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上半年财報出爐,業績差距越來越大,呈現加速分化的态勢。
撰文丨餘
責編丨江
設計丨 PinZo
近段時間,各大車企陸續公布了上半年财報或業績報告,包括比亞迪、廣汽集團、東風汽車,以及新勢力陣營的蔚小理等。盡管 2023 年上半年各大車企都參與了價格戰,但是部分車企仍然賺得盆滿缽滿,欣喜若狂。當然,也有車企失望不已,利潤暴跌或是嚴重掉隊跟不上步伐。這種業績分化加劇,不相通的情況,已經成爲中國汽車市場最真實的寫照。
傳統車企勢頭正勁,比亞迪、上汽營收破千億
在上半年激烈的車市内卷中,傳統車企表現出了強勁的韌性。目前,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五家汽車集團 2023 年上半年營收和淨利潤全部出爐,其中比亞迪營收達到 2601.24 億元,淨利潤 109.54 億元,成爲營收和淨利潤全部最多的車企。而且,比亞迪還保持了高達兩倍左右的淨利潤增長幅度。
(比亞迪上半年财報)
比亞迪利潤大幅增長,與其強勁的汽車市場表現相關。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銷量爲 125.56 萬輛,同比增長 94.25%,其中純電動車銷量爲 61.68 萬輛,同比增 90.66%,插電混動車型銷量爲 63.14 萬輛,同比增長 100.66%。據轱辘哥了解,随着比亞迪銷量規模化的提升,未來還将進一步加強公司對于産業鏈的控制能力,提升單車利潤率,以便跟特斯拉縮小差距。
在營收上突破千億元大關的品牌還有上汽集團,上半年營業收入爲 3164.10 億元,同比增長 3.73%,但其歸母淨利潤增速較小,且利潤規模不及比亞迪。毫無疑問,上汽集團和比亞迪兩家龍頭車企的表現,也正代表了處在向新能源轉型期的傳統車企所處的境況,憑借着強大的能力,在市場上一路披荊斬棘。
(上汽集團上半年财報)
同樣依靠新能源車銷量增長,營收數據持續攀升的企業是廣汽集團,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619.11 億元,同比增長 27.1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29.66 億元。而在上半年,廣汽集團汽車銷量爲 116.3 萬輛,同比增長 1.1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 23.6 萬輛,同比增長 108.52%。
(廣汽集團上半年财報)
此前,廣汽集團在 2022 年财報中定下了 2023 年全年挑戰汽車銷量同比增長 10% 的目标,以期繼續保持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增長态勢。顯然,廣汽集團想要完成目标,最重要還是要靠新能源車業務闆塊發力。
除此之外,吉利和長安在上半年的營收與利潤也迎來了正增長。其中,吉利汽車總銷量 69.4 萬輛,同比增長 13.1%,實現營收 731.8 億元,同比增長 25.8%,淨利潤爲 15.7 億元,同比上漲 1.2%。而長安汽車實現了約 654.92 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 15.76%,歸母淨利潤 76.5 億元,同比增長 30.65%,整體表現相當不錯。
(長安汽車上半年财報)
整體來看,頭部傳統車企在市場上依然活得比較滋潤,憑借豐富的産品線布局和車型強勁的競争力,以出色的銷量成績帶動了品牌收益上升。如今,汽車行業也完成從政策導向到市場導向的過渡,從前沒有選擇的傳統車企,接下來或許能重新掌握主動,在新一輪行業變動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勢力的競争加劇,蔚小理分野擴大
除了傳統車企,新勢力品牌也是陸續發布了第二季度業績。要知道,雖然新能源汽車的産銷量相較于傳統燃油車要亮眼很多,但也處在增長承壓的态勢之下,這也讓蔚小理三家頭部新勢力車企的二季度财報格外引人關注。
其中,理想汽車第二季度營收達到 286.5 億元,同比增長 228.1%,同期交付新車超 8.65 萬輛,同比增長 201.6%;經營利潤和淨利潤分别爲 16.3 億元和 23.1 億元,毛利率達到 21.8%。小鵬汽車方面,第二季度總收入爲 50.6 億元,同比下降 31.9%,汽車銷量爲 2.32 萬輛,同比下降 32.6%,汽車銷售收入爲 44.2 億元,同比下降 36.2%。利潤則是淨虧損爲 28 億元,一季度爲虧損 23.4 億元。而蔚來汽車第二季度營業收入爲 87.7 億元,同比下降 14.8%;汽車銷量爲 2.35 萬輛,同比下降 6.1%;毛利爲 8700 萬元,同比下降 93.5%,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 13% 下滑至 1%。
(理想汽車第二季度财報)
從理想、小鵬、蔚來三家新勢力車企的成績可以看到,它們的業績差距并不小。實際上,從去年四月份開始,蔚小理就出現了業績分野,到今年二季度,它們的業績分水嶺則變得更加明顯。這也與市場銷量成績直接挂鈎,其中理想得益于理想 L7/L8/L9 三款車型走量,月銷量數據持續創新高,而小鵬和蔚來則受限于各種因素,市場交付量未能達到預期。
不過,盡管從二季度财報來看,理想汽車已經遠超小鵬和蔚來,但接下來的市場競争會更加激烈,三家車企也都在根據市場情況積極調整,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價格戰的行列,而三方纏鬥還未分出最終勝負。
從各大品牌的營收業績來看,頭部品牌展現強勁的市場競争力,尤其是傳統車企,盡管包袱較重,并且入局新能源車領域的時間節點比較晚,依然能憑借資金、技術、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崛起。而新勢力車企方面,蔚小理也不再齊頭并進,三者的業績差距越來越大,呈現加速分化的态勢。
但是,成也可,敗也罷,下半年汽車行業已然進入競争白熱化階段,多家車企從八月份以來紛紛官宣降價,涵蓋車型超 20 款,價格從 5 萬元到 30 萬元不等,這一舉動會加劇市場的競争,誰能笑到最後,目前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