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T 桔子 作者|吳梅梅
封面圖來源 | Pixabay
上周剛過了老人專屬的重陽節。那麽你知道中國老年人群體有多龐大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 2.8 億,也就是說中國每 10 個人中就有 2 個是老年人。
如果放寬一點條件,45 歲以上中老年人口數量超過 6 億(2020 年數據),四舍五入,可以說年近半百的老人比例已經接近全社會一半了。
一些老年人是城鎮退休的職工,他們的退休生活可謂豐富多彩,非常活躍,跳廣場舞、社交,上老年大學,到處旅遊,甚至相親、談戀愛,有錢有閑還沒啥壓力,這讓瘋狂内卷、打工的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當然,也有一些老人或是在家帶孫子 / 孫女。更多農村老人甚至一輩子也不 " 退休 ",老了還在幹農活、種地或者上班打工。
另一種,會折騰、敢于拼搏的老年人在退休後還會選擇再就業,甚至是創業——自己幹。
我發現,這種情況在小紅書上還挺較喜聞樂見的。
當然小紅書用戶主要是年輕人,很多年輕人以他們的口吻鼓勵和支持爸媽創業,并且分享了爸媽 / 爺爺輩的創業經驗。
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我列出以下 9 種常見的方向,覆蓋各行各業,疊加不同路徑。其實普通老人再就業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起來看看長輩們打開創業路的 N 種方式吧。
一
回歸實體,開餐飲小店
" 民以食爲天 ",吃飯是頭等大事,剛需無疑。
對于生活閱曆豐富," 吃過的鹽比走過的路還多 " 的老人,家常便飯好說,烹饪技能早已爐火純青,搞餐飲是一條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
此前,有一個知名的項目,做家廚外賣業務,叫 " 回家吃飯 ",APP 上面入駐的大部分就是小區裏的叔叔阿姨們,不過,他們沒有衛生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等,後來這個項目就停掉了。
所以,退休人群搞餐飲的話,最好是可以注冊個體工商戶,開個小店。
老人不太适合直接幹有後廚的餐飲,那樣時間匆忙而且也很累,如果身體力行的話,更适合家庭廚房(中央廚房)統一制作後,拿到門店去賣,當天賣完最好。
(小紅書頁面截圖)
比如這位小紅書用戶貝貝,母親原來在體制内工作,退休 2 年了,一直想開一家自己的小店,終于成功了,她說 " 淺淺的幫媽媽實現了她人生想做清單之一 "。
開這家小吃店也有一定的機緣巧合—— " 偶然間小姐妹家的小吃店不做了,因爲經常吃她們家小吃,味道很認可,食材也比較新鮮,并且有固定的客源可以直接上手做。省下了很多前期的準備和客源擴展 ",貝貝表示。
這家店主營鹵雞翅、鹵鴨翅各類鹵産品,還可以真空包裝,更好保存食品,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
如果有條件的話,開小飯桌,給學生們提供餐飲服務倒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二
經濟便捷,無成本線下擺攤
擺攤這種方式還蠻古早的。其實,在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集市 / 趕集就是這種典型的流動零售業态,時間(每月逢幾号幾号)、位置(一般是村中心)比較固定,就擺在路邊,隻營業一上午,到中午就沒有了。
後來這種就少見了,大部分形成了固定的商販,小縣城和城市裏形成了集貿市場之類的業态,每天都營業。
不過,我發現這幾年,城市裏也流行起了複古風,在公園、商城周邊等地周期性地有了各種大集、集市和流動的攤點,一般是春節等特殊節日才有,而且會有組織方,通常還需要交一定的攤位費,東西也不是很便宜。
擺攤的好處是沒有門店租金,從經濟成本來看是最低的,不過相對來說,經營的品類比較單一。
同時,擺攤是流動經營,受到地域的限制,有的大城市是不讓随便擺攤的(分區域),一般的小縣城、小城市擺攤條件比較寬松自由。
