有可能被特朗普重新任命爲美國貿易代表。如果此事爲真,意味着中美貿易将面臨又一次血雨腥風。最近的報道則顯示,他可能會提名萊特希澤的原辦公室主任賈米森 · 格裏爾。
但其實,羅伯特 · 萊特希澤和賈米森 · 格裏爾的理念相差不大,不會帶來多大變化。
羅伯特 · 萊特希澤在裏根政府期間,就任美國貿易副代表,主導了對日本鋼鐵及汽車的貿易戰,一戰成名。他于 2017~2020 年在美國特朗普政府中擔任貿易代表期間主導終結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代之以新的美 - 墨 - 加協議(USMCA),并重啓束之高閣已久的 "301 條款 ",對華發起了貿易調查,并建議總統對華發動關稅等單邊制裁。
他于 2023 年 7 月出版了一本回憶錄,題爲《沒有什麽貿易是自由的:改變政策方向、應對中國挑戰、幫助美國工人》。書中提到在他上個任期内使世貿組織(WTO)上訴機構陷入癱瘓,并坦言貿易赤字等于 " 财富轉移 ",或者說,就是把錢白給了别人。
另外,他的核心觀點是書名中提到的 " 沒有什麽貿易是自由的 ",很難判定他影響了特朗普,還是特朗普影響了他,似乎他倆幾十年前都有了今天的相同觀點,一直沒變過。
看了他的書,才了解美國的關稅政策是美國國父們建國之初就定的,特朗普的理念就是秉承那些國父們的想法,是有理念支撐的。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書,很有價值,會大幅提升對美國的認知,尤其貿易對美國立國的重要性。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二
我們 60、70 後都有過這麽一個記憶,那就是中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申請恢複關貿總協定 GATT 身份(世貿組織 WTO 的前身)之時,國内無論從工業部門還是到農業部門都很擔心 " 狼來了 ",感覺中國的工業品和農産品是無法同國外進口産品競争的,會遭到重創。
但從這二十多年的發展看,顯然中國是極大的受益者,反倒是應該極大受益的發達國家卻自認爲是受害者,尤其是美國及重新當選的特朗普總統,并揚言要對中國繼續加征更高的關稅及取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
那爲什麽中國入世降低關稅是受益的?而美國現在要擡高關稅卻自認爲對美國有利呢?值得分析一下。
第一,關稅是因國際貿易而生,各個囯家的比較優勢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比如中美都是人口多、市場大的大囯,市場規模就是優勢;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都是土地廣袤又肥沃的國家,适合農業及畜牧業;北歐五國及中東沙特等國家的特點是人口少自然資源豐富,是典型的 " 努力在天賦面前不堪一擊 " 的 " 拉仇恨 " 的代表。
另外有些國家就比較辛苦,像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瑞士,先天比較優勢少,要麽必須靠做同一件事做得比人好出彩,要麽靠制度創新吸引最優秀及最富的人群才能勝出,必須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形成後天的比較優勢。
其實,後天的比較優勢能産生更大的經濟價值及就業機會,比如德日韓的制造業,及新加坡及瑞士的金融服務業。而關稅對後天形成的制造業的比較優勢,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出口産品天經地義,鼓勵進口自己缺的産品也是順理成章,但想過好日子,一定要把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誰也不會去做擰巴的事,比如新加坡不會去對從馬來西亞進口的大米、飲用水征關稅吧?因爲新加坡不種稻米也缺飲用水;德國、日本、韓國也不會去對稀缺的原材料、中間品征高額關稅吧?因爲這樣做會影響終端産品的成本進而影響出口競争力;再比如澳大利亞也不會去做全産業鏈的制造業,因爲它沒有這麽多的人力資源和市場。
所以,一個囯家放在理性的角度看,它的比較優勢基本上決定了它進口什麽,出口什麽,貿然提高關稅應該有它的邏輯及理由,否則可能會遭到報複,反過來會影響自己比較優勢的發揮。
第二,對制造業而言,很大的比較優勢來自能源。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提名頁岩油巨頭克裏斯 · 賴特(Chris Wright)擔任下一屆能源部長。他在今年 2 月的文章中提到 " 文明的四大支柱材料,水泥、鋼鐵、塑料(廣義)、化肥,這些關鍵材料無一不依賴能源 "。
能源的獲得成本至關重要,能源成本通過這四種材料在終端産品中的占比超過想象,它是低原材料成本的基礎,甚至很多時候遠超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增效。
比如光伏産業鏈中的多晶矽,三分之一的成本是電力,二毛一度的電和一元一度的電最後造成光伏組件的成本差得很遠;
再比如北溪二号天然氣管道被炸,德國失去便宜的管道天然氣,替換成從海外進口液化天然氣作補充,由此造成的成本差異,導緻多家化工工廠停産,産能轉移到了美國和中國;
