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2 月之前,多數地區已經完成養老金補發工作,最遲的地區能拖着 12 月。有位退休老人驚喜地發現:自己的社保賬戶多收了 1700 元。是不是全國在 12 月份給退休人員統一補發了 1700 元養老金?
那麼,假設全國需要補發 1700 元,全國有 1.3 億退休職工(另外,還有 1.6 億農村老人),就需要一筆支出 2210 億元。根據統計數據,2021 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為 60455 億元,基金總支出為 56481 億元,幾乎是收支平衡的,當年結餘僅有 3974 億元。一下子拿出 2210 億元,不太現實啊。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全國統一發放 1700 元養老金是一個美麗的 " 誤傳 ",也許是老人的期盼吧,相信随着養老基金的壯大,會慢慢提高養老金水平的。那麼,很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可能是收到了一筆過節福利費。
我們都知道:央企和國企以前都有專門的離退休人員管理部門,以前的福利可是不少的。前幾年,央企和國企的 " 企業辦社會 " 職能移交地方後,企業内部還保留了一些 " 送溫暖的項目 ",工會、老年、統戰等部門都可能開展走訪慰問和送溫暖行動。這位退休朋友可能是央企或國企的職工,正好收到了一筆過節福利費,于是又造成了 " 美麗的誤會 "。
第二,可能是這位退休老人的養老金重算補發金額是 1700 元。
我們都知道 2022 年基本養老金上調了 4%,有的地區在 12 月公布了 2022 年新的養老金計發基數,那麼,就需要對 1 月 -11 月退休的人員進行補發差額。
因為在新的基數沒有下發之前,2022 年以來退休的人員隻能按照上一年度的基數預發養老金,等新的計發基數公布後,新基數減去舊基數有一個差額,那麼,在 10 月份重算時就要補發。
那麼,重新測算養老金并補發差額,主要涉及到 " 基礎養老金 " 和 " 過渡性養老金 " 兩塊差額。計算公式為:
①基礎養老金 " 補發的差額 =(新計發基數 - 去年舊的計發基數)×(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2 × 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 1%
② " 過渡性養老金 " 補發的差額 =(新計發基數 - 舊的計發基數)× 視同繳費指數 × 視同年限 × 過渡系數。
這位退休老人可能是 2022 年 1 月剛退休的老年朋友,還不太懂養老金的計算方法。他的基礎養老金 + 過渡性養老金每月差額 170 元,11 月減去 1 月等于 10 個月,需要補發的金額恰好是 1700 元。所以,他誤以為多發了 1700 元,造成了一個 " 美麗的誤會 "。
第三、也可能是這位退休老人收到了一筆取暖補貼。
取暖補貼不是全國統一政策,而是當地政策,根據經濟實力和曆史政策确定标準,各地區都不一樣。比如,甯夏、青海等地區就高一些,可能達到三四千元。新疆、天津、吉林等地區就低一些,隻有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山東等地區曆年來就是 1700 元的标準。
因為有的地區是把取暖補貼發到養老金賬戶裡,有的地區是到原單位去領取。所以,這位退休大爺可能是山東人,正好當地社保部門把 1700 元的取暖補貼發到了養老金賬戶裡。這位退休大爺可能是今年剛退休的,不懂這一筆福利,導緻了一個 " 美麗的誤會 "。
PS:關于養老金、退休待遇、過節福利、取暖補貼等好事,總是會遇到 " 幾家歡喜幾家愁 " 的情況,得到的人當然笑逐顔開,沒有得到的人哭暈在廁所。這三類人是最吃虧的。
第一類人:參與城鄉居民社保的人。這一個群體主要是農村老人,養老金的全國平均水平隻有 190 元左右,而且他們是享受不到補發額、取暖補貼和過節費的。
第二類人:靈活就業人員。這一個群體沒有單位,每一分錢都要自己掙,不會有單位給他們發什麼福利費、過節費的。取暖補貼,一般也不會有。除非是當地政府通過社保給他們發一點,如果是原單位發取暖補貼,他們到哪裡找單位去呢?
第三類人:沒有及時辦理養老金認證的人。2022 年 11 月或 12 月之前,退休人員都要去當地社保部門辦理養老金認證,因為 2023 年 1 月開始就要實行社保卡賬戶接收養老金了。如果沒有認證,暫時停發養老金,就收不到以上這些錢了,所以,趕緊去當地社保部門認證去吧。
PS:請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有關政策更加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