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科技新知
第三季度折疊屏的熱度消退後,年底的手機市場,硝煙四起在了中高端。
先是一加、紅米、真我等子品牌開啓亂戰,價格下探、配置向旗艦看齊,後有榮米 OV 親自下場,魅族、紅魔等二線品牌也不甘示弱,甚至歸來的華爲也摻了一腳。
從 11 月下旬開始,四周之内便有 9 場發布會定檔,超 20 款機型上市,火藥味完全不亞于前兩年沖擊高端的熱潮。
但随着華爲強勢回歸高端市場,加上折疊屏的新鮮感趨于平淡,以及二線手機品牌在中端市場挑起新戰事,整個行業似乎又回到了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而競争,隻會更加激烈。
中端市場又成必争之地
" 年初開始,一加、真我、紅米包括魅族這些中端品牌已經開始厮殺搶份額了。" 一位手機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向「科技新知」表示。
今年開年,一加 Ace 2 發布,把價格從旗艦機的三四千元起步,下探至 2799 元,直指中端機市場。
僅一周後,紅米總經理盧偉冰便不點名地指出," 最近有友商在高調打價格戰,紅米不會被逼降價,但爲了普及 512GB 大内存,針對去年 12 月底發布的 Redmi K60 512GB 版本,降價 300 元至 2999 元起。"
同日,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也 " 客氣 " 回應,稱跟友商 " 不怕比配置、不怕比體驗、更不怕比價格 "" 一加 Ace 2 會倒逼友商降價 "。OPPO 另一獨立子品牌真我也随後推出 16GB+512GB 大内存版本,頗有圍剿紅米之意。
回頭來看,年初的對壘已足夠激烈,但也隻是 " 中端戰事 " 的開端。
8 月,紅米和一加再次互嗆,前後腳的兩場發布會," 對比友商 " 環節你來我往。以 OPPO 嫡系和小米嫡系爲焦點的博弈,徹底攪動了中端市場的既有穩定,其他廠商也開始下場厮殺。最近的 11 月 23 日,一天之内 3 場發布會,發布了 6 款新機,分别是榮耀 100 系列、OPPO Reno11 系列以及紅魔 9 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品牌主攻線下的渠道機型比以往更亮眼,無論是處理器還是屏幕等核心配置,完全能與線上機媲美,大改此前 " 韭菜機 " 的戲稱。
據悉,華爲将在中低端市場帶來 5G 功能,甚至将衛星通信下放至中端機型,大概率就是 12 月即将發布的 nova 12 系列。
當被問及榮耀對此是否會有壓力時,CEO 趙明回應稱,榮耀爲什麽要有壓力?這說明了手機市場的活力,來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競争。他直言,榮耀 100 系列目前在行業内還看不到對手。
不過,即便線下機已經做好戰鬥準備,但線上品牌的競争仍舊是重點。
紅米 K70、魅族 21、一加 12、真我 GT5 Pro 雖然都紮堆 12 月初左右發布,但爲搶占用戶心智,早早便開始預熱,宣傳賣點、開啓預售,鎖住潛在用戶。
就在紅米 K70 發布當天上午,真我 GT5 Pro 或有心或意外被電商平台曝光售價 3499 元起步,短暫地享受到 " 性價比最高 8Gen3 手機 " 這一頭銜。因爲很快晚上的紅米 K70 Pro 就把價格殺到了 3299 元,火藥味十足。
第二天發布的魅族 21,靠情懷和顔值狙擊小米系的意圖也很明顯,但除了外觀和與吉利聯手的車機生态,紙面硬實力有些平庸。
被背刺的還有 iQOO,月初剛發布的 iQOO 12 系列直接成了紅米 K70 的背景闆,不過 iQOO 方面的回應也很有深意,表達對盧偉冰 " 誇贊 " 謝意的同時,将 iQOO Neo9 拉上台面。有網友解讀爲 " 别對标旗艦,對付紅米 K,Neo 系列就夠了 "。
李傑也直言," 一切都在預料之内,一加 Ace 2 和 K60 的故事将會在 Ace 3 上重演,一加 Ace 3 準備加單 "。
價格戰、口水仗、搶灘發布會的背後,廠商們卷得還是配置和性價比。在軟件體驗可以通過 OTA 升級的當下,消費者購買手機,更加看重的還是硬件性能。
因此這些中端機的配置,幾乎都是自家高端機型的技術下放,旗艦芯片、百瓦閃充、超大存儲等都是标配,就連攝像也都卷起聯合研發、CMOS 這些成本更高的硬配置。中端市場操起 " 屠龍刀 ",算是近幾年比較罕見的情況。
攻不下的高端,粘不住的用戶
事實上,中端機作爲手機市場的基本盤,之所以在 2023 年局部競争更加激烈,也有着特殊的背景。
從市場方面來看,部分廠商對于穩住份額有着迫切需求。