擺攤的話,主要看當地人群的需求,以小吃攤、水果攤、蔬菜攤、鮮花攤等最爲常見。如果在人氣旺年輕化的城市,還可以擺攤賣首飾小飾品。
擺攤還得看地理位置,人群集中的地方,生意才更好做。
(小紅書頁面截圖)
某小紅書用戶感慨 " 老爺爺老奶奶擺攤賣菜苗刷新我的認知,空心菜苗 5 元 2 把、苦瓜 2 元 1 根,辣椒苗 4 元 1 把、黃瓜苗 2 元 1 根、小番茄苗 5 元 1 把、大番茄 1 元一根等等。"
" 老媽創業擺攤,5 天營業額破百。見到同齡人都會聊聊天, 買不買是其次,比每天窩在家裏開心多了 ",momo 興奮地發文。
三
跟随移動互聯網潮流,直播帶貨 / 短視頻帶貨
現在,很多老年人都會上網沖浪了,看直播、發抖音都不在話下。
這個十一假期,我回老家,一個十八線小縣城的農村,我看到我媽關注的一個号在抖音發短視頻賣貨,賣的是自己做的小魚幹、鹹菜腌菜這類産品。
我還挺震驚的,老人家比我們這種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會玩,會折騰。
據悉,這位長輩是我媽娘家附近的街坊,可能平時喜歡做菜,一家人賣手工的家鄉菜,以罐頭的形式包裝發貨,能賺一點是一點吧。
如果嘗試直播帶貨的話,那估計也不可能有商家或者品牌方雇傭老人專門帶貨,比較常見的還是老人家帶自己家生産的貨,或者自己熟悉的朋友圈的貨。
前提是老人喜歡分享,并且願意出鏡。
如果條件特别突出,口才尤其好,溝通能力強,能夠自己選品,專門賣一些老年人的産品,現身說法,倒也不是不可以。
現在,這種針對老人的主播很少,老年人看直播的群體基數還是比較少的,需要培養。
但這種的話,對商業的理解能力,選品和風險把控能力的要求就很高了。
四
傳承手作,手工品 /DIY 相關項目創業
以前,中國的很多紡織品都是靠手工的,織毛衣、織圍巾等等是家常便飯。後來,工業化後,大家買到的更多是工廠批量生産的成品,而且物美價廉,尤其是電商購買成本低。
但是,手藝這門東西還是值得傳承下去,丢了怪可惜的。
當然,如果想做成一門生意的話,還是需要一些路徑和實力的。
(小紅書頁面截圖)
比如這位小紅書博主,本身是開手工網店的,她媽媽就幫忙做手工發卡等 DIY 的産品。
這種生意需要多人配合,一般來說的話,主要是家庭作坊,一家人各司其職,老一輩有手藝,把手工品做出來;年輕一輩思路活,搞電商,把産品賣出去。
他們的産品包括很多的刺繡、手工零錢包,手工的嬰兒鞋也可以參考這種路徑,思路打開了,有沒有?
如果手藝很好的話,教人做手工也是可以的,這就是另外一種模式了(屬于教育培訓行業)。當然——還得會教。
假如生意幹得好的話,不妨收學徒工,既創造了就業崗位,又解決了招工的問題,還便利于手藝的傳承。
五
重養生,做上門健康管理服務相關業務
健康管理業務屬于服務業,具有一定的專業門檻,需要老人具有相應的學習能力和一定的資質,比如通乳師、按摩師之類的職業資格證(需要通過考試)。
這樣的職業更看重經驗,不太在乎年齡,但會費些體力,要求身體素質好。
有能力的技師可以選擇入駐一些提供上門按摩服務的平台,或者自己有實力的直接對接和服務客戶,爲中老年人群提供拔罐、刮痧、艾灸,爲母嬰人群提供通乳服務等。
這種一般都是上門服務的形式,服務地點在客戶家裏,要求雙方具有較強的信任感,尤其适合在家鄉當地發展,到陌生的城市創業就難了。
如果想開店的話,流程上更複雜一些,需要的資金儲備量也上來了。
六
從原産地到零售,種植水果 / 賣水果
水果是老百姓日常的消費品,經濟實惠的水果很好出手。
如果是種植水果,那就适合家裏在農村,有地、有種植經驗的老人。
這種自産自銷的話,除了常規的市場外,現在還可以借助短視頻、電商、微信社交平台等渠道賣出去。相信大家對在朋友圈、社群看到賣橙子、蘋果等各種廣告的并不陌生了。
不過這個難度比較大,因爲鏈條長。如果隻做最後一環(從批發到零售)的話,會輕松一點,适合在大城市生活。
(小紅書頁面截圖)
坐标武漢的小紅書用戶黎黎發文分享了她媽媽的創業經曆:"62 歲了想再就業找工作,但年齡大了沒有商家敢用;最後看到小區附近的商鋪轉租,選擇自己創業開水果店。
先去蔬菜批發市場了解蔬菜的批發價,之後考察行情,發現小區商業街上沒有水果店,于是從賣蔬菜改成賣水果,沒過幾周,店就開起來了。
不得不佩服,阿姨的執行力還是很強。
七
搞休閑娛樂産業,開茶室 / 棋牌室
相比餐飲店不那麽累和費體力,開茶室、棋牌室是更加輕松一點的活,屬于休閑娛樂社交方向創業。
不過,這種業态的難點在于什麽?
