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 我國總人口已開始減少,且趨勢不可逆轉。65 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在未來 30 年中加速上升,将達到 35% 左右,且這一比例将一直持續到本世紀末。" 中國養老金融 50 人論壇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原院長董克用在 9 月 23 日召開的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國際高峰論壇上指出,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是面臨 " 高峰 ",而是将面對 " 高原 "。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爲全球性挑戰。到本世紀中葉,65 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預計将增加一倍以上,達到 16 億人,80 歲及以上的人口增長速度則更快。
同時,少子化問題日漸凸顯。目前全球人口替代率已滑落至 2.3,且持續下降。全球 GDP 總量最大的 15 個國家,生育率都低于标準的人口替代率 2.1。但是,全球僅有三分之一的國家(占全球人口的 28%)建立了涵蓋社會保障所有分項的社會保護體系。
在董克用看來,當前,結構不平衡仍是我國養老金體系的主要矛盾,這對養老金制度造成巨大挑戰。
" 不論是現收現付制還是完全積累制,在人口老齡化情況下,僅僅依靠單一制度沒有辦法實現一個國家養老金制度希望達到全覆蓋、充足性和可持續性目标。" 董克用表示,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逐步走向建設多支柱養老金體系,包括公共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
董克用認爲,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我國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要回歸現收現付模式,目标是 " 保基本 ";在此基礎上,加快發展我國二、三支柱養老金,一方面減輕公共養老金的壓力;另一方面,變 " 儲蓄養老 " 爲 " 投資養老 ",讓更多人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實際上,近些年我國通過不斷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并努力汲取國際經驗,不斷對制度進行改革和完善。基于此,個人養老金制度于去年年底正式啓動實施。
個人養老金自 2022 年底試行以來,效果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董克用總結爲 " 四多四少 ":該制度在理論上覆蓋面人數達 7 個億,但目前實際參加人數隻有 4000 多萬;在開戶的 4000 多萬中,真正繳費人數隻有 1000 萬;低繳費的人很多,高繳費的人很少,平均繳費 2000 元;産品的數量多,實際購買産品的人數少。有些人把錢放在賬戶裏卻不知道買什麽,産品太多,眼花缭亂。
"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即稅收優惠覆蓋人群有限;資金長期積累,流動性受限;政策宣傳力度和準确度不足,有些老百姓不明白、不理解;投資者面對衆多産品,無從下手。" 董克用建議,針對當前的情況,要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擴大制度參與率,例如,能否考慮對中低收入群體引入财政補貼模式。在稅收優惠方面能否推出 TEE 模式,也可以考慮 EET。
據悉,養老保險的征稅模式一般考慮繳費、産生投資收益和領取三個環節的納稅情況,可以分爲 EET、ETT、TEE、TTE、EEE 等不同稅收模式。T(Taxing)代表征稅,E(Exempting)代表免稅。
所謂 "TEE" 稅制,指個人用繳納個人所得稅後的工資來爲個人養老金賬戶繳費。在投資産生收益環節和退休提取環節,就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EET" 稅制則是繳納時免稅,類似于稅前工資繳納,中間投資收益免稅,老了領取的時候收稅。
" 針對進城農民工,特别是平台就業者,建議采取個人繳納、平台配套、地方政府補貼的模式,用好、用活個人養老金政策,爲他們建立适應其就業特點的養老金第三支柱。" 董克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