分析機構 Canalys 近日發布報告,2023 年第三季度,國内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雖然連續兩個季度跌速平緩,但仍同比下滑 5% 至 6670 萬部。其中,OPPO 和 vivo 都出現了大幅下滑,最大下滑幅度高達 26%,即便是處于重新奪回市場階段的榮耀,出貨量也有所下滑。
自從華爲手機因爲芯片受限讓出部分高端市場份額後,國産手機廠商們都在拼命争搶空白,通過堆硬件、做折疊屏等手段 " 沖高端 ",但直到到 2023 年下半年,華爲的 " 遺産 " 反而被蘋果拿走不少。
根據 Canalys 最新報告數據顯示,國内 10 款最暢銷的高端機型中,蘋果 iPhone 就占據了 7 個,剩下 3 個分别是強勢回歸的華爲 Mate60 Pro、華爲 P60 以及排在末位的 vivo X90s。
可以說從 2020 年至今的 3 年時間,高端化仍是大多手機廠商的理想彼岸,中低端才是現實中的柴米油鹽。
Counterpoint 分析師張祺稱," 中端市場對中國安卓智能手機廠商來說,是較爲擅長的價格段,同時市場體量也足夠大,覆蓋客戶群廣泛且多樣,各家都在這個價格段有拳頭産品,因此競争也相對激烈。"
事實也是如此,中端市場的品牌很難長期占領客群的心智。
例如剛剛發布的紅米 K70 系列,雖号稱 " 最強水桶機 ",但幾乎也都是小米高端産品的配置下放,隻要其他廠商願意,完全可以做到同一水平。
至于下放的原因,有分析師提到,各個廠商的配件庫存都有不少,比如逐步将大内存下放到中端機上,就和各家的庫存也有一定關系。與此同時,部分零部件的價格成本下滑了 20%-30%,廠商沒必要再在高端機上通過這些配置打對壘,便将戰場延伸至了中端機。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 2 月就曾表示,幾乎所有安卓品牌均面臨因需求疲弱導緻的高庫存風險。以小米爲例,在小米的零組件庫存(約等同 2000 – 3000 萬部手機)中,狀況最嚴重的就是處理器芯片。
在力求走量的市場上亮出殺手锏,無疑将獲得明顯的市場份額提升。但 " 科技平權 " 愈演愈烈,供應鏈的技術會快速被主流廠商普及,無止境的參數比拼無法換來持久競争力。無論是 1T 存儲殺入,還是骁龍 8 系處理器下沉,甚至相機水準,都會被友商快速跟進,很難成爲品牌一勞永逸的護城河。
旗艦配置下放,讓中高端與中低端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産品力高度同質化,導緻的結果是誰都先發誰占優,但誰都沒有絕對統治力。
爲數不多的獨家技術加入平價大戰或許可以解決中端機型的困境,但同時也可能打亂自家産品結構的平衡,影響到旗艦産品的市場說服力。
中端機型的同質化,似乎暫時無解,全球手機出貨量連續收縮,對于殺價走量的市場也并不是積極信号。這場平價大戰似乎難有勝者,隻會是消費者和供應鏈的狂歡。
漫長的洗牌
新的戰争已經打響,新的格局還會遠嗎?
CounterpointResearch 數據顯示,國内智能手機品牌份額過去連續兩年未有變動,形成 " 榮米 OV" 新格局。隻是 2023 年行業大環境逐漸平穩,華爲的卷土重來也逼迫其他廠商做出一些新策略,來迎接即将到來的再一次洗牌。
華爲 Mate 60 系列熱銷之際,各大調研機構紛紛上調了其 2024 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目标,由原先的 3000 萬台提升至 6000 萬台,後又至 7000 萬台。
假設華爲有 5000 萬左右的出貨量是來自于國内市場,那麽就有機會重歸國内第一,并拿下 20% 左右的市場份額。
有強勢增長的,自然就有市場被擠占的。手機市場發展至今早已是存量市場,盤子大小有限,尤其是高端市場,從慕強式羊群效應回歸理性樸實,參數性能作爲消費者選擇手機的第一邏輯将被弱化,精神追求、品牌追求、産品稀缺将成爲新的驅動力。
展望 2024 年,榮米 OV 的重心大概率會回歸中端市場,但與以往不同,這些中端産品的下限正在提高。而與之帶來的便是中端與高端之間的界限模糊和距離縮進,手機行業即将進入 " 平均主義時代 "。
大的背景下,手機廠商們的競争邏輯将從單一的技術競賽轉變爲更爲多元的商業策略競争。在行業新一輪的洗牌期,那些優先發現市場邏輯變化趨勢的廠商,優先應對和布局,将獲得新一輪的行業紅利,誰就将更快地走出寒冬。
不過由于利潤再分配、競争格局重塑以及供應鏈調整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驟變,最終會在手機行業新一輪上升周期方能顯現。
對于當下的手機廠商來說,所有宣傳推廣的背後都體現了各家對市場的判斷和機會的設定,但想要激起大衆的換新欲望,面臨的挑戰依舊不小,若想要在存量市場裏拿到更多的份額,回到自己更擅長的領域,日子可能會更好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