再比如日本因主要使用進口天然氣發電,電價是中國的 3 倍以上,造成了兩國對是否發展電動車産生了不同策略。
總之,能源不是普通商品,它是工業及制造業有競争力的基礎,也很大程度影響着人們日常生活質量。
對油氣出口企業,價格高低及銷量對财政收入的影響很大,比如,北溪二号根據供應量測算的收入占俄羅斯财政收入的 10%。所以能源的獲得成本及可持續獲得能力(安全性),是制造業大國必須具備的比較優勢,沒有先天比較優勢也要培養後天比較優勢。
這就不難理解爲什麽特朗普和賴特要支持發展美國的天然氣(頁岩氣),天然氣雖是化石能源,但屬于清潔能源,同時美國的天然氣如果不需液化運輸在美國本土使用,有極具吸引力的成本優勢。
第三,隻有當我們理解了上面兩點,才能理解關稅保護落後的觀念需要重新認識。它是對囯家比較優勢及比較劣勢的平衡,關乎立囯之本,關乎國家安全,當然也關乎無數企業的生死存亡。
隻有當比較優勢相當、絕對公平時,它才有保護落後之嫌,否則隻是防止被降維打擊而已,或作爲國家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問題是哪裏有比較優勢相當及絕對公平的場景呢?
之前特朗普總統提名知名宏觀投資公司 " 鑰方集團 "(Key Square Group)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斯科特 · 貝森特擔任下屆政府的财政部長。貝森特不久前發表在《福克斯新聞》觀點欄目的這篇文章批駁了哈裏斯競選團隊和傳統觀念上認爲關稅會導緻商品價格上漲,出現通貨膨脹的錯誤。以有力的事實證明,關稅可以是政府稅收的一項主要手段,可以用來保護美國的重要産業,還可以作爲與我們的貿易夥伴談判的工具。
他的話我不認爲完全沒道理,至少比哈裏斯有道理,美國在 19 世紀二十年代關稅占财政收入約 95%,50 年後降到近 60%,100 年後降到 17%,到現在 200 年後,已變成了 1.6%,美國在 100 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内,是靠高關稅戰勝了英國,使自己富強起來。所以,特朗普及其團隊認爲提高關稅現在是打擊對手,強壯自己的整體戰略之下的一個好工具。
另外,提高中國關稅使大部分産品不從中國進口,可以從其它國家進口作爲替代,成本不會上升或不會上升太多,不會造成嚴重的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
實際上,美國每年關稅不到 1000 億美元,即使川普上個任期内關稅總額上升一倍,對美國通貨膨脹有多大影響?這幾年的通貨膨脹的主因難道不是美國貨币超發嗎?
按關稅的标準定義,關稅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國家财政收入和保護本國産業,也是保護本地經濟及就業,另外包括引導消費觀念及考慮國家安全等,比如我們對進口的 4.0T 以上汽車征收 40% 的關稅,遠高于 2.5T 汽車的 12%,這就是從環保角度引導消費觀念。
2023 年中國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 19485 億元,關稅 2591 億元,進口關稅遠低于進口貨物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同時相比 2023 年 21 萬億财政收入,也可以看到中國關稅占财政收入比重和美國一樣也降到忽略不計,顯然提高關稅對中美來講,也并不是爲了增加财政收入。
那爲什麽中國入世後的低關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發展呢?在我看來主要有六個原因:
第一,中國本身是個大巿場;
第二,入世後關稅先從零部件開始降,再逐步過渡到降低終端産品關稅,這個策略加上國内大巿場吸引了海外企業到中國投資建設組裝廠生産終端産品;
第三,中國入世前就有相當完整的工業基礎,使我們很快完成了囯産化零部件的生産能力提升,進而擴展到完整的産業鏈優勢,在此民營企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第四,入世讓我們也享受到了海外巿場的低關稅,使我們出口成長起來了,規模效應盡顯;
第五,比海外相對低的能源價格使制造業如虎添翼;
第六,中國有充足的工程師,加上有紀律、嚴謹又勤奮的一線産業工人。
中國入世的成功,是很難在全球其它國家複制的。
歐盟失去了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優勢及過激的降碳政策,靠關稅政策扭轉局面實屬不易;
美國的軟肋是能否重振制造業的文化、完成人力資源以及完整産業鏈的重置,看看波音公司這幾年在産品質量上的挑戰就知道了。
無疑,歐美的高關稅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巨大挑戰,但我們内部過度的非理性的惡性競争危害似乎也不小,使我們失去了本該掙到的寶貴利潤,以完成連續叠代技術進步及産能升級的機會。國家最近取消了多個行業的出口退稅就能說明問題。
另外,有些産品出口也有關稅,出口貨物需要繳納關稅的原因涉及财政收入、經濟調節、資源保護、産業升級等多個方面,同時退稅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出口企業的稅收負擔。
第四,國與國之間需要貿易的一對一長期平衡嗎?還是囯家隻尋求貿易進出口總量的長期平衡?
