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前,即 1935 年 2 月 12 日,世界最大軍用飛艇—— " 梅肯 " 号飛艇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岸附近墜毀沉沒。

由于 " 梅肯 " 号内部的氣囊中填充的并非易燃易爆的氫氣,而是不易燃的惰性氣體——氦氣,所以在當時,這艘飛艇被認爲是最可靠、最安全的飛艇之一。

但是,這也決定了氦氣極其昂貴的價格。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是唯一掌握這種惰性氣體工業化生産技術的國家。即使擁有強大化學工業的德國,也不能大量生産氦氣。所以,德國才使用氫氣填充飛艇,最終導緻了著名的 " 齊柏林災難 "。

至于氦氣的昂貴價格,僅舉一例進行說明。據卡皮察院士回憶錄記載,上世紀 40 年代初,蘇聯使用寶貴的外彙購買了 10 立方米氦氣。蘇聯對這種珍貴的惰性氣體非常重視,隻能用于特别重要的物理實驗。

在一次物理實驗中,一個氣球意外破裂,導緻一立方米的氦氣損失,内務人民委員會立刻以 " 破壞生産 " 爲由立案調查,卡皮察院士費了好大力氣才保護科研人員免遭逮捕。與之相比,當 18.4 萬立方米的氦氣充入 " 梅肯 " 号飛艇,很好地說明了蘇聯和美國當時的工業潛力差距。

1935 年 2 月 12 日," 梅肯 " 号飛艇結束演習後返回基地。17 時 15 分,飛艇機組人員聽到後艙傳來一聲巨響,大風導緻艇體中的一個鋁制框架爆裂,一塊碎片刺穿了内部的氦氣球。内部的氦氣開始洩漏,導緻尾部嚴重下沉,飛艇出現嚴重傾斜。

艇長下令抛棄壓艙物,飛艇終于停止下降,并開始爬升。然而就在此時,另一個尾部氣球被碎片刺破,破口比第一個還要大,導緻飛艇再次下降,并且速度更快。

抛棄剩餘的所有壓艙物和燃料之後,隻能将下降速度降低到 1 米 / 秒。艇長下令抛棄機庫内的飛機,但是由于此時飛艇傾斜度已經超過 25 °,無法将飛機丢棄。

艇長意識到 " 梅肯 " 号已經無法挽救,命令所有艇員穿上救生衣,準備充氣救生筏。17 時 39 分," 梅肯 " 号墜海,并開始下沉。艇員紛紛爬上救生筏,大約三個小時之後,他們被趕到事故現場的 " 裏士滿 " 号和 " 康科德 " 号巡洋艦營救上艦。

盡管如此,還是出現了傷亡:無線電員因爲驚慌失措,在距離海面 30 米時,跳出機艙而喪生;另一位是廚師,他沒有及時逃出下沉的飛艇而失蹤。

" 梅肯 " 号的沉沒清楚地表明,即使填充昂貴的惰性氣體,也無法讓飛艇成爲完全安全的飛行器。巨型硬式飛艇的輝煌時代很快結束,但是,許多人都認爲這種飛行器是浪漫的象征,以至于現在許多影視作品和遊戲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