就是需要找到具有特定愛好的人群,比如喜歡喝茶的,喜歡打牌打麻将的。
怎麽樣把這些人群吸引到店,并且他們能夠待在喜歡這樣的空間并願意付費,還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得懂得鑽研消費者心理學。
八
家居用品周邊産業。輕家裝 / 軟裝生意
不像非常看重技術實力、且勞累的硬裝,家庭軟裝類的生意還是比較适合年紀大一點的長輩來參與。
包括窗簾布藝、沙發套、牆紙、桌布這些軟裝用品在家庭中用處大,有個性化話的需求,可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會裁縫)。
不過,家裝的特點是耐用性強,這類産品其實消費頻次比較低,消費者不會經常更換,所以想要維持生意光靠老主顧是不行的,還得拓展新客。
九
開小超市 / 小賣部 / 雜貨鋪
這種應該是最老套,最傳統的一個路子了。相比專營店,小超市的最大優勢是品類齊全,啥都有。
小超市本質也是零售的生意,低價大批量的批發進貨,高價零售賣出,賺取差價,店家不生産商品,是商品的搬運工,是商品流通環節的最後一個節點。
老年人想開一個小賣部也是值得嘗試的,尤其是在學校門口周邊,如果可以占據這樣的優勢地理位置,那可以針對性地賣些文具學生用品、季節性的産品(春聯等)小成本試錯。
(小紅書頁面截圖)
小紅書用戶 momo 發文,老父親開了一個小超市,可是生意很一般,有些發愁。
很多網友評論,獻計獻策——有讨論其供應商 / 品類的限制,有說其貨架排放的問題,還有的建議開拓代收發快遞、充話費等周邊業務。
所以,要開好一個小超市也是不容易的,需要積累,有很多門道,對于新人可能并不友好,可能存在的風險包括貨進多了砸手裏,收入少、利潤微薄。
總結一下——
可以看到,針對老年人的創業路徑,以小成本創業爲主,而且核心是 ToC,直接面向消費者,這樣交易鏈條最簡短,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是最保險、最适合老年人創業的項目了。
最後,提醒一句,創業投資做生意都有風險,入局需謹慎。更别輕易相信穩賺不賠的買賣,入了一些專騙老年人的傳銷騙局。(遇到無法判斷 / 拿不準的項目建議多咨詢年輕人或專業人士,别着急給錢)
(小紅書頁面截圖)
PS:一個小插曲是,賣水果的阿姨後來也不做了,可能是行情不好,競争激烈。按照發布時間來看,阿姨大概經營了一年
當然,對于這種結局其實也無須苛責,人生重在體驗,小成本試錯并無大礙。
看了很多用戶的分享,我在思考,老人創業搞副業的意義是什麽呢?
也許不是真的想搞錢,或者沒有年輕人那麽強的賺錢欲望,這些小錢很多年輕人都看不上。
對于老人來說,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圖個開心(不計較金錢得失)也是意義,找點事情做也是意義,想證明自己,或者換種方式體驗生活 / 職業也是意義,這也許已經遠遠超過了賺錢本身帶來的快樂。
他們不論是想安享晚年還是折騰一下,哪種選擇都無可厚非,主要看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興趣、技能。
希望,作爲子女的我們也可以做到不會成爲父母的牽絆和累贅,父母想幹什麽就支持 TA,并力所能及地幫忙實現。
↓↓↓ 看更多深度文章,關注 IT 桔子 ↓↓↓
微信又雙改版了,如果不标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擊星标,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