舉幾個例子:中國是貿易順差大國,對美、對歐盟、對東盟都保持着較大的順差,但對南美、澳大利亞、中東等保持着長期逆差,原因是進口大量芯片、農産品、畜牧業産品、礦石、石油等;
美國是貿易逆差大國,長期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越南等都保持着逆差,卻對中南美、巴西、澳大利亞、荷蘭長期順差,美國主要是進口消費類的工業産品,出口的是飛機、汽車、工程機械、礦業機械、成套設備及液化天然氣(LNG);
巴西對中國順差,對美國逆差,總體平衡;而歐盟總體平衡,對美國順差,對中國逆差。
這充分體現了比較優勢帶來的貿易多元化,又體現了國與國之間一對一是很難平衡的,但放到國家貿易總量上的平衡是可能的。
美國是中國入世後貿易順差的最大貢獻者,二十多年占了将近 70% 的中國的貿易順差總額(據格隆彙數據,2001 年之後短短二十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達到 5.18 萬億美元,其中從美國一個國家身上拿到的貿易順差達到 3.72 萬億美元)。這種來自單一國家大規模、長期的貿易順差是否可持續?
中國從多年前就開始搞上海進博會,應該充分理解貿易順差需要進口更多産品來對沖,才能讓出口可持續增長。
三
最後總結一下,美國将對中國再一次提高關稅是沒有懸念了,目的不是爲了增加财政收入,也不是保護落後,是爲了維持以前所形成的比較優勢及政治考慮,已上升到挽救美國制造業或維持霸權的層面。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被動應對,要有主動策略,算好自己的賬,反擊要精準,打蛇打七寸,要避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全球中間品貿易規模已大于成品貿易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一場複雜的大仗。
但是,中美貿易不是我們的全部,我們更要做好自己的事,要站在全球貿易的角度,把中國的貿易優勢發揮出來。
我們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制造産值,有全球最完整的産業鏈,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有無數了不起的民營企業家,有龐大的工程師及優秀的産業工人隊伍,要在全球做好包容、團結及開拓新巿場,像共建 " 一帶一路 "、開 " 進博會 "" 鏈博會 ",對不發達國家實行零關稅,以及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驅動創新發展。
隻有不斷的改革開放,才能國富民強。像美國從二戰後到上個世紀末的 50 年間,判定因二戰失去制造能力的歐洲及二戰後重建所帶來的大量美國産品出口機遇,一改美國從建國到二戰前的高關稅政策,改爲低關稅的全球化戰略,成功躍上了又一個新台階。
現在是以開放對保守的時機,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35 次提及開放,釋放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确信号,其中明确指出:" 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
總體上講,低關稅及透明穩定的貿易政策有利于全球貿易,有利于中國目前的發展。相信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下,我們将在這場中美貿易摩擦及全球多元化貿易并存的環境中砥砺前行,繼續發展壯大自己。
對于企業而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爲本囯或本地區市場在本地生産産品(in country for country/in region for region)永遠是上策,另外也要積極主動尋找美囯的替代市場,抑制擴産的沖動,尋找已有産能的新訂單。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階段及所遇到的新問題,因此會産生新的貿易摩擦,而且永遠不會停止。變化才是常态,及時應變是必備的能力,回顧過去,珍惜當下,是爲了更好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